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乃珖工筆花鳥畫教學主張管窺
作者:王遠峰
發布時間:2022-12-01 11:14:3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鄭乃珖的工筆花鳥畫名聲遠播,與于非闇、陳之佛、陳子奮并稱當代中國工筆花卉四大家,他的工筆花鳥畫教學深刻影響了西北地區工筆花鳥畫的發展。文章通過對鄭乃珖教學檔案等歷史文獻資料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鄭乃珖工筆花鳥畫的創作理念及他重視寫生、創作、臨摹相結合的教學主張共同構建了西安美術學院早期工筆花鳥畫的教學路徑。其教學主張對西安美術學院花鳥畫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關鍵詞]鄭乃珖 工筆花鳥畫 教學
引 言
鄭乃珖于20世紀30年代曾就學于上海美術??茖W校,因家庭變故放棄學業進入社會,輾轉于我國香港、臺灣及東南亞一帶,迫于生計或從事舞臺美術設計、或兼教員。后受同鄉蔡鶴汀、蔡鶴洲之邀到西安,在常香玉主持的豫劇團從事舞臺美術設計。1955年6月在西北文化局趙望云的舉薦下,任中國美協西北分會國畫研究室畫師,同事石魯、何海霞、方濟眾、何海霞、葉訪樵等。1957年調入西安美術學院(時為西北藝專)國畫系任教,至此開啟了其花鳥畫創作的高峰期,他一生諸多代表作品大多創作于這一教學時期。
2021年3月30日在西安美術學院舉行的“香遠益清——鄭乃珖誕辰110周年作品文獻展”,展覽精選了鄭乃珖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專業教學期間所留下的一些珍貴歷史資料。其中包括鄭乃珖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教學時,為滿足教學需要所完成的白描寫生畫稿、工筆重彩花鳥作品等。在展柜里展出的西安美術學院教務科檔案,使筆者有幸看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國畫系山水花鳥畫的教學大綱、教材講義等珍貴文本資料。這些珍貴歷史文獻的展現,很好地反映了西安美術學院工筆花鳥教學的發展概況,筆者通過對這些文字資料的解讀,試以管窺鄭乃珖在西安美術學院任教時的教學主張及影響。
妙造自然
西安美術學院教務科檔案所展示的資料顯示,在《國畫系山水花鳥教研組工作計劃(1959—1960學年下學期)》的安排中,鄭乃珖擔任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的花鳥畫教學工作,作為授課教師不但要承擔課堂教學任務,而且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講義也要由授課教師完成。鄭乃珖負責關于花鳥畫的發展概況、構圖問題、如何欣賞等部分的撰寫工作及完成一套花鳥畫的教材臨本。根據這些歷史文獻資料,筆者通過對比鄭乃珖的畫作題款等筆跡,初步確定博物館所展示的幾張手寫文件系鄭乃珖關于花鳥畫發展概況的論述。他深刻地認識到:花鳥畫在元明兩代多以摹古仿古為能事,因而水墨寫意畫及沒骨畫很盛行,文人學士之玩弄筆墨趣味的風尚對以后影響很大,雖然在技巧上有所提高,但作品缺乏真實的生命力。
對花鳥自然生命的觀照貫穿于鄭乃珖一生的花鳥藝術實踐。新中國成立后,改良中國畫成為美術界的大事,面對新中國的建設與教育發展的需要,中國畫如何融入新中國的建設,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如何推陳出新等在文藝理論界引起了較大的論爭,最終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寫生熱潮。受蘇聯現實主義寫實繪畫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畫創作整體上呈現出對客觀物象的具體描繪,以體現中國畫對新中國建設的服務意識。這一時期的中國畫創作,以現實主義人物畫創作為主,畫面描繪的內容也圍繞工農兵群眾的生活勞動和對領袖人物的描寫。山水花鳥畫由于不能直接歌頌工農兵,畫家便以描繪祖國的山川風光來歌頌新中國?;B畫家走出書齋到自然中搜集素材,一改明清以來畫家只關注個人筆墨心跡的創作方法?;B寫真和表現花鳥自然的生命精神這一路徑暗合宋元院體花鳥畫的創作方法,一時間出現許多妙造自然的花鳥畫作品。
鄭乃珖曾被趙望云吸納到西北美協分會,說明他的藝術追求契合了以趙望云為首的西北美協畫家群的創作主張,與這些后來形成“長安畫派”的畫家群共事,一定程度上堅定了鄭乃珖藝術創作扎根生活的追求。趙望云、石魯等人對自然生活的述寫,在創作上追求情感真摯有感而發,不做無感情的描畫。西北地區廣袤的自然風光,長安悠久的周秦漢唐文化滋養著彼時長安的畫家群。面對壯闊、蒼茫的西北人文風情,鄭乃珖從生活與自然中探尋花鳥畫的生命光彩,妙造自然,著手成春。調入西北藝專以后,在教學中他通過大量的寫生示范向學生傳遞他的藝術主張。
古為我用
繼承與創新是現代中國美術對中國畫發展的普遍認識,這一認識觀首先強調中國畫的發展不必斷裂地、片面地對待中西美術傳統,其次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變革與創新,近現代以來中國畫的發展實踐表明,批判、逃離傳統的所謂“創新”與以模古為能事,不脫古人窠臼,筆筆皆求有古意的傳統追隨者,都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考量。
鄭乃珖對繼承的認識體現在他的臨摹主張上,他認為,臨摹是學習傳統的手段,沒有繼承就不可能有發展傳統的目的,千百年來的傳統經驗是豐富多彩的,必須認真地加以學習才能做到古為今用,歷代有名的畫家都是很重視臨摹的,謝赫“六法論”中就特別提出“傳移摹寫”為學習花鳥畫的條件之一。但臨摹終不是目的,要“古為我用”地選取適合自己的風格。鄭乃珖提出“古為我用”的教學主張是基于他自己多年的創作實踐認識,這一觀點可以上溯到他早年求學于上海所受的影響。近代海派畫家都主張從傳統經典汲取營養,以求創新。海派趙之謙、三任、吳昌碩等人都有著“與古為新”的精神,主張吸收傳統經典藝術的活力因子,賦予傳統繪畫新的生命質地。鄭乃珖求學上海美術??茖W校時的老師大多與海派大師過往甚密,自然會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
綜觀鄭乃珖的花鳥畫創作,他繼承了傳統筆墨形態的折蘆描、蘭葉描等白畫技法并加以實踐,將飽含傳統筆墨形態的“十八描”以極強的“書寫性”筆法筆意融入花鳥寫生中,創造了一批獨具鄭式風格的白描花卉作品?,F留存于西安美術學院博物館的鄭乃珖作于戊戌年(1958年)的作品《百合》,其用筆疾勁有力,線條的轉折寓方于圓、頓挫鏗鏘?;^以婉轉的線條描繪悠悠花香。整幅作品用線盡顯形神如空,行氣如虹之勁健,畫家以古人之筆意寫花之神采,點、線之間盡得風流。個人情感隨著筆力在紙面上移動的痕跡漸次變化,筆之所到處無論線之長短方圓皆盡其能。鄭乃珖的白描花卉發揚了傳統丹青以線造型的特點,它遵循了立象以盡意的主觀意旨,追求線條表現盡得風神的同時,又抓住客觀事物的真實性。不但表現了客觀物象的物理形態和基本造型特征,并能從中挖掘花卉的生命意趣,同時還能借助線條筆墨表現出了個人的主觀精神追求,體現了中國畫所倡導的寫意精神。
注重學理
對花鳥畫的學習,鄭乃珖認為臨摹首先要選比較工整、技法比較成熟的作品臨摹。從實踐的角度分析,范本比較工整體現畫家作畫嚴謹細致的態度,工整是建立在理性思維邏輯基礎上的,呈現畫者作畫的程序性、步驟性。技法的成熟是一個畫家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探索獲得的經驗體悟,同樣具有學理價值。長期的藝術實踐教學發現,學生通常習慣于無意識的經驗性表達,而這種無意識的、不成熟的經驗方向是否正確,就取決于教師的引導和個人的自我無意識感知獲得。這種缺乏程序性、學理性的感覺體悟在藝術實踐中大多以藝術感知作為突破口。“感”是主體與存在的環境的一種關系。“知”是條件的狀態表達,是存在的對象關系。藝術感知力是構建藝術家審美心理的基礎。在繪畫創作中,藝術感知是繪畫審美實踐的初始階段,更多的是表現為畫家的主觀感受,是對客觀現實就主觀審美感受的把握能力和自我化的表達意旨。對繪畫初學者而言,由于欠缺藝術感知力的培養,在欣賞作品時容易被作品的淺層審美趣味所遮蔽。如初學畫者看一幅作品,只是因為好看而喜歡并不能深入理解其繪畫的精神內涵。
尤其是在當下的社會發展中,多元文化并行、各種信息泛濫導致個人審美疲勞,對藝術感知趨于表面化,各種商業文化所形成的快餐文化造成了審美的世俗化。對全國各大院校繪畫專業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可能都存在這種審美感知問題。學生的淺層無意識行為需要教師的引導,進而轉化為深層認知,例如學武術練習基本的站蹲需要了解專業的物理醫學知識,學音樂的視唱練耳等也需要先了解音律的基本知識。鄭乃珖強調花鳥畫臨摹要細心體會古人如何表現物象的神態、精神,對精神的表現源于畫家自身藝術創作的情感表述,是個體繪畫的終極目的。學習他人作品,感知他人的精神,并以個體的感知體悟通過筆跡模仿他人作品,獲得藝術的實踐學習,這種藝術模仿的方式暗合了藝術發展的本體規律訓練,重在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一個畫家的繪畫感知能力取決于他對整個繪畫系統的認識程度,如繪畫的技法、思想、精神等。鄭乃珖重視學生的學理訓練,而循序漸進的知識積累方式更有助于學生較快地掌握繪畫之道。
西北地區花鳥畫教學體系的拓荒者
自古長安便是西北的文化重鎮,根植于周秦漢唐的歷史文化傳統使得長安厚重而又蒼涼,留下的文化遺跡等滋養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家。藝術的創作受地域文化發展影響,西北地區的地域屬性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地緣文化,它孕育了黃河文明,繼而塑造了中華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后又融入革命文藝傳統,吸收民間本源美術,形成了具有雄渾氣象并同時兼具潑辣豪放、疏野趣味的西北地區的審美特點。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鄭乃珖的花鳥畫表現出豪放中見疏野,兼具自然與曠達的審美特質。
鄭乃珖豐富的人生經歷及多學源的知識結構,決定了他在花鳥畫創作上廣納博取的視野。他銳意革新持續努力地堅持花鳥畫創作,從1952年北上西安到1976年南歸福州,鄭乃珖在西安的24年是他花鳥畫藝術創作的成熟期、高峰期。鄭乃珖執教的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正值建系不久,面對當時的物資匱乏,教學體系建設的初級階段,鄭乃珖以身作則參與國畫系學科建設之中,編寫花鳥畫教材、示范等,使得花鳥畫學科得以建立。作為西安美術學院花鳥畫教學體系的拓荒者,他的花鳥畫教學主張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培養的學生遍及各地,他們繼承并發揚了鄭乃珖的花鳥畫教學主張,其中尤以最具典型符號的白描花卉最有影響。時至今日,西安美術學院在花鳥畫工作室的基礎教學方面,仍然沿用的是鄭乃珖的白描花卉稿來訓練學生的線條能力。他留存于西安美術學院的大量寫生稿、工筆創作已成為西安美術學院的重要館藏。在歷屆學子的花鳥畫學習中,臨摹鄭乃珖的這些館藏作品成為他們學習中國畫花鳥畫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認識傳統的典范。
結 語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鄭乃珖作為第一代花鳥畫教師所傳承的花鳥畫精神品格,仍然為現今學子所推崇。鄭乃珖所倡導的寫生、創作、臨摹教學主張被西安美術學院歷代花鳥畫家繼承和發展,逐漸形成了注重傳統、融入時代精神及區位特色的“中外相生”“本源主體”“形意互為”“一人一品”“精神代言”的“五位一體”區位化教學體系。在多元格局并立的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西安美術學院花鳥畫教學的這種融合多元文化、立足西北地區本體、根植于傳統藝術精神、探尋個性風格語言、塑造個人典型性形象教學體系的建立,順應了花鳥畫教學發展的需要,更是獨具特色。
參考文獻:
[1]鄭大干.鄭乃珖藝術簡表[J].中國書畫,2007(7):50-52.
[2]姜怡翔,麻元彬.構建區位化的中國花鳥畫研究體系[J].西北美術,2016(1):34.
[3]鄭乃珖.榮寶齋畫譜——花鳥部分[M].榮寶齋出版社,2003(9).
(王遠峰: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