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高職院校深化校企融合育人路徑創新
作者:牛 蓓 王慧茵 王曉玲
發布時間:2022-12-01 11:09:5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數智時代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深化高職院校校企融合在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及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高職院校存在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的匹配程度不足,校、企、生三方職責界定不夠明晰,監控和考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就深化校企融合育人的三方主體而言,政府應通過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完善評價考核機制,不斷完善頂層設計;院校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企業應當強化辦學主體地位,持續深化“參與辦學”改革。
[關鍵詞]數智時代 校企融合 育人路徑創新
引 言
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蓬勃興起,在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核心動能的同時,也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數智化時代具有不確定性、復雜性等特征,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廣泛而深遠的“育人革命”。如何有效適應高職教育不斷出現的新理念、新形態、新方法,以及企業發展的新趨勢、對專業人才的新訴求,成為數智時代背景下對高職院校校企融合育人路徑進行創新的重要關切。
數智時代高職院校深化校企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1.校企融合育人是數智時代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來,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迅速發展壯大,但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素質、規模、結構、使用上與社會需求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需要。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已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約29%,與西方發達國家平均40%的比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優先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專業。在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的基礎上,要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通過重塑職業學校的教學形態、拓寬校企之間的合作內容,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而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2.校企融合育人是數智時代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數智時代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智能化人才的支撐,當前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數智化人才存在較大缺口,人才供給的“量”與“質”均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數智時代背景下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求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也強調數智時代所必須的基本能力與基本素養,即一定的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管理能力與職業素養等,而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難以有效培養這種新型人才所要求的綜合素質。面對新型人才所需的素質要求,以及數字化、智能化對教育形態在時間、空間、知識層級、互動方式、虛實場景等方面的重塑,需要通過校企深度融合達到育人效果。深化校企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整合企業、行業及社會資源,敏銳感知市場變化,有針對性地以技能為中心,改革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效果,才能緊跟數智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對接數智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在高職院校與市場主體銜接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校企融合育人是數智時代推進產業現代化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當前全國上下都在努力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其中產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而制造業則是推動產業現代化的基石,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數智時代我國能否在制造業領域從原來世界工廠的框架下解放出來,轉型升級成中國創造、中國智造,實現彎道超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造業人才的培養。當前我國的制造業企業發展迅猛,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持續涌現,專業技術人員的嚴重缺乏已成為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短板。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人才、應用人才、工匠人才的搖籃,只有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在與行業的對接中突出職業教育的實踐性、適應性與職業性,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數智時代高職院校校企融合育人面臨的問題
對高職院校校企融合育人模式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校企融合育人過程中仍存在很多普遍性問題,而明確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提出相應改進思路,是高職教育發展改革的關鍵前提。
1.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的匹配程度不足,校企對接不夠緊密
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仍囿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以知識傳授為主,無法滿足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現實需求。與企業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相比,缺乏針對性與實踐性。相較于企業需要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而言,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大多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學習,培養方式與課程設置也偏向應試型教育,對于實際的工作內容缺少具體的認知,因此,校企融合育人的過程中,學生在校所學技能難以直接對接企業的崗位需求。
數智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面臨轉型、產業結構面臨調整升級。這一時期催生了一大批新興企業,也加快了傳統企業的淘汰與轉型,就業崗位的結構也隨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與之相適應,但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還未能跟上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導致畢業生就業與市場發生錯配,如傳統服務業畢業生供過于求,但崛起中的新興企業卻存在大量新興技術人才缺口。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在2017-2021屆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主要行業類變化趨勢中,占比增幅最大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由2017屆的5.1%增至2021屆的5.7%,而金融業則由2017屆的6.6%降至2021屆的4%,降幅最大,說明近年來金融業相關崗位逐漸趨于飽和,但2021屆財經商貿大類專業畢業生仍占高職畢業生總人數的17.8%,規模較大。因此,各高職院校需要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主動適應我國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更好地對接企業的崗位需求。
2.校、企、生三方職責界定不夠明晰,各方利益難以協調
目前而言,學校在校企合作中是較為積極的一方,而企業是否能夠做到有效配合則是問題的關鍵。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困境在于:一方面,企業參與的動力和積極性不足且參與程度有限;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傾向于將實習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來使用。從實質上來看,學校向企業的單純勞力輸送,違背了校企合作的基本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利益受到最大傷害的卻是校企合作本應惠及的利益主體——學生。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企業是社會經濟組織,面向市場運作,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首先講究社會責任和效益,性質上就有本質區別。二是缺少相應的政策法規對各方職責進行界定。雖然我國已出臺了很多政策文件強調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目前沒有相關政策文件對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企業、政府等角色的職責進行清晰明確的界定,這就導致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合作利益難以劃分、融合程度難以明確。比如,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究竟是停留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的層面上,還是要深入到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課程設置等具體教學事務中,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企業深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內部無疑是有利的,但由于政策法規的缺位,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企業難以主動承擔培養技能人才的成本,很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也流于表面。
因此,如何明確校、企、生三方的角色定位非常關鍵,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標是人才培養,關鍵在于分工協作,提升知識技能的傳遞效率。學校以政治素養、基礎理論教授為主,兼顧社會公德的養成,目的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創業就業,企業則側重學生基于職業崗位的實踐操作能力、知識遷移與解決問題能力、行業企業文化適應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企業選擇合作院校會遵循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從樸素的經濟原理出發,關注潛在合作的“投入”和“回報”比例,以及實現合作目標的可能性。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重視合作院校在人才培養成效、應用技術創新、企業職工培訓、企業品牌推廣等方面的服務供給和輸出能力,是校企合作中校方的“交換價值”和合作育人的“觸發因素”。如果目標合作院校一旦被證明能解決企業人才梯隊建設、技術創新、員工穩定性的問題,能給企業帶來生產經營效益,就會被企業迅速接納并開展合作。如果校方無法滿足企業的利益需求,各方利益關系就會陷入失衡狀態,校企合作就難以找到平衡點和切入點,校企合作的質量和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3.監控和考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校企合作的高質量與有效實施需要完善的監督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但目前相關的激勵制度與監督制度還很不完善。監督制度不健全,從政府的角度而言,難以監控校企合作的質量與效率;從高職院校的角度而言,難以追蹤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的獲益是否具有持續性與穩定性;從企業的角度而言,也難以把握培養具有實踐型與技能型人才的成本。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則會導致高職院校在選擇合作企業時較為盲目,無法追蹤評價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也難以判斷是否要與某個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對企業而言,考核評價機制主要是能否從學校獲得高素質人才或高新技術,但由于目前的評價機制較為模糊,雙方在合作時難以權衡成本與收益,導致校企合作難以有效推進。
具體來說,一是缺乏外部監控制度,校內的培養方案、實踐訓練、教學條件與校外企業的實習條件、畢業生就業質量均需外部監控,只有對校企合作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才能真實地反映校企合作的程度與效果;二是缺乏雙方相互的監控機制與反饋機制,校企合作要取得雙贏,作為學校,需要完整地評價企業在合作育人過程中提供的崗位質量、工作環境等;作為企業,也需要了解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具備頂崗實習的能力等;三是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是雙方合作均有利可圖,目前對于企業的激勵措施較為單一,主要是稅收優惠政策等,力度比較有限,導致企業的合作積極性不高。
數智時代高職院校校企融合育人路徑創新
數智時代背景下,推進高職院校校企融合育人路徑創新是培養提升職校學生綜合素質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產業結構轉化升級的內在需求和題中之義。結合前文對數智時代高職院校校企融合育人面臨問題的分析,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政府、院校、企業三方面探索實現高職院校校企“雙主體”育人的有效路徑。
1.政府:完善頂層設計,推進校企融合育人發展
一是健全法律法規,夯實校企“雙主體”融合育人的基礎。政府作為校企融合育人的主導者,需要完善頂層設計,協調院校、企業雙方的利益,夯實校企“雙主體”融合育人的基礎。首先,政府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和強化企業辦學主體地位,將校企融合育人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路徑。其次,要通過加強宣傳和分類激勵等方式激發企業辦學的積極性。需統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和行業組織,落實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企業激勵政策,如稅收減免優惠、財政補助、降低補貼門檻等,加強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驅動力。
二是完善評價考核機制,督促和規范校企融合育人。作為職業教育的主導者,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充分發揮其利益引導、過程監控、考核評價的重要職能。為保證校企“雙主體”育人的良好運行,各級政府要完善評價考核機制,督促和規范校企融合育人。首先,各地政府要細化出臺職業教育的評價考核細則,通過定期考核、優秀激勵、案例宣傳等方式,獎勵和宣傳優秀的職業教育學校和企業,實現校企融合育人的良性發展。其次,要對職業教育辦學相對較差的院校以及辦學不積極的企業進行督促,鼓勵其進一步深化辦學改革。
2.院校:辦學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一是銜接企業人才需求,優化專業匹配度。面對高職院校部分專業培養方案和企業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對接企業現實需求,提升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首先,要建立健全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通過課程共建、信息共享、師資互補等方式加強同企業的緊密聯系,實時對接企業的人才需求,動態調整課程設置。其次,要探索和加強對標企業需求的師資隊伍建設,完善人才交流和人才引進政策。不僅專業設置需對接企業,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也應同企業需求相銜接,可以通過與企業人才交流、項目合作的方式引進院校需求的師資隊伍。
二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應把滿足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作為第一位目標,培養的是面向企業的應用型人才。首先,高職院校要改變以往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強化學生實操能力,強調職業資格證書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將企業技術培訓認證體系加入到專業課程設置中來,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其次,培養應用型人才需同企業聯動,增加學生的企業實習課程設置,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減少企業人工成本。
三是緊密聯系企業,革除合作壁壘。面對校企合作短期效應、冷熱不均、缺乏抓手等現象,院校首先要緊密聯系企業,同企業達成長期合作協議,“朝令夕改”并不可取。其次,院校需同企業就辦學理念達成一致,革除合作壁壘。學校利用企業提供的設備對學生進行文化技能培訓,一方面解決了學校經費不足以及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企業培養人才的擔憂,實現了學生在校學習知識和企業崗位所需技能的聯通,真正做到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銜接,實現雙方互贏。
3.企業:強化辦學主體地位,實現校企雙方共贏
一是轉變辦學錯誤理念,實現校企雙方共贏。長期以來,校企“雙主體”育人始終存在院校“熱情”而企業“冷淡”的現象,一方面這是因為企業對其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地位認識不明晰,也是因為“投資”職業教育的回報比較低,短時間內看不出成效。面對這一問題,企業需轉變過去的錯誤辦學理念,即認為職業教育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與企業無關。但是面對新形勢下社會對企業提出的升級轉型需求,單純依賴現有的人才供給結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企業進一步發揮主動性。因為滿足用工需求、獲得適用的人才是企業參與辦學的核心利益,而校企融合育人恰好可以滿足企業的核心利益。
二是強化辦學主體地位,拓寬企業辦學路徑。面對當下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的尷尬局面,企業要實現其核心利益發展,不能僅依靠學校培養人才,更要發揮企業主體的辦學地位。首先,要緊密聯系院校,通過與學校合作開展專業建設、合力打造師資隊伍等方式,打造從育人到用人的“直通車”。其次,要拓寬企業辦學路徑。不僅是與現有的公辦高職院校合作,更可以企業單獨辦學,成為教育型企業,作為企業的“內部人”,他們更熟悉企業人才需求,更有能力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主體。
結 語
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緊密結合數智時代的新特征、新要求,通過深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現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朝輝.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成因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5):41-45.
[2]陶虹,唐婷.數字經濟時代高職生數字素養培育的邏輯理路與路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53-58.
[3]洪凱,周自波,張恕.基于產教融合背景的高職現代學徒制研究——以“農夫山泉”校企聯合現代學徒培養為例[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9(5):48-54.
[4]宋莉莉,鐘灼仔,黃戌霞,等.產教融合背景下制造類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思考[J].科技與創新,2021(18):164-166.
[5]宋薇.基于產教融合背景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2(4):80-81.
(牛蓓、王慧茵、王曉玲:陜西開放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