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傳媒技術的迭代更新,數字媒體時代悄然而至,并且引起媒體行業的生態格局發生顯著變化。無論是新聞制作流程、新聞傳播內容還是新聞視野都出現了重要轉變,為適應媒體環境的變化、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人才需要有更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傳播技能運用能力、跨媒介傳播策劃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高校應與時俱進、擔負使命,以培養全媒型、專家型新聞人才為目標,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健全學科架構、完善師資力量,為新時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培養出卓越的接班人。

[關鍵詞]數字媒體  新聞人才  培養路徑  教學理念

引  言

數字媒體以現代網絡為主要傳播載體,以二進制形式記錄、處理、傳播和獲取信息,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傳播者多樣化、傳播內容海量化、傳播渠道交互化、受傳者個性化以及傳播效果智能化的特點,新聞生態環境由此重構,這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應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努力培養出與時代發展趨勢相契合的高精尖新聞人才。

數字媒體時代對新聞生態的重構

數字媒體時代,中國新聞教育與新聞人才的培養處在整合與改革的關鍵期,要使社會主義新聞人才的培養與行業發展順利接軌,必須了解數字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生態格局的變化。

首先,數字媒體時代背景下,媒介平臺化使新聞制作流程發生了變化。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受眾對媒介特別是新媒介的依賴性逐步增大,媒介技術也成為各個新聞機構角力的重要因素,更是各個國家新聞實力競爭的核心所在,在這樣的新聞環境下,數字媒體時代的媒介平臺化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制作流程,與傳統媒體為適應不同媒介屬性而進行多次采訪制作不同,在數字媒體時代媒介融合語境下可以一次性采集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根據不同媒介屬性進行深度加工,滿足不同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

其次,數字媒體時代背景下,受眾角色轉換使新聞傳播內容發生了改變。由于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媒介素養大大提高,加上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的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發聲者,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由此促進了“公民新聞”的發展,新聞內容也更加寬泛、更加個性,在“人人都是記者”的公民新聞理念下,人們利用豐富多彩的媒介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在這樣的新聞“買方市場”下,媒體由傳統的采集發布新聞向整合新聞發展。

最后,數字媒體時代背景下,從跨媒體到跨文化的飛躍帶來了全球視野的轉變。由于新聞理念的改變,數字媒體時代下麥克盧漢的“地球村”設想變成現實的可能性不斷增大,受眾不用出國門就可以看盡世界,跨媒體逐漸演變成了跨文化的趨勢,這就使媒體的發展要具有全球視野,將世界各國不同區域、語言、文化的新聞信息進行本土化解讀,以真正實現“大新聞”發展。

數字媒體時代新聞人才的必備素質和培養困境

數字化技術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媒體形態,也使新聞生態格局和新聞人才培養體系得到了重構。尤其是在產學協同理念的引導下,國家對新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滿足不斷革新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高校作為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新聞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應認清目前的教育發展形式,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方法,結合時代發展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真正實現“全媒型人才”向“專家型人才”的成功轉型。

1.數字媒體時代新聞人才的必備素質

數字媒體時代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分為兩大類,一是懂傳媒策劃、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二是精寫作、通拍攝、會編輯的全能型人才。無論哪一類人才,要成為合格的新聞工作者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傳播技能運用能力、跨媒介傳播策劃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

首先是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傳播技能運用能力。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新聞工作者已經不能如同以往一樣簡單地對信息進行采集,而是要經過一定的辨別判斷和去偽存真以后,再對其進行融合,挖掘信息背后的關聯性和深刻意義,并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如數字合成、攝像和非線性編輯等進行信息的傳播,將新聞中蘊含的重要信息傳遞給受眾,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傳播技能運用能力,使自己成為綜合素質高、業務技能強的綜合型人才,更好地發揮新聞傳播戰線的作用。

其次是跨媒介傳播策劃的能力。新聞策劃通過對新聞事件的統籌規劃使傳播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呈現,因而成為數字媒體時代傳媒行業競爭的關鍵所在,這實際上也成為新聞從業人員媒體設計能力和跨媒體策劃能力的競爭,因此當代新聞人才的培養必須注重媒體設計能力和跨媒體策劃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對新聞事件采用合適的報道方式和手段,展現出較強的策劃能力,體現出新聞人才的專業深度和審美力度。

最后是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球一體化發展使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各種價值觀和文化思潮涌入國內,其中不乏霸權主義的擁躉惡意歪曲我國形象,在媒體報道中曲解新聞信息、抹黑中國。為此新聞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尤為重要,一方面,能夠以昂揚的姿態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塑造中國形象;另一方面,在出現價值沖突或者國際爭端的時候能夠發揮自身強大的跨文化交際實力,為國發聲。

2.數字媒體時代新聞人才的培養困境

時代的變革與發展,為高校新聞人才的培養帶來新的契機,也帶來新的挑戰,“信息繭房”效應的存在和傳統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使當前部分高校的新聞人才培養面臨困境。為此,教師應提升思想意識,找到問題根源,努力探索出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1)教學理念待更新

數字媒體時代,新聞理念向“大新聞觀”轉變,這也就確立了“融合”的新聞狀態,需要教師緊隨新聞理念的轉變更新新聞人才培養理念,但是當前部分高校還未轉變教學理念,導致新聞人才培養工作難有突破。一方面是通識教育不足。古往今來都稱新聞工作者為“雜家”,是因為新聞工作需要多種學科背景作為基礎,目前部分高校通識教育不足,偏重于新聞專業自身課程的教學,忽略了與新聞相關課程的教學,如歷史、藝術、經濟、法律、思想政治等學科。另一方面是專業技能教育有待完善。對攝影攝像、網頁制作、新聞現場報道、剪輯等新聞專業技能的培養涉獵較少,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2)學科架構待健全

一方面,新聞專業設置較為單一。當前仍有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是按照1997年新聞傳播學升級為一級學科后教育部制定的專業目錄劃分的,按照單一媒體的傳播技能和規律進行了課程設置,一些高校雖著手進行了專業改革,但力度較小,不能適應數字媒體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課程體系交叉不夠,數字媒體具有強烈的融合特征,要求新聞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課程設置的交叉度不夠,無法引導學生將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融合,例如在傳統的新聞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只注重采訪技能、內容編輯等方面的知識傳輸,卻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處理突發狀況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3)師資力量待增強

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教師的專業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目前部分高校的新聞教師在自身素養方面存在著知識結構不豐富、實踐經驗匱乏等問題,在教學方面也存在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部分教師未能以全球眼光和國際高度開展新聞研究和教學工作,造成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自身新聞素養的提升,方能用一身強硬的本領引領學生發展。

數字媒體時代新聞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

數字化、融合化和技術化是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新聞人才的培養務必緊隨這一融合發展的視野狀態,向關鍵問題發力,推動人才培養體系的科學化、合理化和時代化。

1.更新教學理念,重構通識教育板塊

數字媒體發展的新語境下,高校需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以適應“大新聞觀”的媒體觀念。首先要加強通識教育,為新聞專業的學生提供分析世界的工具。為此,不但要為學生提供諸如社會、歷史、軍事等通識教育板塊,還要開展實際新聞工作中應用頻次高的課程,比如語言學、哲學藝術審美、地理空間思維等課程,其中哲學藝術學有助于幫助學生鍛煉縝密的邏輯思維,地理空間思維課程能幫助學生結合地理環境進行深度新聞分析,總而言之,通識課程的開設能夠提升新聞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要完善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對攝影攝像、網頁制作等專業技能進行合理安排,提升實操技能,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

2.健全學科架構,優化新聞實踐課程

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應當主動適應傳媒時代的變革趨勢,積極探索學科專業體系建設。首先,要增加與數字媒體相關的課程,如《數據結構》《特效制作與非線性編輯》《交互式多媒體網站開發》等,通過跨專業合作和資源共享實現學科交融,引導學生將各科內容進行有效關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效果。其次,應加強實踐課程訓練,數字媒體時代對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要求更高,因此校方需要加大對學生的新聞專題策劃訓練、深度報道訓練、攝影剪輯訓練和跨文化交際訓練等,以培養出適合行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在學科架構中,教師還應積極引入VR等新型技術,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積極幫助。

3.完善師資力量,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也事關人才培養的具體成效。在數字媒體時代,高校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教師隊伍進行適應性調整。一是要整合現有師資,對新聞教師隊伍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培訓,通過舉辦新聞傳播學論壇、學術會議、技能大賽等活動,使教師隊伍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了解新的媒體技術,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成為專業的“多面手”。二是鼓勵教師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帶領學生更加沉浸地學習新聞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比如要廣泛采用案例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和體驗式情景教學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在深度參與中不斷進步。

結  論

媒體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競爭,而高校則是人才培養與輸出的主陣地。無論何時,新聞媒體都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為此,在新聞人才的培養方面,高校應把握好數字媒體傳播的規律性,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健全學科架構,完善師資力量,加強產教融合等手段,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使高校新聞人才培養在“新時代”實現“新作為”。

參考文獻:

[1]劉冰.融媒時代新聞教育變革與實踐[J].中國出版,2018(12):14-19.

[2]王漱蔚.媒介融合趨勢下高校新聞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學術界,2013(S1):237-240.

[3]欒軼玫,何雅妍.融合技能 智能素養 價值堅守——多元時代的中國新聞教育變革[J].新聞與寫作,2019(7):34-42.

[4]王斌,戴夢瑜.創業新聞:新聞人才培養的“破壞性”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7(3):47-55.

[5]張瑜.全媒體時代新聞教育改革探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2):103-107.

(王雪嬌: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