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奇跡
作者:(記者 孫慶玲)
發布時間:2022-11-08 14:39: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左圖:黑龍江省雞西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在端午節展示所收到的紅繩。中圖:“六一”兒童節,雞西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去游樂園游玩。右圖:孩子們在試穿新衣。雞西市兒童福利院供圖
除了自己17歲的兒子,今年45歲的王春英還有很多“孩子”。
他們有的因肢體殘疾在出生不久后就被遺棄在福利院的門口,有的在3歲時被丟在醫院的窗臺,有的在7歲時被丟在某處賓館,有的因意外突然失去了雙親,有的是被從外地的救助站領回……現在他們共同生活在黑龍江省雞西市兒童福利院,不少孩子稱這處約6500平方米的地方為“家”。
王春英已為這個“家”工作11年。2011年,聽說這個離家不遠的兒童福利院落成,喜歡小孩、小動物的王春英應聘成為這里的一名護理員。
照顧好這個“家”里的孩子,便是王春英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對這所福利院里的所有人均是如此。也是那年開始,在那一方天地,他們為這項關于“愛”的事業努力至今,也因此,在那里發生了一個個關于愛的故事和奇跡。
“最神圣的事業”
院里來的第一個孩子是一名被遺棄的重癥腦癱患兒,被稱為“大寶”。該院副院長張婷記得,那是2011年,也是自己大學畢業后來福利院的第一年,大寶在某醫院的窗臺上被撿了回來,醫護人員通過對病重的大寶進行骨骼測定,估算他當時大約3歲。
剛看到大寶時,王春英嚇了一跳,大寶的頭格外大,身上長滿了褥瘡。她把包裹大寶的褥子和衣服拿去洗,越洗越覺得心疼,“這孩子得遭了多大的罪呀”?最后,她洗了7遍才算洗干凈。眼看著孩子因為嘴疼吃不下飯,她和其他同事一起掉眼淚。
大寶沒有聽覺、視覺,無法控制大小便。王春英每天給大寶喂飯、清理糞便,喂飯困難就慢慢喂,有時因腸胃不好一晚上排便七八次,就不停地換洗,幾乎整晚不睡。為鍛煉大寶的上肢力量,王春英想了不少辦法,一開始讓他抓握乒乓球,后來換成了花生果,以此來刺激他的右腦神經和手掌穴位,并按時給他按摩。經過兩年多訓練,大寶已可以自行翻身、坐立。經常有大夫說,大寶活不過十一二歲,而他現在已經16歲。
如今提及當年的情景,王春英還是忍不住眼圈變紅,“孩子太可憐了”。在福利院工作11年,有一個經常困擾她的問題:父母怎么舍得把自己的孩子丟掉?有時她越想越氣,就打電話給張婷,但兩人都沒想明白答案。
有天深夜,值班人員看到福利院的柵欄外有一個黑影來回晃,最后從圍欄下塞進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竟是個出生不久的嬰兒。還有個秋天的夜里,有人在福利院門口丟下嬰兒,敲了敲保安室的玻璃就消失在夜色里。
其中的一個嬰兒就是三寶。
三寶患有嚴重唇腭裂和唐氏綜合征,被丟到福利院時才出生4天,體重只有3斤。因唇腭裂嚴重,每次從喂奶到輔助孩子打嗝,整個過程需要一兩個小時,晚上需要多次喂奶,護理員紹立坤就“奶涼了去熱,熱了接著喂”,幾乎整晚不睡。
有次三寶患上了急性肺炎,在醫院“打吊針”時哭鬧不止,護理員楊學艷為防止跑針,把孩子一直抱在懷里,一天下來她的胳膊和腿都麻了。三寶住院期間,院里安排了3名護理員輪流陪護,但楊學艷堅持每天陪護,5個日夜后,孩子好轉,她卻瘦了一圈。
“這些孤殘孩子已經很不幸了,我們一定要讓他們快樂地成長。”護理員夏麗靜每天都重復著相同的內容:通過一次次夜間護理,了解孩子的睡眠,尤其是被遺棄的孩子經常哭醒,需要及時安撫孩子們入睡;一次次接取大小便,觀察孩子排泄物的情況;一天10余次換洗被弄臟的衣物,讓孩子感覺神清氣爽……為了孩子,節假日上班已是家常便飯,但她覺得,護理好這些孤殘孩子是自己“最神圣的事業”。
“給孩子更多底氣”
用王春英的話來說,每一個來到福利院的孩子背后都有一部“辛酸史”。
來到福利院之前,15歲的小耀(化名)已經記不清自己獨自在四川生活了多久,只覺得“每天都有很多不順心的事,每天都很生氣”。晚上,他有時睡在公園,更多的時候是睡在一個超市外面的沙發上,不過經常睡不著,“因為經常下雨,因為冷”。有時下雨,他就直愣愣地坐在雨中的長椅上,“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要去做什么”。他學會了抽煙,經常跟著別人去打架,他把頭發染黃,又染藍,又染綠。
2020年被接到他的戶籍所在地雞西市的兒童福利院時,他的頭發已辨不清究竟是哪種顏色。現在的他早已剪掉了原來的頭發,也很少去想以前的事。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感覺自己有了家,也有了“真正的朋友”。
他記得自己在這里過的第一個生日,院長姜松含和所有值班人員為他準備了蛋糕、零食,他被包圍在一群朋友和很多禮物中,開心得“心臟都要跳出來了”。那天,他許了生日愿望,他說現在已經實現了——一直待在院里。
院里每個孩子的生日都是個“盛大的儀式”,姜松含每個月都會把當月將要過生日的孩子名字依次列在一張紙上,提前安排。姜松含自2011年大學畢業后來到福利院,在這里工作至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近3年間,他幾乎每天都在院里,即使晚上回家,吃完飯沒事也要來看看。
作為福利院中為數不多的男性工作人員,姜松含經常被其他同事期待在孩子面前多“唱紅臉”,但姜松含總是“嚴肅不起來”。孩子想吃什么,他總會讓餐廳提前安排或出去改善伙食。疫情期間不便外出就餐,孩子們想吃烤肉,他特意從開飯店的朋友那里找來3張烤肉用的桌子,還學會了烤肉。
如今,院里的孩子不少正是上學的年紀,有上小學的、初中的、高中的。院里會安排專車接送,午餐會送到學校,放學回到院里可以去手工室、電腦室、健身房等,疫情發生后還專門給上網課的孩子配備了手機。
“有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姜院長就會立馬去學校調解,給孩子撐腰。”每天孩子們放學后,王春英發現有孩子不對勁就會去詢問,若發現有孩子被同學欺負,她會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還有她自己安慰孩子的方式——比如,她會對他們說,“你就問問他們,誰家有7000平的樓房?誰家有40個保姆?”
她說:“我們就是想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底氣。”
一到放學時間,張婷走在院里經常會被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圍住,“你一句我一句說著今天學校發生的事”。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她是也是院里的“孩子王”,經常教孩子們唱歌、跳舞,逢年過節還組織他們搞節日聯歡,她覺得“這里的孩子經歷特殊,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精神生活,更需要親情和陪伴”。
“外面孩子們有的,我們也盡量讓我們的孩子也有。”姜松含說,雖然不能完全彌補父母不在給孩子帶來的缺憾,“我們會努力給他們更多的愛”。
今年父親節那天,姜松含收到好幾封孩子寫的信,其中一封寫道,“一直幻想英雄的樣子,長大了才知道英雄就在身邊。時光荏苒,愿您永遠意氣風發,做我們的超人爸爸”。
“每天都有新的希望”
來福利院11年,王春英有7個春節是在院里和孩子們一起過的。她帶他們在院里放鞭炮,孩子們怕她冷會把她圍在中間;她給他們包餃子、煮餃子,孩子們會悄悄用筷子戳開餃子,把包有硬幣、象征著吉祥如意的那個餃子偷偷放她碗里……
“這就是個良心活兒,你對孩子們好不好,他們能很敏銳地感覺到。孩子的感情也很純粹,你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對你更好。”王春英說,在福利院為孩子掉過不少眼淚,但幸福和溫暖遠比眼淚要多。
院里的孩子們也在以他們的方式回饋著這份愛。
小耀逐漸改掉了抽煙的習慣,正在努力鍛煉。去年,高高壯壯的他和同在福利院生活的小浩(化名)因有體育方面的優勢,被福利院推薦至市體校就讀。前不久,在某省級運動會上,小浩奪得男子乙組49公斤級舉重冠軍。而小耀也在努力,他說自己想成為一名舉重運動員,“想進國家隊”,還約記者到時再對他進行采訪。
來到院里9年,16歲的小麗(化名)的記憶中,那些痛苦的經歷正在變淡,因車禍去世的父母的模樣也逐漸變得模糊。她原來的家距離福利院并不是很遠,但她后來再沒回去過,她覺得福利院才是自己的家,有時假期去姑姑家反而覺得不自在。
現在的她正在讀初中,喜歡畫畫,覺得自己畫得不錯,還大方地展示給記者看。她說自己最大的煩惱就是“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她正在努力備戰明年的中考,她想“考上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找個好的工作”。
福利院自成立以來已累計接收兒童72名,收養棄嬰18名。他們在福利院的呵護和關照下,有的憑借美術特長如愿考入某高校中國畫專業,有的已大學畢業在某部隊機關就職,有的已順利讀完碩士研究生,如今在從事科研工作……提起這些,張婷就覺得“腰板兒挺得很直”。
有一天,紹立坤拉著張婷說要給她看個驚喜——那天,不會說話的三寶發出了人生的第一個音“媽”。
“每天看著孩子的成長,看著孩子一點點地變好,感覺每天都有新的希望。”紹立坤告訴記者,自己以后想一直在這里干到退休。
關于以后,小麗11歲的親妹妹還沒怎么想過,她說,自己的愿望就是“開心,快樂”,就像現在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