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模式研究與實踐
作者:薄 璐
發布時間:2022-12-01 10:43:0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現代產業學院是基于我國職業人才培養需求,適應新工科理念下產業運行人才需求特征,將新技術革命與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相互結合產生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現代產業學院發展運行體系中,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本文在明確現代產業學院發展邏輯的基礎上,分析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價值體現和基本原則,全方位分析課程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對應的實踐路徑,以此為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提供思路指引,為促進現代產業學院健康發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 現代產業學院 校企合作 課程開發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SGH20Y1599)。
引 言
高職人才培養體系與行業發展需求不匹配,已經成為限制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性因素,對我國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和職業人才結構優化產生重要影響。現代產業學院運行模式的提出和構建,既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提供新型思路指引,又對校企合作運行模式創新提出更高要求。在校企合作平臺體系運行中,必須強化對課程開發的重視程度,為教學活動和專業實踐奠定良好基礎,為提升教育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發展的邏輯基礎
1.政策引導要求
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中,國家對教育與產業之間的發展關系、總體布局、實施細則等方面都進行了明確界定,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高校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基地建設,鼓勵現代產業學院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進一步加強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為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提供政策方向指引。
2.行業需求導向要求
在當前職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關系更加密切的時代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優化職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職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職院校作為新型職業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在改革推進過程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現代產業學院的辦學模式能夠為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能夠為企業深層次融合現有教育體系起到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將行業引導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應當進一步強化對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重視力度,全面革新傳統教育理念,借助信息化平臺的支撐,更為深入地把握行業需求特征,并為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改革提供精準參考,為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3.產教融合理念導向
在高職院校的傳統教學體系中,雖然一直強調產教融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客觀條件和教學環境限制,產教融合的實現面臨多方困難,使得多數項目僅能夠在形式上運行,無法為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模式將高職人才培養由學校為單一主體,轉變為以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政府等為協同主體。校企合作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專業實踐層面,而是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開設、實踐體系、人才評價等各個環節,都實現整體創新。一方面更好地滿足行業對高職人才專業技能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則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高職人才就業、創新創業的現實需求,為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奠定良好基礎。
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認識
1.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作為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質量控制方面一直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課程體系是校企合作項目運行的基礎,是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有效結合的基本載體,課程體系的完善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到校企合作項目的運行質量,同時對滿足企業人才的需求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校企合作平臺的傳統課程體系過于重視社會需求而非職業需求,過于重視學生技能培養而忽視人文素質培養,過于重視理論創新而缺乏實踐特色,一直是多數高職院校面臨的現實問題。要切實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改變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滯后的現狀,就必須要借助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快速推進的有利契機,充分提升多元主體協同效能,加大課程開發投入力度,全方位完善課程體系,確保課程體系內容與教學實踐活動目標相契合,為推動校企合作有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2.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價值體現
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運行的重要內容,做好這方面工作,具有多元價值體現:首先來說,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是各種人才培養活動開展的基礎,更為完善的課程體系,能夠滿足不同階段教學活動開展的需求,通過靈活開發教材,由企業組織對教材內容進行審定,能夠確保高職人才的素質培養更加契合目標要求。其次,課程開發活動是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在具體開發建設活動中,能夠優化校企雙方的合作模式,推動雙方深層次互動,優化課程體系,切實將校企合作優勢體現出來。再次是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以校企合作平臺對課程開發模式進行優化,更好地滿足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現實要求,全面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3.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
校企合作課程開發雖然在部分高職教育體系改革中已經廣泛存在,但是整體運行體系依然不夠完善,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存在多方面問題。在現代產業學院的運行體系中,要有效規避現有模式存在的不足,推動課程開發水平不斷提升,必須堅持如下基本原則:首先,堅持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導向原則,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模式重構等各個方面,都應當以解決當前高職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為基本導向,確保課程開發在整體上保持正確方向;其次,應當堅持多元主體、多元開發原則,現代產業學院運行體系下的課程開發與傳統課程開發模式在本質上的差異,就是要切實體現企業、行業協會、政府等主體在開發過程中的作用,從課程目標設定、課程標準建設、課程資源供給至課程評價的各個環節,都要有對應層面的參與,從根本上實現課程開發體系的創新;再次,要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原則,校企合作課程開發不僅是關乎數代高職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因素,更是推動我國高職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不斷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在課程開發建設中,必須遵從高職教育的一般規律、遵從高職學生成長的一般規律、遵從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確保教學內容組織符合科學規律要求,能夠為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課程開發面臨的問題
1.開發方向認知不清晰
雖然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的運行模式為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提供明確的導向,但是由于實際運行時間較短,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較為滯后,開發實踐活動的指導依據體系不夠完善,由此造成學校和企業的教師在進行課程開發時,對整體方向的認知不夠清晰。高職院校會更多側重于知識與理論教學方面,而企業則會側重于技能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由于雙方認知的差異,會使教材編寫、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劃分、學生學習成效評價指標及權重設定方面,出現不同形式的矛盾現象。因此,如何有效解決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在認知層面的差異,更好地明確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是在開展具體工作時必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2.企業層面參與力度不足
校企合作平臺是以合作雙方為基本主體的,是實現課程開發模式優化的基本前提。多數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平臺體系在運行中,企業層面參與力度不足,一直是困擾合作活動開展、限制合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傳統理念中,企業層面參與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在人力資源建設方面的重視程度不足,參與校企合作平臺建設無法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但是部分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認為,經濟利益的實現并不是限制企業參與的根本因素,情感交換和信任度培養才是權重最高的因素。這一研究結果的發現,使傳統認知產生較為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說,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時,高職院校應當如何改變傳統認知,加強與企業層面的溝通銜接,盡量控制合作給企業帶來的風險,才是應當關注的重要方面。
3.課程開發創新性不足
在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的運行體系中,要想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就必須以課程創新為基礎,推動整體教學模式變革。但無論是對高校教學層面而言,還是企業管理而言,對課程開發創新的認識還存在明顯不足,使課程體系建設與技術發展和企業需求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偏差。以當前計算機類專業高職人才培養為例,網絡技術已經在ICT行業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但是高職院校相關的師資力量和教學理論組織都存在明顯欠缺,使得教學內容組織無法與項目建設有機結合。而企業層面由于相關技術人才較為缺乏,往往希望人才能夠在學生階段就能夠達到較高的技能應用水平。如何實現理論教學、基礎知識培養與實踐技能提升方面的創新結合,是提高課程開發成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4.課程開發團隊建設滯后
現代產業學院運行體系與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課程開發有著明顯差異,團隊成員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具備堅實的人文底蘊、具備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能力,能夠從頂層把握課程體系建設要求,為教學組織在細節層面的優化奠定良好基礎。但是無論是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而言,還是對企業參與人員而言,在個體能力方面都存在某方面欠缺。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同步承擔教學任務,企業參與人員的社會事務更加復雜,使得雙方難以實現深層次溝通。在課程開發模塊對接不暢的情況下,各個模塊直接對接會產生偏差,課程開發質量難以滿足實際運行要求,甚至對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產生負面影響。
5.課程開發保障條件不足
校企合作課程開發作為一項創新性活動,需要高職院校、企業、政府、行業協會等各個主體都能夠強化重視程度,強化對應方面的投入,完善軟硬件方面的保障條件。但是在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運行中,依然是以高職院校自身為主體,政府層面的投入也是以政策支持為主,企業和行業協會雖然能夠提供部分人力和物力支持,但是依然無法保障課程開發活動的基本運行要求。保障條件的不足,使各項工作開展效率都較為低下,課程建設的多方面目標無法達成,只能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法進行解決。由此不僅對校企合作平臺的正常運行造成負面影響,更是對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造成負面影響,使得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偏離整體目標,造成高職教育發展依然滯后。
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實踐路徑探析
1.明確現代產業學院的辦學導向
教育部辦公廳及相關部門聯合發布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明確提出,現代產業學院是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以新工科建設為基礎,推進協調新工科與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的融合發展。建設原則包括育人為本、產業為要、產教融合、創新發展四個基本方面。因此現代產業學院的辦學導向,應當是以現代產業為基本載體,多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型高職人才。在課程開發環節,應當注重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尤其是在教材編寫和課程建設方面的深層次融入。要能夠充分關注行業發展創新動態,實現教學內容的迭代更新。在此基礎上,實現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和項目開發的科學對接,堅持以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產業認知水平、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根本目的。
2.提升企業層面參與的積極性
鑒于當前企業層面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方面參與的積極性不足,課程開發體系不夠完善的現狀,在校企合作平臺的課程開發過程中,應當從如下方面著手,提升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一是要強化政策引導,提升宣傳力度,使企業能夠深入認識我國現代產業發展對企業可持續運營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提升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認識到高職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明確參與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意義。二是要搭建新型信息交互平臺,為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奠定良好基礎,確保各個主體之間能夠保持信息暢通,充分滿足企業在參與課程開發環節的情感交換需求,使雙方能夠逐步形成義務感、信任感,推動整體合作不斷深化。三是要注重合作過程中企業層面的效益實現,既包括企業層面預期的、合理的經濟效益,又包括課程建設所能夠達到的社會效益。四是要探索課程開發模式的規范化要求,在確保企業合作的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的前提下,引導企業以多元化形式參與到合作平臺中來,實現高職院校知識轉移與企業獲取經濟利益的有機統一。
3.創新課程建設體系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背景下,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是以現代產業為基點的,因此在前期組織中,必須要確保課程體系設計的先進性,確保專業建設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在明確產業學院整體建設目標的基礎上,整合理論基礎較為接近的專業,搭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對于所有學生都需要接受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等,可以由學院層面統一組織,適當優化與專業相關的內容。而專業群內的基礎理論課程,則可以覆蓋相關專業,提升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水平。專業課程設置應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完善科目體系的情形下,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專業選擇權,確保學生在已經完成高職教育基礎知識學習內容,并對個人專業發展方向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在專業群內選擇最為合適的專業。
4.加大團隊建設力度
教師團隊建設是課程建設的主體力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團隊建設不能僅依賴于高校教師單一層面,而是要充分整合企業管理層面、科研機構等力量,強化對現代產業發展的研究,緊跟技術發展前沿,確保課程開發保持應有的領先地位。團隊建設應當從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多方面入手,以專職和兼職靈活結合的模式,注重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指導,構建靈活的運行機制。在團隊管理方面,應當以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為引導,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模式,完善績效評價體系,針對不同工作崗位,設定全面的績效評價指標,合理確定指標權重,采用過程性考核與階段性考核模式,對團隊運行能力進行評價。基于評價結果,還能夠更為直接地發現團隊建設的薄弱環節,通過合理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對團隊建設進行優化。
5.完善課程開發保障條件
課程開發保障條件的完善,首先需要注重產學研平臺的建設發展,以高校和企業為主體,依照產業真實的運行環境,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在平臺運行體系中,要能夠全面融入企業生產標準化要求,優化生產流程組織,使學生能夠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實踐機會。其次是要做好設備支撐方面的保障,現代產業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新型設備的支撐,這也是當前多數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平臺建設的薄弱環節。針對這方面問題,一方面要強化政府層面的政策引導作用,采用項目引領、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則需要強化社會資金引進,充分發揮高職教育深層次改革的有利契機,實現現代產業學院辦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
結 語
當前多數高職院校在探索現代產業學院辦學模式的實踐中,還面臨著多方面困難,校企合作課程的開發模式還不夠完善,無法滿足教學活動深層次改革的現實需求。對于相關院校管理層而言,應當強化理念革新,強化對課程開發的重視程度,強化對應方面的投入,優化管理機制,為課程開發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以此才能實現課程體系的高水平構建,為高職教育體系全面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文順,尚可,羋凌云,等.如何激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基于社會交換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97-102.
[2]馬小燕,楊潤賢,李紅春.關于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以電氣圖的識讀與繪制課程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1):139-140.
[3]龍朝中.校企共建課程開發的價值與可行性分析[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1,20(8):3-5.
[4]項姬秀.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開發課程機制研究——以《報關實務》課程為例[J].理財,2021(4):58-59.
[5]徐承萍,濮麗萍,張立光,等.校企合作開發課程中職業院校的職責與使命[J].江蘇教育,2021(4):50-54.
[6]丁旭,宋曉利.“職教20條”背景下基于崗位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課程開發互動模式研究——以藥學專業群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89):42-43.
[7]龍華,羅永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特色課程開發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5):91-94.
[8]周定.高職服務類專業群雙向嵌入式校企合作課程開發與建設探索[J].湖北農機化,2019(16):89-90.
(薄璐: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