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力有效推進“雙減”工作走深走實,全面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延安市子長市按照陜西省教育廳和延安市教育局工作部署要求,召開了子長市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印發了《子長市關于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子長市“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實施方案》,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與良好教育生態為目標,積極實施新課程標準,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堅持“五育”并舉、因材施教,不斷優化和豐富育人方式,統籌“課中課外”“校內校外”等資源,抓好抓實“三個課堂”建設:打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主陣地的“第一課堂”;建設以校本課程資源為依托的“第二課堂”;拓展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第三課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一、深化課堂改革,打造“第一課堂”

一是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主線,突出核心素養培養和學習方式轉變,充分借鑒先進辦學經驗,結合不同學齡段學生特征,全面開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動式學習,構建符合教育發展規律、適合學生成長規律的新時代課堂教學模式,把“老師說”變為“師生辯”,把“埋頭寫”變成“動手做”,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探索和創新,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把課堂變得更立體、更具象,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足學好。目前,子長市中學實踐的“情知互助”課堂教學理念,齊家灣中學實行的“五步三環”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另外,通過開展課堂教學大賽、教學能手評選和骨干教師認定等工作,進一步加強了子長市“三級三類”骨干教師的體系建設,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推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二是全面優化作業設計。根據“雙減”政策,各學校按要求分別從作業總量、作業難度、作業形式和作業評價等方面進行細化,健全了作業管理制度,構建了高效作業評價機制。同時,將作業設計作為校本教研的重點,采取學校統籌、年級協調、學科分層的辦法布置作業,實現作業管理優化提質。另外,市教研室教研員下沉到學校對全市各中小學作業設計進行指導,確立應用性研究課題,與教師一起攻關研究,切實提高了作業質量。目前,36所義務教育學校已經全部建立作業公示制度和制定作業管理細則,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和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已全部杜絕。評選出的100個作業管理與設計優秀案例在全市各學校宣傳推廣,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三是大力發揮名師引領作用。充分以4個名師工作室、3個學科帶頭人工作坊、51個教學能手工作站為依托,以“三級三類”骨干教師為引領,大力實施“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充電工程”,常態化開展“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教學觀摩、基本功訓練、同課異構等教學研究活動和教師培訓50余次,參與教師2400多人次,讓廣大教師在實踐中得到了磨煉和提升,從而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全市在崗教師共2721人,其中陜西省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共58人,延安市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共137人,子長市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共351人、教學新秀共95人。

二、整合校內資源,豐富“第二課堂”

一是堅持公益普惠,豐富課后服務內容。2021年秋季學期,子長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實施“5+2”課后服務模式,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各學校結合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在進行作業答疑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了符合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各類社團,涵蓋人文、藝術、體育、創客等各個領域,學生參與率達到100%。瓦窯堡小學、馮家屯小學、齊家灣中學以“1+X”的課后服務組織形式,在作業輔導和素質拓展上雙向發力,整合校內外資源,開設了陶藝、嗩吶、吉他、腰鼓、沙畫、手工、足球、科學實驗等40多個特色社團,全方位提升了課后服務質量。欒家坪小學在每天的延時服務開展社團活動,第一節為“文體活動”,開設了書法、創客、武術、剪紙等社團,打破班級年級界限,實行走班制供學生選擇,主要讓學生“玩好”;第二節開設了作業輔導,學生在教室集體自習,完成作業,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答疑解惑,主要讓學生“學好”。多彩的社團活動,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堅持“五育”并舉,全面提升育人質量。各學校以養成教育、法治教育、誠信教育為重點,以《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小學生守則》為切入點,全面拓展德育工作新思路。組織開展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時代好少年”“緬懷革命英烈 傳承紅色基因”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開展了傳統文化知識大賽、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墓、端午節包粽子、重陽節登高等活動,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開展了主題升旗儀式、新團員入團儀式、少先隊員入隊儀式、紅色影視欣賞等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進一步堅定了學生的理想信念;通過評比“美德少年”“文明學生”“優秀干部”“校園之星”“班級之星”等和召開法治講座、班(團、隊)會等活動,樹立了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的意識。在開齊開足體育課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了“校園足球聯賽”“田徑運動會”“趣味運動會”等體育比賽,培養了學生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積極舉辦了“經典誦讀”、“漢字聽寫大賽”、六一文藝匯演、國慶歌詠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藝術感知、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扎實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各學校立足學校實際,把勞動課堂搬進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培養了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欒家坪小學和南溝岔鎮中學根據時令變化,組織學生種上了西紅柿、黃瓜、辣椒、小瓜、草莓等各種蔬菜和水果,供孩子們通過“種—賞—收—品”感受勞動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培育了學生樂于勞動的美德。子長市中學和李家岔鎮中心小學結合時令,引導學生種植當季農作物,在用發酵糞土對土質進行改善后,分年級、分班級以點播等方式種植當季蔬菜,采用直接育苗和移栽兩種形式打造“開心菜園”,對植物進行觀察和記錄,感受生命的神奇,從而更加尊重、珍惜生命。

三、搭建社會平臺,拓展“第三課堂”

正所謂,庭院里練不出千里馬。子長市全面加強研學旅行和社會實踐課程建設,科學設計不同年齡段的校外教育課程,開設涵蓋德育活動、勞動教育、綜合實踐等全方位育人課程,形成了校內外相結合的育人體系。各學校充分利用謝子長陵園、玉家灣賀氏三將軍故居、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鐘山石窟、重耳公園、高柏山、安定古鎮等文化旅游基地,根據德育活動和課程需要安排組織學生進行研學和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家國情懷。通過遠足、勞作、野炊等不同實踐體驗,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閱歷,磨礪了學生的意志。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社區街道、敬老院、孤寡老人家中等地開展扶助關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結合地方自然資源,創建了玉家灣鎮路家坪玉米、洋芋套種示范點和欒家坪街道南家灣馬鈴薯培育科技示范園種植特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了翻地、播種、除草、澆水等一系列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瓜果蔬菜及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生長過程,從而增長了學生的農業科普知識,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建立了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充分挖掘區域教育資源,認定子長煎餅、子長綠豆涼粉、子長洋芋粉條等一批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勞動制作、藝術加工等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構建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立體化勞動教育網絡,形成了以國粹課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主體的勞動教育社團,豐富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借助第三方研學旅行服務機構每年分批次組織學生2000多人次到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南泥灣、延安科技館等研學實踐基地參觀學習,引導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從課堂走向生活,從書本走向實踐,進行綜合性大體驗,讓學生在看、學、思中感悟生活,在練、行、踐中陶冶情操,學生的勞動素養、審美素養、自然素養、科技素養、文化素養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而上好人生這一課堂。目前相繼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9個鄉村少年宮以及謝子長陵園、瓦窯堡會議舊址、玉家灣賀氏三將軍故居、鐘山石窟、安定古鎮等13個市內紅色教育和文化旅游研學實踐基地,遴選了黃陵黃帝陵、宜川壺口瀑布、延川梁家河、延安革命紀念館等8條市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研學旅行路線。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子長市教育科技體育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