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報國的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精神脈絡里,燃燒了整整70年。

70年來,這所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始終秉承“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校訓,弘揚“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面發展、勇于創新”的校風,空天報國,逐夢一流。

這個屬于中國人的空天夢、強國夢,甚至可以追溯得更遠。

它從20世紀初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硝煙中萌生,在抗戰年代航空救國的思潮中發芽,于新中國的求索和建設中成長,在新世紀的賽道上壯大。

起飛

關于成立北京航空工業學院(成立后的正式名稱為“北京航空學院”)的批文,70年前由教育部簽發,至今存放在北航校史館。泛黃的紙張上蓋著紅色的公章,記錄了新中國空天夢的一抹希冀。

1951年12月10日,周恩來總理召集會議,討論航空工業由修理過渡到制造的方案。李富春副總理提出,“急需辦一所航空大學”。周恩來表示同意,指示“按照你們提的意見辦”。

那個年代,一切都在等待起飛。1952年,經過兩輪全國院系調整,大批航空精英響應中央號召,匯聚京西柏彥莊,完成了為新中國培養紅色航空工程師的創業之舉。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學院正式誕生。

在北京海淀區,元大都“薊門煙樹”城門以北至柏彥莊湧壽寺之間的一片農田土洼上,這所承載新中國空天夢想的學校正式動工興建,飛上藍天的起點,從一片荒蕪中萌芽。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為北航第一任院長。27位教授、21位副教授從海外歸來,成為我國航空先驅——中國力學教育和科研的先驅者王俊奎、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中國第一位流體力學女專家陸士嘉、北航發動機專業奠基人王紹曾、“北京一號”總設計師徐鑫福、“兩彈一星”元勛屠守鍔……每一個名字寫在中國航空航天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航在開天辟地的崢嶸歲月中誕生,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成長,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騰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云鵬在建校70周年大會上回顧說,這段歷史是“心懷家國,守正致長遠,初心不改培育棟梁;仰望星空,創新圖自強,使命不移為國鑄劍;砥礪前行,改革謀發展,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70年。

最初的北航校園是一片繁忙的工地,只有飛機系教學樓和一棟學生宿舍剛剛建好,許多課甚至是在工棚里上的。

近500名新生懷揣航空夢匯集到這片尚未建設完畢的校園里。戰火中長大的這代人,用一雙雙踩在荒灘地上的腳,丈量著從大地到天空的距離。誰也沒有想到,若干年后,他們當中產生了王永志、陳懋章、戚發軔等7位院士。

在陳懋章的記憶中,那時的北京“比現在冷多了”。當年才17歲的陳懋章半夜從同樣是工棚改成的廚房端元宵回宿舍,“沒到宿舍就凍上了”。但在這呵氣成霜的寒冬里,他學得賣力,活得扎實,“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學生們在上課之余自覺參加義務勞動,“搬磚修路平操場”。1958年,1800多名北航師生,把圖紙上的“北京一號”輕型客機,澆鑄成現實中的鋼筋鐵骨。

如今已95歲的俞公沼站在展板前,與北航新生一同追溯那段歷史,追溯中國人的空天夢。

當西方的萊特兄弟造出了人類的第一架飛機,一個名叫馮如的中國人打定主意,要造出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立下了“茍無成,毋寧死”的航空救國誓言。1909年9月21日,馮如駕駛著中國人自制的第一架飛機“馮如一號”試飛成功,兩年后在廣州燕塘建立了中國第一家飛機制造廠。193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航空發動機制造廠在貴州大定縣誕生,北航的建校元老董壽莘、吳宗岱曾在此工作。

剛起步的夢想,在華夏大地上蹣跚前行,等待徹底張開雙翼的那一天。

開國大典閱兵式上,可以參加受閱的飛機只有17架,領隊的9架戰斗機不得不掉過頭,飛兩遍。朝鮮戰爭爆發,周恩來總理在一次會議總結中指出,“靠買人家的飛機,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道路,應當是由修理發展到制造”。中國的天空上,需要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并生產的飛機翱翔,航空領域亟須突破與進步。

秉持著這一信念,“北京一號”的輪廓,就這樣一筆一畫地描繪在中國航空航天史的書頁里。

高飛

俞公沼從北洋大學航空系畢業時,距離北京航空學院成立還有兩年。他曾經想著投身南方的解放接收工作,但時任天津軍管會文教部部長的黃松齡先生對他說:“工業需要人,航空更需要人,你們就不要走了,留下來吧!”

他就這樣加入了北航,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航空人,甚至沒比自己的學生大多少。1958年,才31歲的他擔任了“北京一號”的副總設計師。

“北京一號”采用了當時新穎的前三點式起落架。北京航空學院的師生幾乎全體加入了制造過程:一年級做宣傳,二年級造零件,三年級制部件,四年級搞總裝試飛。

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機與環境工程技術專家王浚當時正在北航讀大四,他負責的工作是把機翼和機身大梁連起來,用螺栓穿進去。還有近2000名師生和他一樣“勁頭很足,情緒很高”。校園里燈火通明,參與研制工作的學生晝夜不息。院長武光叮囑食堂加餐,王浚至今都記得那時蛋炒飯的香味。

當這些師生們,高舉著雙臂將“北京一號”的機身抬出車間時,承載著夢想萌芽的機械直指藍天。“北京一號”在首都機場試飛成功,3000多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北京一號”的制造任務完成后,包括俞公沼在內的北航師生,立刻投身于新的任務中,開始研制四號無人靶機。

這幾乎是從零開始的研究,彼時他們對高空高速飛行器毫無了解。俞公沼找到了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航空發動機教研室負責人寧榥“取經”,試圖解決發動機制造這一最大的困難。憑借千小時地面試車實踐的經驗,他們將兩臺沖壓發動機安裝在靶機上,提供了大約1000公斤的推力,終于達到了要求的速度與高度。

在空天逐夢的路上,北航人越攀越高,大量畢業生被分配到航天設計院,成為“兩彈一星”的骨干力量。

作為無人機“長鷹”的型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無人系統研究院向錦武還記得,2000年北航正式承擔“長鷹”型號研制任務時,團隊起初只有30多人,還分散在多個辦公地點。團隊曾駐扎在河北一個廢棄了快20年的舊營房,在附近某留守機場試飛,一度沒有暖氣,廁所在1公里外,條件非常艱苦。

與前輩們研發“北京一號”一樣,他們也是從“一窮二白”中起步。歷經無數圖紙繪制、無數數據演算,“長鷹”才終于被托舉上天。

下一個要攻克的難關,則是無人機的“全疆域到達”。團隊奔赴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在低溫缺氧的環境中,繼續反復試驗。100多人的團隊歷經18年艱辛,讓我國成為繼美國和以色列之后,第三個自主研制出遠程長航時無人機的國家。

70年來,北航完成了40多項國內第一的科研成果,包括亞洲第一枚固液兩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以運-5運輸機為基礎研制的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蜜蜂”系列飛機、創造了世界紀錄的月宮一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長鷹高原型遠程無人偵察機系統等。

愛國奉獻、敢為人先、團結拼搏、擔當實干,正是北航這條空天逐夢之路的底色。

騰飛

1988年5月,北京航空學院經國家教委同意,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并于1995年成為首批“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高校,2001年成為“985工程”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對這一問題,北航用70年、89位院士、300多位工程型號總師總指揮以及25萬余名奮斗在各行各業優秀人才的實踐行動交出了答卷。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蘇東林就是其中之一。

北航是我國最早在無線電系中組建電子信息類專業的5所高校之一,1958年,電磁學專家宋麗川響應號召回國,來到北航,北航的電磁專業就此成長起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作為傳火者,蘇東林帶領團隊開創出電磁兼容與電磁環境這一學科方向,培養了200余名奮斗在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國產航母等重大工程一線的電磁兼容技術骨干。

一大批年輕有為、造詣精深的專家學者,一代又一代接力投身于空天逐夢之路。

當前人老去,則自有青年、后來者。2019年,北航無人機“馮如三號”不間斷飛行30小時6分42秒,創下了25公斤至100公斤級油動無人機續航時間的世界紀錄。該無人機由該校30多名大一、大二本科生自行研發、生產、制造。這群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20歲。

航空動力專家高歌發明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時也才36歲,正在北航讀研究生,他的導師正是寧榥。

在青海的沙漠里,高歌看到不管風怎么吹,這種新月形的沙丘都不變形,而其他形狀的沙丘都會被風吹跑。他當時就想,一定要搞明白這一現象的原理,然后把它運用到航空航天技術上。高歌的研究成果顯著提高了飛機的飛行性能,連錢學森都稱贊“這項發明長了中國人民志氣”。

始創于1991年的“馮如杯”競賽,是北航把目光投向青年學生的另一個注腳。

該競賽以中國航空先驅馮如先生命名,是一項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也是北航一年一度的科技創新盛會,已連續舉辦32屆,共有9萬多名學生直接參與競賽,作品數量超過5萬件,是北航70年歷史上聲譽最高、學生參與最廣的競賽。這一競賽也成為北航學生最大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北航黨委書記趙長祿表示,“北航全校師生員工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代代北航人的空天夢、強國夢,還將延綿不息,繼續騰飛。

責任編輯: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