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訓練要點研究
作者:馬國良
發布時間:2022-11-21 16:13:5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寫作是語文教學“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模塊中最復雜、最系統的構成部分。一方面,寫作是基于“書面表達”形式展開的,受文體、結構、詞匯等限制較多,較聽、說、讀技能訓練而言,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寫作需要聽、說、讀三種技能綜合支持,其中聽與說是一對“信息輸入—輸出”機制,學生通過反復訓練可以提升語言組織能力及表達能力。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訓練要點眾多,如興趣培養、表達合理、素材積累等。為了避免泛泛而談,筆者從小學生作文常見問題切入,結合《標準》“關于寫作教學”的要求,確定如下訓練要點,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興趣培養: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興趣是學生熱衷、喜愛、認同等積極情緒在特定人、事、物上的表現。不幸的是很多學生對寫作文缺乏興趣,幸運的是興趣可以通過后天培養而成。因此,教師先要明確哪些因素會使學生失去寫作興趣,再構建“激活寫作興趣”的有效途徑。直觀地說,學生抵觸寫作是因為難,而難可以一分為二地理解,主觀上的難源于體驗感不佳,即學生無法從寫作中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自豪感等,而這些感受恰恰是產生興趣的關鍵。客觀上的難源于基礎不牢固。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拼音、字詞、句子,幾十字的作文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已經是長篇大論了。寫作不只是字、詞組合,必須符合語言邏輯,且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即使一些學生能言善辯,也未必能夠做到妙筆生花。寫作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寫作練習還處于起步階段,客觀上的難無法在短時間內得以解決,教師可以從消除主觀上的難著手,以寫作興趣培養為訓練要點,建立一套“勤練、互動、賞識”的機制。
1.勤練
無論是低學段的看圖寫話還是中、高學段的習作,學生的作文整體形式單一、字數較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勤練,同時將拼音、字、詞作業巧妙地融入作文訓練中,這樣既能夠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又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作文基本材料的使用方法。
2.互動
教師不能將作文等同于作業,學生勤練的同時教師也要勤改,并充分利用“評語”進行互動,要多鼓勵、多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增強寫作信心。
3.賞識
作文屬于文學創作范疇,對于學生而言,無論成果好壞都是一份創作成就,教師要運用賞識教育方法,如評選優秀作文、當堂朗讀學生范文、定制學生作文集等,讓學生體會寫作帶來的成就感。
總的來說,勤練為互動提供了機會,互動為賞識提供了途徑,賞識為勤練提供了動力,勤練、互動、賞識共同形成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興趣培養閉環。
二、表達合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價值所在
寫作是作者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是作者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作文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媒介,評判的最低標準是“讀得懂”,如果學生的表達不合理,讀者雖然能夠看懂每個字,但會云里霧里、不解其意。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布置的題目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還要以表達合理作為訓練要點,幫助學生實現“語境一致、符合邏輯”的寫作目標。
語境即“語言環境”。小學生作文由于字數少,結構簡單,不足以構建漢語文化意義上的語境,只能簡單地理解為話題,語境一致強調的是話題的統一性。在一篇作文中,構成話題的元素主要有人物、環境、事件等。小學生的作文語境不一致、話題偏離等問題較多,例如描述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前一句描寫人物甲所做的事情,后一句將結果轉嫁到人物乙身上,描述對象沒有從一而終,容易出現歧義,不符合語言邏輯要求,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小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基礎薄弱。這類文章立意及結構沒有太大的問題,教師在批改過程中可以通過詞匯、句子的修改,使作文實現文意通暢,話題銜接緊密。
例如,在統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看圖寫話的習作中,有學生這樣寫道:“早上一只小蟲子和螞蟻用雞蛋殼做蹺蹺板,過了一會兒他(它)們把雞蛋殼做成了熱氣球,飛到天空。到了下午下雨了,小蟲子、螞蟻和小蝴蝶一起躲在雞蛋殼里。天黑了,他們用樹葉保護雞蛋殼。”僅從看圖寫話提供的素材來看,學生基本將所觀察的東西都表達出來了,但話題偏離得非常嚴重。一方面,他們沒有將小蟲子、螞蟻、蝴蝶看成一個整體,每次活動它們三個都是一起參與的,但很顯然為了用他(它)們(錯別字)指代,在熱氣球圖片的描寫中,小蝴蝶被忽略掉了;另一方面,寫話的主角最后成了雞蛋殼,徹底拋棄了主角。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修改:“早上,小蟲子、螞蟻、蝴蝶一起動手,把雞蛋殼做成蹺蹺板,小蟲子和小螞蟻一起玩,小蝴蝶給它們(倆)加油。過了一會兒,它們又把雞蛋殼做成熱氣球,飛到天空,小蝴蝶會飛所以沒有上去。到了下午,下起了大雨,三個小伙伴躲到了雞蛋殼下面,多好的一座小房子啊!天黑了,它們把雞蛋殼當成床,用樹葉當被子,做了一個美夢。”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批改小學生的作文時,要貼近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如上例中“早上”“過了一會兒”“到了下午”“天黑”是教材上提供的,要求學生寫話時要用到,學生很自然就會按照時間順序組織表達,但他們可能會忽略單個畫面所呈現的內容。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時強調觀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先分別描寫,再利用關鍵詞句進行銜接,這樣就能保持語境的一致性、語言的邏輯性。
三、素材積累:小學作文教學的進階基石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生畏懼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提筆忘言、言之無物、東拼西湊、空洞乏味。如果將文章比喻成一座大廈,它是由許多語文材料搭建而成的,字詞、語法、修辭、結構等是最基本的,學生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學會將抽象的感悟轉化成書面語言,但這種能力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平時的練筆指導,還要改進作文命題方式,讓學生自主選題。加強練筆的主要目的是積累素材,這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進階基石。積累素材的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多觀察生活。教師可以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轉化為“生活即文章”的觀點,以日記的形式要求學生每天記錄一件小事,描寫一個人物、事物,記錄自己的心情等,字數不用太多,貴在堅持。二是以讀促寫。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聽是用耳朵讀,說是用嘴巴寫,讀是用眼睛聽,寫是用筆頭說。”由此可見,讀寫都是針對書面表達而言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文本提供的語言信息、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彌補自己生活閱歷的不足之處。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統編版語文教材及課外讀物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將文本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對比,從而碰撞出思維火花,還可以讓學生摘抄美文佳句等。
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平時練筆的自主性,對學生的要求不宜過嚴,不宜采取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的形式進行練筆,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話題或方向,指導學生自由組織材料,這樣學生就不會受作文題目的枷鎖限制,從而學會高效地利用日常所積累的素材。教師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應抓住三個訓練要點:一是發散性訓練。針對同一主題或寫作方向,教師要指導學生發散思維,一題多寫,賦予文章真實的生活感。二是取舍性訓練。精煉是衡量文章質量的重要標準,對于小學生而言,寫作并不要求太多的字數,只要他們有取有舍、主次分明,不出現重復的主語、大量使用相同的修辭手法、文章組織結構松散等問題即可,這些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寫作的重點。三是真實性訓練。一些作文較差的小學生難免會投機取巧,部分熱衷寫作的小學生喜歡賣弄,抄襲現象頻出。如寫《我最喜歡的動物》時,學生會寫自己家里養了一頭大象或獅子,這明顯缺乏真實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興趣培養、表達合理、素材積累這三個訓練點,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川王鎮海灣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