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出發,在分析傳統《數據整理分析》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針對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明確課程教學目標、重構課程內容、豐富教學設計、修訂課程考核方式四個方面構建課程改革思路,旨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強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  高職  課程改革

課題:西安歐亞學院校級課題“民辦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陜西省保險學會課題“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引  言

隨著職教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也在不斷變革。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無法滿足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教學需求,也無法有效提升“00后”一代的學習興趣,同時還難以提升教學效果。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僅關注學生發展,還關注學生學習效果,更能體現學生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和督促作用,所有教學活動均圍繞學生學習效果達成而設計,教師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反饋完成情況,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數據整理分析》課程是高職金融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核心是培養學生數據搜集、整理、處理及分析能力,課程實踐性較強。《數據整理分析》課程的前身是《統計學》,以往一直沿用本科相關教學目錄和內容,統計理論知識較多,不符合高職人才培養要求。因此,筆者通過分析高職學生學習情況及特點,重新優化課程內容,修訂課程教學大綱,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更好地發揮《數據整理分析》課程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作用,對《數據整理分析》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課程改革前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缺乏科學性

課程教學目標指導課程教學過程的開展,占據很重要的地位。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體現科學性、可實現性。以往的教學目標偏重于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堅持廣知識、厚基礎的原則,著重介紹實用統計理論。而實際工作崗位要求偏向的是輕理論、重應用的原則。因此,一旦教學目標與工作崗位要求出現脫節,則會導致教學目標缺乏科學性。

2.教學內容實用性差

以往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統計調查與統計整理、綜合指標、抽樣推斷、時間數列分析等展開,理論計算和公式運用比重較大,數據分析軟件操作內容較少,導致課程教學內容實用性差。傳統的知識內容體系無法滿足時代需求,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興趣。

3.課程教學設計陳舊

課程教學設計是對課程教學環節進行統籌和安排,課堂教學設計新穎才能夠提升學生興趣。在信息化迅速發展之前,課程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講學生聽,課堂互動性差,無法準確評價學生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課堂上沒有設計學生操作的環節,導致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隨著學生群體的變化及信息化的應用,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如今學生的學習需求,因而要合理設計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以更好地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4.課程考核方式缺乏合理性

課程考核方式的合理性與課程目標的達成度、知識掌握程度息息相關。以往的考核包括學生出勤、課后作業和期末考試。課后作業以手工計算為主,沒有具體的軟件操作內容,期末考試以閉卷為主,與設置的《數據整理分析》課程目標相脫節,無法綜合考評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同時還無法準確掌握學生動手能力。因此,修訂和優化課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進而提升綜合評價數據分析能力。

課程改革的途徑

1.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畢業標準中要求,學生能熟練應用統計學知識對金融市場數據及客戶信息進行統計處理與計量分析。《數據整理分析》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數據整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運用現代統計理論、統計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能性的統一。《數據整理分析》課程本著實用、適用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和調查研究等環節培養學生數據整理分析能力,支撐專業學習成果中相應指標點的達成。結合學生學情及培養目標設置課程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20221201105524886-20-94669.jpg

2.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基礎,重構課程教學內容

姜大源教授提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建設打破了傳統的課程結構,基于崗位工作流程,通過對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對課程內容進行解構和重構,有利于實現崗位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的緊密對接。

《數據整理分析》課程不同于傳統的《統計學》課程,在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重視培養學生數據分析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新篩選教材,將課程內容與統計分析過程結合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摒棄《基礎統計》教材關于抽樣推斷的內容,進行模塊化設置,將課程內容優化成數據搜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展現四個部分,其中數據分析模塊包含描述性統計、動態數列分析等內容,數據展現模塊包含PPT報告展現、Word報告展現等內容。具體如圖1所示。

20221201105524868-60-9cd82.jpg

3.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豐富課程教學設計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將在線資源和傳統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學生既可以利用在線資源自主學習,又可以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交流。基于此,優化和調整課程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視頻教學等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直觀性。

第一,將課程學習目標、課程大綱、考核方式通過學習平臺公布出來,課程內容以思維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了解課程相關情況。同時在教學平臺發布在線資源,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按照內容復習—新知識講授—內容小結等環節設置每節課程。在內容復習環節,以隨堂測試、隨機選人等方式進行;在新知識教授環節,通過理論講解、實際操作、討論、測試、隨機提問等方式加強互動,提高學生興趣;在內容小結環節,通過測試、討論等完成小結。

第三,利用EV錄屏將Excel操作過程錄制成小視頻上傳至教學平臺,幫助學生鞏固學習,同時將課程課件上傳至教學平臺,便于學生查閱。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關注每個學生的課程學習進度,及時進行授課進度等方面的調整。

4.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修訂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方式要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目的,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為核心。因此,考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還要綜合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在以往的教學中,課程考核以理論知識為主,無法體現和反饋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數據整理分析》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而以往的考核方式已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因而應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加大過程性考核比重。

平時考核占比55%,包括課堂表現及課后作業,其中的課后作業按照要求學生自行搜集數據和完成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同時還要提交Excel和操作視頻。期末考核占比45%,以項目報告撰寫為主,共布置3次報告(小組1個,個人2個)。小組的需要填寫任務單、小組人員分工情況,明確小組組長,共同完成調查報告;個人的要求每個學生搜集一個上市公司的數據并進行分析,要求包括研究背景、數據來源及指標選取、數據分析及結論四個部分,要按照統一的模板要求完成,綜合考核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同時要求項目報告結構完整,分析方法恰當,數據指標選取合理,圖表制作規范,如果缺失某部分,將扣除相應分值。如表2所示。

20221201105524877-36-07d57.jpg

結  語

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培養,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改革,課程教學方式方法也隨之發生變革。課程教學改革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出發,為適應社會和時代需求,重點圍繞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考核方案設計等全面展開,注入新教學理念、課程建設方法,以實現課程教學改革目標。目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基于成果導向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堅持考核方式多樣性與實用性,綜合考評學生學習效果,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焦素敏,王彩紅,秦瑤.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J].福建電腦,2021(6).

[2]寧賽飛,周香慶.大數據時代高職“數據分析基礎”課程的改革研究與探討[J].中外企業家,2020(7).

[3]蔣鑫.以OBE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研究——以《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3).

[4]趙炬明,高筱卉.關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7(8).

(謝穎妮:西安歐亞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