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解決城鄉教育公平問題?
作者:賀敏敏
發布時間:2022-11-14 15:09:0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
保證城鄉教育公平的意義
教育公平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教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重要力量,維護城鄉教育公平,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結合相關政策制度要求,大力發展鄉村教育,縮短城鄉教育差距,每個鄉村孩子均可以公平地接受高質量教育,從根源上改善貧困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鄉村教育事業經過了長期實踐摸索,基本上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取得可觀成果同時,也要認識到城鄉教育之間的發展差距,尤其是很多偏遠的鄉村,由于不具備優質教育資源,很多鄉村地區師資緊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城鄉教育不公平的問題。
教育公平有利于培育鄉村人才。結合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相關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高度重視鄉村教育,縮短城鄉教育水平差異,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提供堅實保障。同時,教育事關民生大計,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當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實現教育公平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
城鄉教育公平問題分析
城鄉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城鄉教育的差異主要源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所謂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又稱為城鄉二元化,城市和農村具有兩種不同的戶口,必然也就導致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再加上城市和農村之間本身存在地域差異,使得兩者之間的差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增大。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經濟水平存在差異,相較于城市,鄉村教育資源儲量不足,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欠缺,校內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也遠不如城市。
城市教育條件相較于鄉村地區更加具備優勢,發展速度快,城鄉教育水平差距不斷拉大,更多有條件的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教育。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農村有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將孩子帶到城市上學,這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教育資源的緊張,使得上學難的問題愈加嚴峻。與此同時,這也導致鄉村學校生源數量大幅度減少,可以獲取的教育資源和經費也變得越來越少,進一步加劇了城鄉教育失衡問題。
城鄉經濟文化觀念的差異。受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的現實因素限制,農村的教學設施建設普遍落后,師資、經費不足,導致農村教育難以“等同”于城市教育。另外,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的農村,由于受特定的生存條件、生存方式和思維意識等因素的長期影響,民眾對教育缺少正確認知,對教育公平的問題意識淡薄。另外,農村居民普遍觀念陳舊,意識不到子女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長期效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也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反而覺得子女能夠出門早日打工才能為家庭作出貢獻。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
城鄉教育公平問題解決的有效路徑
增強鄉村經濟發展活力,優化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應當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到鄉村地區,以經濟發展帶動教育事業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應致力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賦予鄉村經濟持久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對我國鄉村教育水平的提升起積極作用。另外,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應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加大政府的資源投入,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局面,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堅實的基礎。
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解決城鄉教育不公平問題,不但要有相對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系支持,而且要積極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到實處,在尊重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各自特色同時,實現二者協調發展。首先,通過搭建城鄉教育的互動平臺,推動城鄉教育設施共建共享。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及設備,加強農村學校在質量與安全上的標準化,以此改善農村現有的教育條件。其次,通過信息技術的合理化運用,創設促進鄉村教育、城市教育協調發展的基礎條件,將城市的優勢教育資源引入鄉村教育領域,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再次,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水平,加大對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的教師的補助力度,并在職位晉升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同時,也要提升鄉村教師社會地位,增強鄉村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優化城市與農村教師資源的配置,完善城市與農村教師輪崗制度,并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和提升,拓展鄉村教師視野,推動鄉村教育提質增效。最后,城鄉教育資源的交流是雙向的,城市教育資源豐富占有優勢,但是鄉村教育也有特色,所以說資源共享應是雙向的,在接受城市教育資源傾斜的同時,也應該發揮鄉村教育資源的本土特色,比如,農耕文化、鄉俗文化教育可以向城市推廣,以此彌補城市教育中缺乏的教育內容,實現雙向交流,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實現城市和鄉村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提高村民文化素養。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貫致力于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因此,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一定要提高村民文化素養。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產業,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為教育提供最基礎的經濟保障。其次,要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村部建設圖書館,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最后,要壯大志愿者隊伍,依靠黨政機關及社會各界力量,深入基層及農村開展文化宣傳活動,提高村民文化素養。
完善教育制度,做好政策保障。在推進鄉村教育公平的過程中,政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是制定公平完善的教育政策,并向群眾尤其是思想比較保守的鄉村群眾大力普及教育政策和法律知識,為實現教育公平做好制度保障。二是加大教育的投入,特別是針對農村偏遠山區,要不斷完善當地基礎設施。三是采取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到鄉村和偏遠山區服務支教,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例如,落實好“三支一扶”政策,確保支教人員的生活補貼和各類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對服務期滿且考核合格的支教人員在繼續學習深造上給予加分的優惠政策。在公務員事業單位考錄上,拿出一定的職位數目,面向“三支一扶”計劃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定向考錄等,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農村教育,服務農村教育。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應正確看待城鄉教育公平問題。完善教育制度,做好政策保障,積極整合城鄉教育資源,完善配套政策,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提高村民文化素養,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對我們實現教育公平和鄉村振興具有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