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陜西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
作者:張育洋 劉引濤
發布時間:2022-12-02 10:43:4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十三五”期間,陜西職業教育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區位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不斷擴大、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探索海外辦學模式,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步伐;積極參加國際技能大賽,成績穩中有升。通過“十三五”期間的不懈努力,陜西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逐年提高。
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從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形勢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的職業教育國際化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提倡加強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歐盟、東盟大力推進區域間職業資格框架的制定與實施,世界各國紛紛制定出臺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強調職業教育為國家未來產業發展作準備。國際交流合作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方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出口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進一步加速了中國與世界融合的步伐。加大與國外職業教育機構的深入交流合作,提升管理者、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視野,實現人才培養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對接,已成為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與世界職業教育融合的必由之路。
從陜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陜西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雖然陜西少數高職院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伴隨中國有色集團等企業赴非洲等國家開展企業員工技能培訓,但規模相對來說較小。為此陜西的各個高職院校應大力加快轉變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通過國際交流合作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同時開拓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格局。
從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來看,2019年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到2022年,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由此,擴大對外開放,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是當前陜西高職院校順應職業教育改革,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走出去”的企業,深化內涵建設和培養新型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十三五”期間陜西高職教育國際化建設
取得的成績
(一)國際培訓取得突破
1.勇敢地走出去“取經”。2016年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積極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專門成立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委員會,委員會組織、協調、開展教師出國交流與培訓,累計完成教師出國(境)交流學習1045天,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與國際教育水平接軌的師資隊伍,同時選派千余名學生出國開展短期交流學習,拓寬了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2.自信地走出去“送經”。陜西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的號召,不斷擴大國際“朋友圈”。2016年職業院校充分發揮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現代農業等技術優勢,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選派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赴肯尼亞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培訓,累計904天。2017年與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波蘭等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2018年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先后選派14名教師赴肯尼亞蒙內鐵路進行線路工、信號工等8個專業崗位培訓,為肯方培訓員工31531人次。2019年,陜西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專業領域的培訓優勢,組建系統化、專業化培訓體系,設立“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贊比亞分院”、“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哈薩克斯坦現代農業培訓中心”,為贊比亞、肯尼亞、泰國等國學員開展培訓。
(二)引進、合作開發優質資源
省內高職院校不斷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引進、聯合開發優質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從最初的單純從國(境)外引進到后期以我方為主體的聯合開發,國際合作內涵逐步深化,合作內容落實落細。2016年陜西職業院校從10個國家引進涉及10個專業大類的優質教學資源113項;2018年引進職業標準33項、專業課程394門、教材50本、數字化教學資源340個,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2018年陜西省教育廳引導高職院校加強與信譽良好的國際組織、跨國企業以及職業教育發達國家聯合開發課程,共建專業、實驗室或實訓基地。
(三)合作辦學、聯合培養穩步推進
高職學院充分發揮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現代農業等技術優勢,依據合作國所在區域經濟水平和行業結構特點改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進行人才培養,與德國、俄羅斯、波蘭、澳大利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合作項目52項。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德國BSK國際教育機構聯合培養德制碩士學位應用型工程師。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俄羅斯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合作辦學。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等10余所高職學院與國(境)外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等簽訂聯合培養學生的初步合作協議。
(四)海外辦學
陜西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海外辦學模式,進一步協同企業開展“走出去”的項目。如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穩步推進“中贊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步伐,與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合作,以盧安夏技工學校為基礎,2019年3月在贊比亞掛牌成立中贊職業技術學院,為贊方的企業員工及當地青年提供機械制造等方面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2020年底,陜西已設立了5所海外合作辦學院校,在國際化合作辦學層面邁上新的臺階。
(五)國際認證
2019年,陜西高職教育以輸出中國標準與技術為宗旨,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制定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跨境電商等專業教學標準獲批進入贊比亞國民教育體系,工業漢語等多門課程被贊比亞各類學校采用。2020年陜西持續加強引導職業院校與國外優秀職業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共同開發與國際接軌的職業標準及認證體系,在專業課程標準、教材體系等優質教育資源上,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標準制定。截至目前,陜西高等職業院校開發的26個專業教學標準與293個課程標準已被國(境)外采用。
(六)雙向留學
2018年陜西省高職院校通過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為中國留學生提供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在招收全日制學歷教育留學生方面取得突破。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招錄4個國家18名外國留學生。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招收孟加拉、印尼兩國17位留學生來校學習。2019年,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金士頓芭堤雅職業學校簽署了留學生培養項目協議。2020年,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赴俄留學的人數為95名,27名學生順利進入莫斯科國立大學、圣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等攻讀碩士學位;成立“中泰軌道交通學院”,招收留學生9名。
(七)國際技能大賽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持續加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鼓勵學生參與國(境)外技能大賽。2017年,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3所職業院校參加了6項國際技能大賽,共獲一、二、三等獎16項;2018年,陜西高職院校參加了8項國際技能大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9項,共計16項;2019年陜西高職院校參加2019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藍橋杯”大學生編程國家大賽、“一帶一路”金磚國家技術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探討東西方現代旅游業發展模式”競賽等國際技能大賽,獲得冠軍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6項,共計29項;2020年,陜西高職院校參加國(境)外技能大賽共獲獎20項,競賽成績穩中有升。
三、陜西高職教育國際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教育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相比,陜西高職學校在文化傳播、國際交流和國際化保障等方面的水平有待提高,與國際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有待加強,合作交流機制、平臺和氛圍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國際化戰略重視不夠,缺乏對教育國際化的頂層設計
“十三五”以來,部分陜西高職院校提出教育國際化的總體目標,啟動實施了國際化發展戰略,以加快推進專業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有效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影響力。但由于院校領導班子成員的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相對缺乏,國際化工作視野不寬、理念不新,導致重視程度不夠,尚未構建起“自上而下、由下而上、上下融合”的國際化工作體系,跨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完備的一體化管理制度和協調工作機制有待建立和健全。
(二)各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工作發展不平衡
受辦學歷史、專業特點、辦學實力、地理區位等因素影響,陜西高職院校國際化工作推進程度差異較大。“雙高計劃”院校國際交流工作相對活躍,國際合作項目不斷增多,建立了一定數量的長期穩定的實質性合作伙伴關系。但普遍的問題是院校之間國際化工作經驗交流不多,國際化動力不足,內涵建設乏力,缺少經費支持,經驗不足,基礎薄弱。另外,學生外語水平普遍較低,影響了院校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的深度實施。
(三)國際合作工作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
部分院校工作開展過程中過于重視工作指標,“重數量、輕質量”,雖然與外方機構或高校合作往來頻繁,但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合作方不多;簽訂協議、備忘錄數量不少,但真正開展實質性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合作的不多;參與的項目平臺較多,但選派、培養的人數不多,沒有充分發揮各平臺對專業的支撐作用。
(四)部分院校對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重視不夠
陜西高職院校具有海外學習經歷、國際化視野、能夠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數量較少。在引進海外智力方面,陜西僅有少數幾所高職院校聘請了少量的外教,但很明顯,這對提升學校的外語教學水平作用小。高職院校的海外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數量也很少,對提升學校的國際學術氛圍產生的作用小。
四、陜西高職教育國際化建設的基本路徑
陜西高職教育要實現高水平、國際化發展,需政府大力支持、院校積極作為、企業有所擔當。
(一)政府要強化政策引導,提供專業化服務
針對當前陜西高職教育國際合作規模偏小、合作零散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專業服務和信息方面的支持,在跨國企業參與、提供咨詢信息方面牽線搭橋。加強對高校國際化的政策指導,為高校國際化做好服務工作,簡政放權,簡化高校國際事務的審批手續。要強化政策引導,加大對高職教育發展的經費投入和資金支持,改善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提升高職院校的綜合辦學實力。
(二)院校要更新理念,加快國際交流合作的步伐
陜西高職院校與江蘇、浙江等教育發達省份在國際化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高職院校要更新觀念,制定院校國際化發展戰略規劃,根據辦學條件,系統制定相應的國際化發展目標、規劃要點、基本原則、實施策略和保障措施,主動參與國際間的人才培養競爭,使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更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
(三)加大合作力度,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當前,高職院校國際化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薪酬水平不足以吸引足夠的優秀外籍教師來陜西任教。職業教育要走出國門,國際化、高質量的專業師資是重要門檻。高職院校從事國際化工作的人員,尚需進一步提升外語水平及業務能力。高職教育要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需把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建設放在國際化發展的首要戰略地位。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院校要全面引進外籍教師,并增大外教的比例。
(四)對接國際教學標準,構建國際化教學體系
陜西高職院校要構建國際化的教學體系,需依托國際水平的專業教學標準,引進國際先進課程和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在課程方面進行改造和對接。集中優秀師資在開發國際化課程、引進國際標準、開展雙語教學、利用網絡共享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等方面進行研究,在教學中融入國際化生產的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服務規范等,打造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課程,構建完備的國際化教學體系,滿足經濟發展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本文系2020年陜西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十三五’陜西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研究”(立項編號:SGH20Z002)及陜西省教育廳重點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雙高計劃引領陜西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及措施研究”(立項編號:21JZ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