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作為全學段課程,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必修課。思政課的效果和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那么,在學生心目中,什么樣的教師才算是思政課好老師呢?

大義上是有厚度的“愛國者”。思政課好教師應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飽含“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榮辱感,體現“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責任感,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信仰、激發學生熾熱的愛國情懷。優秀的思政課往往通過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客觀上要求在中國故事中厚植愛國情懷,貫穿民族自信,使學生在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中堅定政治信仰。

語言上是有溫度的“藝術家”。思政課的教材語言總體上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如何將這種語言轉化成新鮮生動又不失韻味的課堂語言應該是思政課老師思考的問題。思政課好教師應是樂于循循善誘,長于語言加工,精于歸納總結的語言“藝術家”。

品行上是有高度的“道德家”。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所講的“德”,首先是包含民族之德、國家之德、人民之德在內的“大德”。立德既需要言傳,也需要身教,而師德所體現的為人、為事、為學的修養和智慧,自然而然就成為影響立德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政課教師應該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道德的引路人;既是學業的良師,也是生活的益友;既能用真善美感召人,也能以高尚的品德感染人。

知識上是有廣度的“百事通”。思政課好教師既應是本學科的專家,也應是事事知曉的雜家。思政課的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時效性的體現是以教師深厚的功底、廣闊的視野和淵博的知識為基礎的。將學生的關切作為思政課的起點,在小切口中找尋大背景,在小事情中探討大問題,才能實現個人、社會、國家、民族、世界的有機融合。純粹的理論講授會使師生產生距離感,從身邊事身邊人講起,則能迅速吸引和鎖定學生的注意力,再由事及理、步步深入,觸及事物本質。思政教師不但要將大問題引導至“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的層面加以解讀,而且要以獨特的視角、方法、觀點詮釋小問題,引導學生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方法看問題。思政課好教師應是具有敏銳政治嗅覺、高超解讀技巧的“百事通”。

學術上是有深度的“理論家”。思政課的關鍵是教師,只有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師才能講活講深講透思政課,才能讓學生聽得懂、學得好?!袄碚撘唤浾莆杖罕姡蜁兂晌镔|力量。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因此,要在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上,運用精巧的教學設計、嚴謹的邏輯思維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用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科學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與發展的思維能力。思政課作為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陣地,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盡管講好中國故事已經成為思政教師的共同目標,但僅有故事,沒有理論會使得課堂較為單薄,思政課就缺少了“魂”。講解理論不能蜻蜓點水、隔靴搔癢,否則難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觸及問題的本質,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讀原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看似是枯燥的感性的,實則是鮮活的理性的。因此思政課好教師應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專業素養。

在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應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者、踐行者和宣揚者,進而在教學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學生也渴望遇見集“愛國者”“藝術家”“道德家”“百事通”“理論家”于一身的思政課教師,一手托著人格一手托著國格,像燈塔一樣,指引他們前行。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