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語文教材以語文要素的形式,將小學階段必備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學習策略和相關習慣,以體系化、序列化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單元中,呈現在單元篇章頁,蘊藏在閱讀提示、文旁泡泡、課后習題當中。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由于對語文要素本質缺乏足夠認知,常常導致將要素落實完全脫離鮮活的人文情境,陷入了機械訓練的泥潭。為此,我們需要充分把握統編版教材的編寫思路,努力將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整體融合。以統編版《松鼠》一文的教學為例,筆者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松鼠》是五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收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紹清楚。從編者整體的設置角度來看,單元編選了精讀課文《太陽》和《松鼠》,然后是兩篇習作例文,旨在為學生初次運用說明文而服務,成為這一習作單元從閱讀向寫作邁進的支架。因此,教學第一篇課文《太陽》時,教師應該將關注點聚焦在第一層要素上,結合具體的文本內容,感知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而第二篇課文《松鼠》的側重點,則應該聚焦于學會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對比而言,《太陽》重在展現說明的客觀、嚴謹、精準;而《松鼠》,則更關注表達的生動與有趣。因此,教學《松鼠》一文時,就應該努力把握要素中“恰當”的內涵,在言意兼得的過程中,推動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發展。

一、關注文本信息,在辨析中理解“恰當”

語文要素一旦脫離具體可感的情境,就會異化成機械的知識和生硬的信息,而與課文的語境進行整合,就擁有了豐富的感性氣息,為學生進一步理解要素、運用要素,借助要素轉化為能力奠定了基礎。

比如,教師可以在檢查學生預習時,設置這樣的判斷題:1.松鼠不喜歡藏在地下,總是樂于在高處嬉戲。2.松鼠很輕快,總是習慣以小跳的方式前行,有的時候甚至會連蹦帶跳。3.松鼠的窩口朝上,很方正,也很寬敞,身子可以自由地進進出出。這三道判斷題的訓練價值有指向文本內容的細致閱讀,也有關注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如在做第一個判斷題時,學生關注到松鼠絕不是“總是”,而只能是“經常”。辨析這樣的判斷題,不僅需要學生充分關注細節,認識到說明文表達的精準,更要能感知作者遣詞造句的細微和精妙。這樣的呈現方式,可謂一舉兩得,不僅有效避免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機械吸收,而且在喚醒學生思維的狀態下,能夠激活學生內在的參與意識,助推學生以精細化思維來辨析和判斷問題。

當下,語文訓練的題型中,填空題、選擇題和綜合性題型都較為普遍,唯有判斷題相對較少。從學生做題的思維特質來看,判斷題需要學生在對比中歸類,在歸類中思辨,有著其他題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是歷練學生思維認知能力的重要策略,需要學生進行實踐性研究和嘗試。教師要從文本表達的細節和信息的細微之處入手,通過遣詞、句式和表達等不同的方面,在判斷辨析中,將學生的認知從一開始的“讀過了”向“讀懂了”邁進。

二、聚焦描寫對象,在進階中學習“恰當”

從某種程度來看,語文要素是目標和愿景,是語文能力訓練希冀達成的方向。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多層次的認知路徑,以問題的情境來推動學生言語思維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將語文要素分解成難度不同的方法,讓學生的思維經歷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歷程,集中性指向語文要素的語文能力,緊扣核心問題來設置具體可感的實踐性活動。以落實“作者是怎么寫清楚松鼠”這一核心問題為例,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板塊,體現鮮明的層次和進階性。

首先,明確任務: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方法將松鼠的外形寫得如此可愛而討人喜歡。在閱讀中,有的學生紛紛將關注點聚焦在“馴良”“清秀”“乖巧”“玲瓏”等關鍵性詞語上,想象并感受這些詞語所展現的松鼠形象,并相機洞察這些詞語在言語表達上的精妙;有的學生發現作者運用了短句,朗讀起來極具節奏感和韻律感,與松鼠活蹦亂跳的特性非常吻合;有的學生關注了作者所運用的擬人手法,相機從如同人一般的動詞中,感受到作者始終將松鼠當成是自己的朋友來寫,自然充滿了一種濃郁的人文情懷。

其次,點撥發現。教師引導學生聚焦一些容易被忽視,但卻可以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詞語,比如“老是”“格外”“最”,學生結合具體語境,嘗試將這些詞語刪除,在對比中發現,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詞語,一旦剔除,語句濃濃的情感就淡薄了,沒有生趣了。

最后,重新提煉建構。學生在整體性把握和閱讀中發現,作者對松鼠尾巴的描寫最為詳細,因為松鼠最大的特點就是尾巴,旨在告知學生說明事物,根本無需面面俱到,而應該聚焦最能展現其特點的部分。隨后,教師分別出示了燕子、公雞、大象、駱駝、袋鼠等多種動物,并讓學生在觀察中說出這些動物的名稱以及其最為突出的鮮明特征,以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發展。

縱觀這一板塊的教學,教師緊扣不同的問題指向,設置了進階性的言語實踐活動,圍繞著松鼠的外形特征,讓學生經歷了自主感知、點撥探尋、提煉歸類等不同的思維歷程,讓學生全方位感受了形容詞、短句式、擬人修辭手法、詳略安排等對描寫松鼠外形特征的作用,從而從具體的感性角度認識到“恰當”的內涵和特點。由此不難看出,語文要素所指向的“恰當”,不能生硬而機械地硬性解釋,而需要結合具體的語言文字和鮮活語境,洞察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為后續運用說明方法進行表達奠定基礎。

三、感受內在意蘊,在對比中解構“恰當”

對比,一直都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無論是對文本的感知與解讀,或者是對自身的表達作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對于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而言,對比不僅僅有甄別優劣的作用,同時還能夠辨析是否精準、恰當。《松鼠》這篇課文的最后,從《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動物世界》中尋找了三個介紹松鼠的語句,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從課文中找出相對應的語句,從而運用對比感受表達上的異同點。我們可以將這一題型進行適當變通處理,修改如下:

句式1:松鼠一般在16到25厘米左右,尾巴的長度在16到22厘米之間,體重300到400克。

——《中國大百科全書》

句式2:松鼠的爪子非常靈活,具有極強的抓力,而且腳墊也可以保持腳部的溫度。松鼠的尾巴能夠保持身體的平衡,有時候也能起到遮陽的作用。

——《動物世界》解說詞

句式3:它們面容清秀……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

——《松鼠》(布封)

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暢談自己閱讀之后的感受。有的學生在對比中發現,由于《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專門為科研人員開展科學研究服務的,所以書本中的語言相對嚴謹、精準,常常運用精準的數字,展現描述對象的特點;而《動物世界》所面對的是普通的影視觀眾,加上有視頻畫面的輔助,所表達的內容往往會忽視視覺層面的介紹,而更多的是描述無法從電視上通過視覺看到的內容,是對電視畫面的補充和描述;而布封所寫的這篇《松鼠》,更多的閱讀對象是知識面還不夠豐富的小學生,所以語言趨向生動形象,極具趣味性。

通過這樣的實踐思考,學生認識到同樣都是介紹、說明松鼠,但由于介紹的對象分別是專業人員、普通觀眾以及小學生,而采用了不同的表達策略,形成了迥異的語言表達風格。最終,學生認識到:所謂的“恰當”并不存在好壞、優劣、高下之分,而在于是否能夠適合所閱讀的人群。從寫作的角度來看,主題中心是否合理、素材遴選是否精準、表達是否妥帖、遣詞造句是否正確,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取決于讀者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這個單元所著力關注的“恰當的說明方法”,其本質就是針對閱讀對象而言的。閱讀對象能夠一讀就懂,能夠深入理解的,就是“恰當的說明方法”。這篇課文的語言生動有趣、形象可感,就是基于這樣的認知。教師借助不同文體下的三段文字,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感知與辨析,讓學生在深入感受文本語言的同時,加入了其他特質的言語形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言語認知,創設了一個多維化、體系化的言語實踐空間,最終讓學生在把握松鼠特點的基礎上,感受了不同的語言風格所形成的表達效果,更好地推動了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發展。

總之,統編版語文要素的落實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而割裂開來加以訓練,要能夠與語言的感知理解、與學生的表達實踐進行關聯,更需要與描述的對象進行有機整合,在言意兼得中融合“象”的特征,從而將語文要素轉化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龍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