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課堂”書寫育人服務新篇章
作者:段福生
發布時間:2022-11-04 12:37:55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圖為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智慧農業系學生進行蝴蝶蘭智慧設施生成項目實踐。(學校供圖)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進入新時代,隨著北京市昌平區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快,作為昌平區教委舉辦的唯一中職學校,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根脈在區域、生命在服務、活力在課堂,扎根區域“大地”辦學,開展“大地課堂”實踐,在育人中服務,在服務中育人,實現育人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互融互促。
多方聯動,構建“大地課堂”育人平臺
學校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立足昌平生態涵養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定位,圍繞昌平未來科學城“兩谷一園”等規劃布局和北京市首個聚焦鎮街、社區層面的“回天行動計劃”等民生需要,建立學校專業與區委辦局的對接機制,暢通融入區域產業的路徑,真正把專業建在產業上。近五年,新增大數據、生物制藥等18個新專業,組建智慧農業、數字媒體藝術等6個專業群,為產業發展儲備人才,實現專業(群)與區域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以“人才+技術+服務”為聯結點,匯聚“政校企行村社”等多方資源,共同創建人才培養培訓、技術服務、產業轉型數字服務三大平臺,助力“大地課堂”落地見效。對接區農業農村局、文化和旅游局、交通局等委辦局,聯手崔村鎮等鎮街,京東、寶馬、聯想等企業,通過參與“回天地區專項治理工作專班”,成立昌平區智慧農業產業學院、崔村鎮社區培訓學院、京東產教融合學院,開辦“益農村校”等多種形式,搭建了昌平數字農旅服務平臺、昌平區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回天城市大腦”社區發展服務平臺,匯聚多方資源共同涵養區域職業教育良好發展生態,讓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有力助推了昌平區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
走出小教室,把課堂建在廣袤大地上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學校對接區域產業、企業、社區發展需求,并將其轉化為特色項目化課程,把課堂搬到了昌平的鄉村大地上、產業中、社區里,創設了新時代全息鮮活的“大地課堂”育人場景,讓學生從小教室走進更加真實、生動、立體的大課堂。
這樣的“大地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開展實踐,在實踐中經歷真實的工作過程,在過程中收獲學習成果和個人成長,眾多學生因此受益。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張蕊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蘋果園、草莓大棚里上的專業課打開了她的“新世界”,三年下來,她參加了專業全部的特色項目課程,學習了昌平蘋果、草莓等特色農產品的相關知識和文化背景,經歷了從選品、店鋪裝修、商品上架、活動策劃、運營推廣、訂單管理、客戶服務等全流程,綜合職業能力明顯提升。以她參與的“愛心助農服務隊打造電商新農人”項目為例,該項目面向昌平區56家合作社開展農產品電商銷售推廣志愿服務、電商技能培訓,幫助1200余名農民提升農產品銷售技能、打開農產品銷路,實現增收。該項目被評為“2022年中學生志愿服務示范項目”,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真正實現了個人成長與服務社會的互融互促。
積木式課程,精準對接多方需求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基于產業鏈、專業鏈、人才鏈“三鏈融合”理念,對接產業鏈發展、專業群建設和學生發展需求,學校形成了“共享—平臺—升級—特色”的可組合、可定制的“積木式”項目課程體系,不僅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同時為產業技術升級、服務社區治理注入了新動能,真正做到了需求到哪里,學校的課程就升級到哪里、人才培養就跟進到哪里。
以信息技術專業群為例,學校依托中關村科技園昌平園區,深度參與回天城市大腦建設項目。以亞洲最大社區——回天社區的智慧治理為服務樣本,以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管理等綜合性社區服務項目為切入點,按照工作任務將綜合性大項目拆解成小項目,形成“生產性項目課程+服務鏈平臺課程+人才鏈共享課程”于一體的“積木式”課程體系,為社區提供了12345接訴即辦平臺開發運維、智能垃圾桶部署及數據處理、人臉識別閘機系統裝調等服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助推了35個社區實現智慧治理,惠及24萬居民,為北京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示范作出了貢獻。
多年的實踐,讓“大地”真正成為實踐育人的“練兵場”、厚植人民情懷的大課堂。“大地課堂”創設以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獎項61項,汽修鈑金賽項獲全國“三連冠”,培養出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全國八強技能主播王巍燁等眾多優秀畢業生。從大地中生長,又反哺于大地,“大地課堂”的創設實現了資源共用、場景共創、課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在昌平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研發出9個蝴蝶蘭新族群獲國際認證,9個品種獲農業農村部新品種保護權,帶動昌平年產64萬株蝴蝶蘭,市場占有率從10%提高到30%,增量200%;研發推廣崔村蘋果酒、主題宴等16個區域產業項目,其中,“康陵春餅宴”登上《舌尖上的中國》,該村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村;探索出的文化挖掘、餐飲特色、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成為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典范。同時,學校建成“99365”終身在線學習平臺,年均培訓3.2萬人次,惠及昌平25萬余人,為昌平區“全國學習型城市”“全市充分就業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愈加明顯。
(作者:段福生,系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