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要注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家國情懷涉及“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核心素養。

從民族崛起的歷史看,一個民族的崛起往往是在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這種背景構成了那些有理想、有抱負,有志于改變民族命運的歷史人物的生存環境,激活了他們“窮則思變”的宏圖大志。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上看,家國情懷是指個體對家、國共同的心理認同和促使其共同發展的理想信念,是諸多素養中的價值追求目標,也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備的人文追求。歷史學科蘊含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教師要注重多方面挖掘,追求教學育人功能最大化。

一、把民族崛起的歷史背景作為厚植家國情懷的沃土

縱觀中國古代史,歷史教材中的民族崛起不乏其例。約公元前2700年,軒轅黃帝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族,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后來女真族、蒙古族的崛起,一度建立起全國性的統一政權。這部分內容的考點不多,很容易在教學中被弱化處理,但實際上,民族崛起的歷史是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其民族情感的重要抓手。在古代民族崛起的過程中,內部分裂混亂,外部面臨其他民族的威脅。黃帝以其非凡的才能,率領其部落興起于姬水。在亂世中以戰爭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間混戰,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從而促進了各族之間的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教師在講述古代民族崛起時,應當將類似的情形進行歸納、對比,讓學生看到歷史中的共同點,懂得歷史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學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分析歷史人物,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看待歷史人物。

在這部分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歷史人物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環境“節點”,重視環境育人的重大作用,注重特定社會環境在推動歷史人物心理、思想轉變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思想中的困惑和誤區,以史明理,教育學生正確看待順境與逆境的辯證關系,順境是人心所向,逆境又何嘗不能成為前進道路上的“墊腳石”?在一個人成功的道路上,環境固然重要,但個人努力作為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第一位的,“奮斗的年紀不要選擇安逸”。家國情懷的培養要求學生必須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歷史學科教學中,讓學生的內心足夠強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逆境作為人生歷練成長的沃土,知難而上,勇于承擔民族復興的重任,心懷家國理想。

二、把推動民族崛起的歷史人物作為培養家國情懷的載體

歷史人物是歷史教學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其深深的時代烙印。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不僅參與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也影響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社會歷史環境塑造了歷史人物的個性特點,歷史人物反過來也會改造社會環境,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對中學歷史學科教學而言,杰出的歷史人物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杰出的歷史人物之所以能夠順應歷史的發展,是因為他們能夠順應人民群眾的心聲,把握時代潮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推動民族崛起的歷史人物有強烈的民族情感,能夠將人民安居樂業、民族生存發展視為己任,胸懷大志、意志堅強。這些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的品質要通過他們的言行、事跡來挖掘、表現,教師要堅持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原則,培養學生嚴謹、求事的態度。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歷史人物品質的形成過程作為重點內容,突出一些關鍵事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所起到的助推作用,歷史人物的成長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歷史人物在困境和挫折中崛起的過程,也是他們家國情懷沉淀的過程。歷史人物品質的形成與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分不開。在歷史的長河中,愛家與愛國一脈相承,良好的家風為一個人優秀品質的形成奠基,重視家風培植是培養家國情懷的內在要求,學生應該從小樂于接受家庭教育,長大成人后才能重視家庭教育。濃厚的家國氛圍散見于諸多文藝作品中,不但成為課堂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而且也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大學科”觀念,整合相關學科資源,踐行“文史不分家”的理念,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相關事實”“知識拓展”及“課后活動”欄目中對歷史人物的相關介紹,講好歷史人物的勵志故事。

三、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擔當融入歷史課堂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歷史教材包含著豐富的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師的工作就是整合、加工知識,然后傳授給學生。例如教師可以抓住“七七事變”這一歷史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明白紀念“七七事變”是為了警示世人勿忘歷史,同時也是為了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共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少年強則國強。古代學子也往往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讀書夙愿,許多志士仁人無一例外把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康有為等愛國學子勇敢打破“康乾”以來知識分子萬馬齊喑的狀況,以“公車上書”拉開變法圖強的序幕。1919年的五四運動,北大學生的“義舉”,點燃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苗。從當年的革命先輩“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到后來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這些重大事件無不牽動著包括莘莘學子在內的億萬中國人的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年青一代學子的歷史擔當。

民族崛起的歷史是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家國情懷的孕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引領,也是莘莘學子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成長。把思政教育融入歷史課堂,堅持守正創新、鑄魂育人,能夠更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龍園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