陜西省第四輪“316工程”學校高質量發展督導評價普通高中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體系”)是在全省前三輪“316工程”實施的基礎上,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引領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落實育人體系構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辦學質量,適應時代新要求,推進學校新發展而制定的新一輪督導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以“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設置7個方面評估內容加強對學校的督導評價,以評價理念引領改革、以評價舉措落實改革、以評價標準檢驗改革,引導學校構建“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實現學校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可以說,第四輪“316工程”學校督導評價普通高中指標體系的頒布,吹響了陜西省普通高中學校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進軍號。

“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主題導向鮮明

普通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辦好普通高中教育,對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增強高等教育發展后勁,進一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事業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圍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深化育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經過十多年的考試改革、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和全省“316工程”督導評估、省級示范高中和省級標準化高中評估驗收等一系列舉措,陜西省高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態。但客觀上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與黨和國家的新要求、高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推進陜西省普通高中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就成為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必然和使命的必然。

“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指向明晰

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就是要實施“高水平的教育”和“高質量的教學”,要實現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學校發展方向的堅定性、內部管理的現代化、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教育質量觀的科學化、學生發展的全面化、辦學條件的最優化、多元發展的特色化是基本要求。本輪指標體系圍繞“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主線,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優化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辦學條件、彰顯發展特色等七個方面入手,設置40個督評二級指標,明確指示了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在辦學方向方面,明確提出了加強學校黨的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確立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定位、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等要求;在優化內部管理方面,明確關注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學校發展規劃、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規范招生和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學生社團和班集體建設、家校共育和督導檢查等;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把課程方案、教學實施、教學改革、教學科研、評價機制、學生發展指導作為主要督評要求;在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方面,重點關注師德師風建設、教師專業能力、教師培訓培養和教師評價激勵等;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以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個性發展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勞動與實踐;在提升辦學條件方面,以校園建設、設施設備、體育場館為基礎,突出學校信息化建設和安全保障;在彰顯發展特色方面,強調校園文化、交流合作和辦學特色。指標體系中7個一級指標和40個二級指標的設置,既高度遵循了黨和國家對新時代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要求、高要求,契合了教育部《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又充分結合了全省廣大普通高中學校的發展實際,對全省普通高中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起到了明確的指導、引領作用。

“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點位指導準確

學校教育發展千頭萬緒,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豐富。指標體系在明晰了普通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設置了282個觀測點,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落地落實給出了明確指導。

在辦學方向明確上,指標體系明確提出加強黨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提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指出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明確指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任務;特別提出了確立更高質量的高中教育發展定位,從傳統高中教育向現代高中教育轉型,從千校一面向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從應試本位向高質量全面發展的育人本位轉變,建立更加全面的高中教育培育體系。

在學校管理優化上,指標體系強調落實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強調學校領導班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建設;強調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和學校發展規劃落實,消除學校制度不健全、不系統、成擺設的現象;強調“五項”管理和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強調學生社團和班集體建設,關注學校育人基本環節;強調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有效推進家校共育等。

在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上,指標體系指出了以育人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建設,特別是體育與健康、美育與藝術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建設和實施;提出了規范教學實施、分層教學、線上教學、選修課和走班制、聽課巡課等實際問題;強調了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指導機制;對學校教育科研提出了詳細的高標準的要求;特別強調了科學的學校評價機制建立和學生發展與生涯規劃指導機制建立,這是基于新高考和學校人才培養新模式而提出的重要觀測點,對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明確提出了爭做“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的教師發展目標;明確提出了對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要求;指出了教師達到《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要求;明確了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健全教師評價、表彰獎勵機制和懲處問責機制。形成了目標明確、標準清晰、要求具體、評價有效、關懷到位的教師成長促進機制。

在學生發展促進上,以思想品德培育為首,對學生樹立“四個自信”、文明禮貌、和諧相處、志愿服務等提出要求;強調學生學科素養;強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強調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5個達標領域;強調學生個性特長發展;強調學生勞動與實踐體驗等,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導。

在辦學條件保障上,在明確校園建設、設施設備等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學校信息化建設,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資源建設、智慧校園建設、智慧平臺應用,對建設現代化學校提出了明確指導。同時特別強調學校安全穩定,對此,提出了十個要求,對學校安全保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學校特色發展上,強調校園文化要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品位高雅;指出學校合作交流的具體要素;鼓勵學校在課程設置、學生培養、辦學模式、管理機制、教學模式、隊伍建設、教學科研、評價體系等方面形成特色,增強學校社會影響力。

作者系陜西省學校督導評價專家、陜西省西安中學原副校長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