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胡多軍
發布時間:2022-11-21 16:17:1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任務型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語文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既高效,又愉悅、輕松的教學方法,對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有著重要的作用。任務型教學法強調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教學內容,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實踐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解釋、詢問等活動形式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教學內容的目的。
一、分析教材內容,設計合適的任務
任務型教學法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類。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不能將任務型教學法拿來就用,因為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任務型教學法。為了提高任務型教學法的使用效果,教師在應用之前要深入分析教材,判斷教學內容是否適合任務型教學法,并考慮具體的應用方式。尤其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還要兼顧實用性,結合學情設計合適的教學任務,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任務型教學法的效果。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開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讀者: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有的教師講授這節課時,給學生設計的任務是參觀恐龍化石。這個任務存在一定的先決條件,如果當地有恐龍博物館等場所,落實該任務完全沒問題;但若是不具備這種條件,此任務便顯得不切實際。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對教學任務進行適當的調整,可讓學生利用課前搜集與恐龍演化有關的文獻、視頻及圖片等,從中學習、了解恐龍的相關知識。現階段,大多數學生家中都有電腦,落實上述任務完全具備條件,這個任務就是科學有效的,它并沒有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
此外,教師要從實際出發,調整教學任務的難度,判斷學生是否具備完成任務的條件,這樣才能提高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前,教師還要慎重分析教學內容,將學情、校情納入考量范圍,確保教學任務的可行性。
二、設計實用任務,奠基深度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會發現閱讀能力不強、知識儲備不足的小學生理解個別文章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設計一些更具實用價值的教學任務。如為了實現深度閱讀,可以設計“制作作家卡片”的實用任務。
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古詩是妥妥的學習難點,也是繞不開的學習重點。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漢江臨泛》這首古詩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古詩內涵,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任務:讓學生搜集、整理作者王維的資料,并制作相應的作家卡片,以此實現解讀文本的目的。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紛紛開始行動,收集的資料非常完整,包括王維的生平及王維詩歌的風格等內容。在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對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風格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此時,筆者再講授這首古詩的寫作手法及意境時,學生自然會形成深刻的認知。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筆者要求學生從作者的背景資料切入設計制作作家卡,這個任務沒有多少難度,操作性極強,學生通過實踐對古詩就會有全新的認知。
三、利用小組合作,提升任務效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時常常存在一定的誤區,總是讓學生單獨完成教學任務,認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站不住腳,因為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與課堂組織形式沒有多少關系,其與學生學習狀態密切相關,無論是“單槍匹馬”還是“團體作戰”都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為任務型教學法的落實助力。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桂花雨》一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回憶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字里行間充斥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懷。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在任務型教學法的基礎上引入小組合作模式。學生完成文本的初步探究后,筆者按照“同組異質,異質同組”的標準,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并給學生提供了一份活動單,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按照活動單完成具體的教學任務:(1)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些快樂從何處體現?請同學們勾畫出來。(2)精讀課文第五自然段,說一說此處體現了人物怎樣的情感變化。(3)作者的母親說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事實果真如此嗎?這體現了一種怎樣的心態?(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通過小組合作互動,學生的學習狀態極為放松,他們表現得更加專注,對文本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不僅應用了任務型教學法,還引入了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以活動單的方式進行小組探究,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提升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四、設計趣味任務,激發參與熱情
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法時,學生普遍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甚至表現得相對被動或者抗拒,這主要是因為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教師一定要設計一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因為學生在學習方面本就沒有多少自覺性,如果教學任務單一、無趣,他們又怎么會有參與熱情呢?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草船借箭》一文出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盡管編者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文章進行了刪減,但對學生來說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給學生布置一些字詞或閱讀任務,既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又無法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鑒于此,筆者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課本劇任務,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這個有趣的教學任務很快點燃了學生的激情,不管是角色分配、劇本創編,還是小組彩排,學生都表現出了很大的積極性。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筆者還設置了課本劇競賽環節,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演得最到位。這個任務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對語文教學充滿了期待,還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有效提升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筆者設計教學任務時,并沒有遵循一貫的教學思路,而是進行了任務創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課本劇形式作為教學任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不錯。
五、根據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認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再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有的教師設計教學任務時,常常會忽略學生的差異性,導致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難以保障。事實上,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素養及學習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給學生布置統一的教學任務,最終的結果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無法得到真正的鍛煉,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又會因任務過難無法完成而備受打擊。因此,為了提高任務型教學法的有效性,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了完全不同的教學任務,這些教學任務非常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難度上各有側重,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夠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A、B、C三類,A類學生的語文基礎最好,B類學生的語文基礎中等,C類學生的語文基礎薄弱。針對A類學生,筆者要求學生閱讀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比較閏土的前后變化,并以實例說明,該學習任務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一定的要求,比較適合A類學生完成;針對B類學生,筆者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梳理文章脈絡,思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該教學任務難度有所降低,非常切合B類學生的學情;針對C類學生,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字典查準字音,試著給文章劃分層次,并批注文中的關鍵句,該教學任務相對簡單,能夠幫助C類學生鞏固學習基礎。上述教學方式既結合了實際學情,又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能夠確保學生學有所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毋庸置疑,但如何運用、以怎樣的方式運用,需要每個教師認真思考。本文從“分析教材內容、設計實用任務、利用小組合作、設計趣味任務、根據學生差異”等角度提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并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學建議,旨在提升任務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讓學生一邊完成任務,一邊感受語文的魅力。
作者單位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羅集鄉松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