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下《信息安全》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作者:王希娟 鄭鵬怡 繆 茸 趙仲?孟
發布時間:2022-11-29 11:34:3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課程思政是幫助大學生堅定“三觀”的主要戰場之一,可以家國情懷為紐帶,串聯工程倫理、工匠精神、團隊意識、創新精神等元素,更好地引導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信息安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實踐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途徑,用案例、小組討論等方式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從各種思想交鋒中明辨是非、堅定奮斗方向、明確取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關鍵詞]家國情懷 信息安全 課程思政 教學方法和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9年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19BY135)。
在大數據時代,幫助在校大學生從零散、碎片化的知識和信息中明辨是非、汲取精華、棄之糟粕是大學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學生大部分在校時間是在專業課堂上度過,專業課教師常常需要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第二課堂,甚至帶學生做科研課題,因此,專業課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影響具有時間和感情上的優勢,教師言傳身教、開展課程思政是落實德育這個教育第一要素的最佳方式,符合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教育需求。
家國情懷是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熱情的最直接體現,在《信息安全》課程中,如果以此作為紐帶,可將零散知識串聯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從而實現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凝心聚力。
家國情懷的溯源及體現
與古羅馬等文明古國不同的是,萌芽于商周時代的家國情懷,以氏族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逐步實現血緣、姻親同政治的水乳交融,形成了“氏族—部落—部族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因此,家庭成員之間不僅具有私人關系,還具有公共的政治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在人的自然親情之上,且逐步由家、國擴展并上升到關心社會、熱愛國家的精神層面。這種歷史的發展和演變,從源頭上為中國社會發展植入了倫理與政治交叉重疊的緊密關系。
中國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家庭、信仰自己的祖先,會不斷借鑒、總結祖先的得失,其實就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家國情懷。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到“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都是國人自古至今對家國情懷的生動表達。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國民呈現出的團結、友愛,令世界矚目和贊嘆,歸根結底是中華兒女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風雨無阻、齊心協力、沖破桎梏、奮勇向前的內在原動力。
家國情懷是課程思政的基石
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科技強國、工程師職業倫理精神的原動力,是這些思想教育元素的基石,因此,開展以家國情懷為主的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思政育人的最佳路徑。
1.家國情懷下的科技強國之路
近年來,濃厚的家國情懷激發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科技攻關的工作熱情,不斷涌現出的科技成就正將中國從崛起引領至復興。盡管我國科研產出量世界領先,但對“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仍然需要中華兒女為之努力奮斗,而科技攻關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在專業課程中注入家國情懷元素是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內生動力,能夠持續激發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保持熱情。
2.家國情懷下的工匠精神培養
德國、日本等企業的產品具有非常嚴格的自檢標準,均與員工的愛崗敬業和工匠精神緊密相連。在我國“制造強國”的奮斗目標導向下,員工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嚴格的產品質量要求是保障。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將家國情懷作為紐帶,大力弘揚“愛崗即愛國”的工匠精神,倡導學生在樸實的工作崗位中踐行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為“中國制造”把好產品質量關,打造“中國制造”的世界名片。
3.家國情懷下的工程師職業倫理精神培養
工程師職業倫理精神最直接的體現是責任心和倫理意識,即明確自己肩負什么樣的責任。當前,隨著智能產品的逐漸普及,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例如,由于產品存在程序設計漏洞,智能門鎖不能安全防盜、智能汽車失控發生交通事故等問題時有發生,這些事件的發生從不同程度反映了部分工程師職業倫理精神的缺失或匱乏。工程的專業性非常強,若有差池將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工程師同樣擔負著祖國興旺之重任,所以加強工程師職業倫理精神的培養十分必要,與國家興旺發展直接相關、緊密相連。
4.家國情懷激發創新意識
當前,不斷涌現的中國科技創新讓億萬國人為之振奮、提氣,大家在享受著科技成果帶來的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感的同時,也喚醒了全民創新的意識,并通過創新精神為社會發展不斷續航。因此,在如今復雜的國際關系中,通過家國情懷激發大眾的創新意識,可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信息安全》課程作為計算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重在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過硬的信息安全維護和防范技術能力。因此,家國情懷適宜作為該課程思政教育的主旋律。
《信息安全》課程內容與家國情懷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和方法
《信息安全》作為一門專業課,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傳授都需要占用大量的教學時間,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將家國情懷的思政元素融合到專業知識中,需要教師把握好適宜的方式和方法,特別是思政資源的使用場合、時間等,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匹配適合的課程內容
課前,教師將收集的思政資源按屬性做好分類,不同的資源匹配合適的課程內容。例如,將電影《風聲》中的摩爾斯密碼視頻片段與密碼學內容相融合,以革命先輩犧牲小我為家國的故事感染、熏陶學生;將希臘神話“木馬屠城記”與木馬病毒的相關內容融合,加強學生國家安全防范意識的培養,從特洛伊國的滅國之災拓展到對家國情懷的觸動;將伊朗核電站被毀事件與震網病毒的內容相融合,引導學生感受計算機病毒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并明確自己的使命;將“卡脖子”事件與系統軟件安全內容相融合、將公眾安全事件與生物識別技術的相關內容融合,讓學生認識到國家科技發展的短板和技術突破對我國發展影響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科技研發和創新的熱情。
2.匹配合適的時間節點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節日的特點,將合適的思政資源在特定的時間融入教學內容。例如,在勞動節可以講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鼓勵學生在平凡的崗位做不平凡的事;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奠親人和祖先的節日,可以講節日的由來、各地風俗和家國文化的傳承,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文化自信;國慶節可以講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帶領學生共同體會新中國建立的不易……
3.匹配合適的教學場景
《信息安全》課程除理論課以外,還有實驗內容,當學生在實驗中遇到挫折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科學家在實驗室工作的事例,從科學家的工作態度、工作精神、工作韌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當學生覺得科研枯燥無味想放棄時,就從研究成果、重大成就等方面重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大學生已具有初步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雖然學習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踐能力較弱,有時難以準確辨別信息的正誤。另外,因大學生年輕氣盛,易存在逆反心理,不喜歡灌輸式的說教。對此,教師應在課程內容與思政資源融合的技巧上狠下功夫,思政內容的表達應以“準、短、精、點到為止”為原則,切忌長篇大論、理論說教,致使教學內容主次不分或主次顛倒。具體可借鑒以下融合方法:
(1)建立健全學生評價體系和制度,大膽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引入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對思政、德育表現優異或取得先進事跡的學生加強宣傳和褒揚,并將其表現轉化為合適的評價分數,納入專業課程的平時考核成績和第二課堂的學分獎勵或置換辦法中。
(2)教師言傳身教,以多種方式融入思政案例,應用案例引入、說明、總結知識點的方式均可;通過有效提問加強師生互動;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學會主動學習,并及時給予學生幫助;開展翻轉課堂,引導學生分組協作完成任務,小組之間再相互評價;布置有意義的綜合性課后作業,如觀看視頻、研讀優質文章或分享學習體會等;認真批閱學生的作業再給出合理的反饋。
(3)發揮第二課堂效用,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科研或參加大賽時,要引導學生使用專業數據庫查閱資料,關注行業公眾號,同時,可多給學生推薦優秀的論文用于課外學習,并讓其定期匯報學習情況,分享學習成果。
《信息安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過程:教師將剪輯后的電影《風聲》視頻作為密碼學章節的內容導入案例,上傳至超星學習通平臺,讓學生課前觀看并思考信息傳遞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挑選學生回答相關問題并談論感受(5分鐘以內)。隨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總結重要的知識點,并布置課后作業(2分鐘以內)。
課外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觀看整部電影,總結感想。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課前8分鐘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所學所得,以及如果自己是劇中人將會怎么做。然后,組織學生之間互評,教師再點評各個學生的表現(2分鐘以內),根據學生表現記入平時成績。另外,如果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做了某些先進事跡可以憑有效證明在課堂上獲得表揚,且會獲得一定的額外課程加分。
拓展作業:各學習小組自行下載一篇密碼學最新論文進行集體研讀與討論,并留出一節課的時間(50分鐘)讓各小組進行課堂匯報與學習分享(要求各組必須制作PPT)。教師根據各組的準備情況和匯報表現進行打分,記入平時成績。
課后指導與培養:對于具有明確創新且可行性思想的學生團隊,教師可通過第二課堂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幫助學生實現創新想法,如參與學科競賽、撰寫并發表研究論文、申請專利等。
綜上,家國情懷長盛不衰,需要不斷傳承。課程思政任重道遠,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素材的完美融合仍需一線教師持續探索和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提升自身知識儲備和錘煉教學能力是基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關鍵,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堅定不移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則是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素萍.強化協同育人 提升思政教育實效[J].中國高等教育,2019(Z1):55-57.
[2]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為什么做與怎么做[J].中國大學教學,2019(9):56-60.
[3]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54-60.
[4]夏嵩,王藝霖,肖平,富海鷹.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中工程倫理因素的融入——“課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5]楊昆,羅小兵,馮曉東,王嘉冰.能原動力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16-118.
[6]蘇春,陳斌.課程思政的素材挖掘、內容組織與教學實踐——以《系統可靠性分析與設計》課程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S2):145-148.
(王希娟、鄭鵬怡、繆茸、趙仲孟: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