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中醫藥高等教育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醫藥高校只有堅守教育初心,適應發展新趨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把握新機遇,謀劃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自1956年設置獨立中醫學院以來,我國的中醫藥高等教育已經走過了60多個春秋。作為醫學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高等教育不僅具有中國特色,更具有民族特色,在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過程中不斷與時俱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把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的重大部署,多次在各級各類工作會議上就中醫藥改革與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從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規劃。可以看出,當下的中醫藥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新時代新使命,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如何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如何把未來的中醫藥接班人培養好,是時代賦予中醫藥高校的歷史重任。

正值陜西中醫藥大學建校70周年,作為陜西唯一一所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陜西中醫藥大學以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著力于高級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中醫藥的資源優勢和專業特色,以服務醫藥衛生健康事業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走“立足陜西,面向西北,輻射全國,開拓海外”的辦學之路,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了數以萬計、德才兼備的中醫藥行業醫務工作者。經過70年的辦學實踐,陜西中醫藥大學已成為一所以中醫藥專業為主體,中西醫并重,醫、理、工、文、管多學科專業相互支撐、交叉融合的醫科類院校。新形勢下,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地位愈發凸顯,發展領域更加廣闊,質量提升也更為迫切。學校啟動《陜西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019—2023)》,制定了涵蓋優質生源拓展計劃、學風建設深化推進計劃、一流專業建設提升計劃、一流課程建設計劃等“十大計劃”,從本科招生、培養、考核、師資培訓、高教研究、教學信息化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頂層設計,進行了一系列中醫藥教育的改革與實踐,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堅持改革創新,構建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新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全面提升中醫藥高等教育質量,首先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縱觀60余年的中醫藥高等教育辦學歷史,我們深刻認識到: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改革與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原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中醫藥高等教育既要遵從自身發展規律,又要根據時代發展融入新的內涵,以變革促發展。基于以上認識,陜西中醫藥大學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提出了“重德育、夯基礎、強能力、抓過程、育思維”立體多維人才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

1.重德育。學校先后實施鑄魂育人工程和揚帆啟航工程,不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陜西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大力弘揚延安精神、西遷精神和大醫精誠思想,強化“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教育,構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大力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先后出臺《陜西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編寫指導意見》《陜西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立項課程思政改革項目48門,選樹課程思政示范教師5人,努力培養具有仁愛仁心仁術的新時代臨床人才。

2.夯基礎。一是重視中醫基礎元素,開展中醫經典等級考試,夯實中醫基礎。我校是全國較早開展中醫經典等級考試的院校之一,始終堅持中醫經典理論學習和領悟是貫穿中醫人才培養的主線,以《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四大經典為基礎,實施中醫經典理論等級考試,建立了二級、四級、六級等級考試題庫,夯實學生的中醫基本功,扭轉臨床思維西化傾向。二是注重基礎教學形式,嚴抓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主陣地,通過規范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開展集體備課和教學法研究等措施,保障課堂教學質量。三是強化基礎課程建設,每年投入100萬元,建設校級精品課程、慕課、雙語課程等,打造“金課”,淘汰“水課”。2018年,我校的《內經選讀》《中醫食療學》2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四是為激勵教學積極性,學校出臺了《陜西中醫藥大學教師教學優秀獎評選及獎勵辦法(試行)》,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力度,給予“教學優秀獎”一等獎教師一次性獎勵10萬元,“青年教師獎”一等獎一次性獎勵3萬元,充分調動和激發了廣大教師投身教學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讓潛心教學、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有了更多獲得感和成就感,促使本科教育教學活了起來。

3.強能力。一是發揮師承優勢,實施中醫本科生“雙階導師制”,即學生在校前3年配備理論導師,后2年配備臨床導師,進行理論與臨床的雙重指導,強化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診治能力。二是實施“3+2”教學模式改革,強化后期臨床實踐教學。我校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院系合一”,臨床類專業實施“3+2”教學模式,前3年在校本部進行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后2年在醫院進行臨床教學和實習,力求“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三是實行“三段六站式”臨床技能考核,中醫類學生在實習前、中及結束三個階段,進行由簡到難遞進式六站臨床能力考核,嚴格按照執業考試大綱標準,督促學生掌握各項技能,達到執業水平。在全國中醫執業醫師分階段考試實證研究第一階段考試中,我校連續三年名列前三甲。臨床醫學專業將醫學生五年的學習過程分為基礎課程和橋梁課程階段、臨床課程階段、臨床實習綜合考核階段,分階段考核既能考核學生的學業,也能在各階段學習結束后為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教學成效反饋。四是堅持“五統一”臨床實習原則,努力提升同質化水平臨床相關專業畢業實習的“五統一”管理。即統一崗前培訓,由各教學醫院對即將步入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系統規范培訓;統一制定《臨床實習手冊》,規范實習內容與教學要求;統一實施實習輪轉計劃,明確各科實習長度,輪轉安排表由學院匯總審核;統一出科考核模式,實施四輪二級學科出科考核,臨床醫學院統一命題、統一考官培訓,各實習醫院同時進行;統一進行實習師資培訓,安排各實習醫院教師參加教學培訓,促進各實習醫院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4.抓過程。一是抓學生過程性評價,鼓勵教師把課堂教學模式和信息化技術相結合,利用雨課堂、藍墨云班課、問卷星等形式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優化過程性評價。二是實施學生學業水平分階段測試,以考促學。三是完善校院(系)兩級督導體系,構建質量管理平臺,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按照“三督一導一評”原則,將監督、指導、評價相結合,通過同行評教、學生評教、督導評教、教師評學等方式多維度采集數據,實現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全覆蓋和動態跟蹤。

5.育思維。一是通過開設《中醫文化導論》《中醫思維方法學》等引導性課程,增強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調整課程設置,先中后西,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有利于建立中醫思維模式。二是發揮中醫本碩師承教育的特點,通過跟師門診、名師講堂、床邊教學等方式,將悟經典和做臨床深度結合、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中醫臨床思辨能力。三是重視教材建設,組織編寫了國內首部《中醫思維方法》《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教材,先后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陜西省優秀教材二等獎等,為培養中醫原創思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院校+分層師承教學模式榮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聚焦時代需求,推進中醫藥教育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但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醫藥結合、中西結合、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和人工智能結合等“三個結合”不到位的問題仍值得我們深思。聚焦時代需求,要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復合型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中醫藥高等教育必須進行順應新形勢,推進中醫藥教育高質量發展。

1.適應大健康時代需要,加強醫藥結合。眾所周知,中醫與中藥是一對孿生兄弟,從源頭上同源互根,在發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呼應,互相滲透,密不可分。古之大醫,必精醫理通藥性,張仲景、孫思邈等大家概莫能外。但是,當前中醫藥學科與專業體系越分越細,缺少全局性和宏觀性,“醫—藥”知識模塊呈現碎片化和割裂化,不利于中醫藥思維培養,無法構建醫藥融合、學以致用的知識體系,繼而呈現出“有醫無藥醫無用,有藥無醫藥不靈”的現象。可喜的是,在新版專業國標課程體系中,中藥學類專業增加了《中醫診斷學》。另外,考慮到不同炮制方法對中藥的作用及中醫處方用藥療效有著不同影響,建議中醫學專業增開《中藥炮制學》等課程,實踐環節也可適度增加藥用植物及中藥飲片辨識模塊。

2.順應國際化趨勢,找準中西醫結合定位。中西醫結合教育始于上世紀50年代的“西學中”,而中西醫結合的本科專業開設至今已有近30年歷程,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與中醫學專業的區分度不大等問題。對此,一是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要找準中西醫的結合點,把中醫學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醫學創新內涵的新教育模式。三是要提高中西醫臨床醫學教學質量,注重“兩個建設”的保障作用,即融合的中西醫臨床課程教材建設及兼具中西醫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

3.適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推動傳統醫學與人工智能等新興學科的結合。“新醫科”旨在探索全球工業革命4.0和生命科學革命3.0背景下的醫學教育模式,實現醫學從“以生物醫學科學為主要支撐的醫學模式”向“以醫文、醫工、醫理、醫X交叉學科為支撐的醫學模式”轉變,培養精醫學、懂科技、引領時代的卓越醫學人才。要推行高大上的“新醫科”建設,首先要解決體制機制問題,政府層面需要加強政策協同、頂層設計和引導;高校層面應在“醫教協同”的基礎上,引入“醫教產研協同”機制。其次是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辦學,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最后是打通政策壁壘,建立跨平臺師資合作機制及評價體系,鼓勵多學科、多領域優秀教師和行業高端人才合作授課,以保持跨學科教學團隊的質量穩定和學術活力。

結  語

“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成為主題,面向新時代中醫藥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求,陜西中醫藥大學將以“四個回歸”為基本遵循,把握中醫藥傳統文化經典與現代科學緊密結合的時代特征,繼續保持自身辦學特色,緊抓改革主線,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中西醫并重,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改革教育評價方式,提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中醫藥服務的水平,以期為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提供借鑒,為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陜西中醫藥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