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課后服務品質 助推“雙減”有效落地
——訪渭南市潼關縣教科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軍亮
發布時間:2022-10-28 11:27:2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本刊記者 唐李佩 魏淑敏
潼關縣教科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軍亮
“雙減”之下的課后服務,為孩子的幸福成長、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在近一年的實踐中一些區縣直面難題、積極探索,積累了好的經驗和做法。在陜西教育報刊社開展的“構建高質量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走進渭南市潼關縣,就如何提升課后服務品質專訪了潼關縣教科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軍亮。
記者:李局長,您好!在我們的走訪中,看到潼關縣各學校經過近一年的探索,在課后服務工作中有很多亮點,請您結合學校實踐分享全縣提升課后服務品質的經驗和做法。
李軍亮:在提升課后服務品質、推動“雙減”落地的過程中,我們潼關縣教育系統上下一條心,直面問題難點,積極實踐探索,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注重服務內容的選擇。在做好學生作業的完成指導,發揮課后服務工作基本效能,確保學生學足、學好的基礎上,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服務項目和社團活動,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現在,城北小學的踏板舞、花棍操、花繩,四知學校的繪畫、手工、書法、剪紙、泥塑等藝術社團,北極小學的扇子舞、健身操都成了學生們最喜愛的項目。二是注重服務行為的規范。學校積極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堅持自愿原則,對學生和家長做好政策宣傳,做到服務對象全覆蓋。三是注重盤活教育資源并有效利用。發揮學校場地部室資源、教師的專業和特長以及社會資源,為課后服務工作提供堅實保障。同時,集中資源,發揮好作業、課堂、課后服務組合力量效能。我們在探索過程中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并進行了全縣范圍的推廣和學習借鑒。
記者:據我們了解,2022年春季學期以來,潼關縣課后服務工作在“全覆蓋、廣參與”的基礎上,正向“上水平、強保障”層次轉變,還采取了退出、新增課后服務項目機制,具體如何落實呢?
李軍亮:推動課后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我們不斷開拓創新,穩中求進。學校在實施一段時間的課后服務項目及內容后,進行評估或階段性總結。對不適宜的、無意義的、缺乏安全保障的、吸引力小的服務項目,按照一定的程序使其退出。同時通過考量、評估和宣傳,開發或吸納一些校外優秀的項目進校園、進服務。課后服務項目的“能增能減”機制,使得課后服務更優化、更科學、更適宜,去蕪存菁、汰劣留良,是保持課后服務強大吸引力的有力措施。
記者:要實現課后服務項目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潼關縣遇到過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李軍亮:要實現課后服務項目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主要面臨的是相關專業師資力量的短缺、設施設備的老化、場地部室缺乏、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縣也在不斷實踐,逐步探索,對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一是進行校際間、縣域內優秀師資力量的流動,進一步加強縣管校聘措施,優化現有師資隊伍。二是吸收、吸納校外優秀人員參與課后服務工作,如優秀的家長、退休的老干部以及有特長或技術的工人等來參與其中。
對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主要通過社會力量或社會資源來彌補,充分利用和盤活學校周邊的社會資源和設施開發服務項目。此外,我們也鼓勵師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走進工廠、走到田間地頭、走進社會實踐場所,如博物館、研學基地、勞動實踐基地等,充分利用這些社會資源開展課后服務工作,豐富內容。
記者:潼關縣對課后服務費用收取是怎樣進行監管的?參與課后服務教師的勞務補助落實情況如何?
李軍亮:我們對于學校課后服務的收費嚴格按照政策標準執行,課后服務經費存入學校賬戶,用于改善服務條件、支付參與課后服務工作人員勞務補助等,不跨學期預收,期末據實清算,嚴格執行多退少不補,做到公開透明。課后服務收費和其他收費項目一樣,都需要做好公示告知工作,接受家長和社會的監督,納入學校經費管理,同時校內也設有監督人員,縣局的計財、審計部門也會常態化監督,確保專款專用。
縣局先后組織召開了城區初中、城區小學、鄉村學校教育聯合體專題會議,根據學校規模、學生人數、提供的服務類別等,針對課后服務勞務補助需要考慮的問題進行了研討。各鎮校結合校情,按照“一校一案”落實課后服務勞務補助分配,學校自主建立詳細的課后服務費用使用方案和細則,對參與課后服務工作的在職教職工,將服務時長計入工作量,將服務效率計入考核,納入績效工資管理,按月或學期予以落實執行。
記者:有人認為課后服務“減輕了家長負擔,增加了教師負擔”,潼關縣是如何減輕教師過重負擔,提高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積極性的?對今后課后服務的開展還有哪些設想?
李軍亮:對于如何提高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潼關縣教科局主要有以下舉措:一是提高教師隊伍的責任意識。“雙減”的落實,課后服務的開展,這些都是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必要工作,作為教師,更應提高站位,積極接受課后服務工作任務。二是執行彈性上下班制度。沒有具體任務的時間段教師可以休息,可以提前下班,執行半天坐班制,以完成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日常工作效果和效率。三是減少教師不必要的負擔。讓教師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育教學和課后服務中去。四是增加教師勞務補助。讓老師干得多、干得好就拿得多,提高課后服務費用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
今后,我縣課后服務工作會繼續發揮好基本效能和基本作用,切實為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供強力保障和支撐。我們也將不斷拓展課后服務項目建設,向課程化、體系化發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興趣培養、思維拓展、實踐能力提升的活動,以“創爭出”(“創”是創特色,創亮點;“爭”是爭一流、爭先進;“出”是出經驗,出成果)三項工作機制為保障,激發校內辦學活力,盤活校內外教育資源,確保課后服務工作規范且特色鮮明、高質量發展。
記者:2021年11月,陜西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在《教師報》刊發文章,提出“市縣教育局長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第一責任人,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好局長就是一方好教育。市縣教育局長要努力做教育家型的教育局長。”在提升局長素質、促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您是如何思考的?
李軍亮:我十分認同劉建林廳長“一個好局長就是一方好教育”的觀點,也在不斷努力成為教育家型的教育局長。對于提升局長素質,我有以下思考:一是時刻保持學習熱情。教者首先應該是“學者”,要時刻保持學習熱情,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及時捕捉最新信息資源,最新教育教學成果,及時推廣好的經驗做法,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能力素養,不斷提高駕馭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二是善用戰略眼光謀全局。教育局長要修煉深刻的洞察力、前瞻的規劃力和持續的創新力,準確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做到對全縣教育發展心中“一盤棋”,對基層教育教學情況心中“一本賬”,隨時校正縣域教育事業發展的航向。三是堅持腳踏實地謀發展。潼關是一個小縣,但是小縣辦好、辦強教育的目標理想始終不變。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潼關教育這個出發點和著力點,潼關縣教科局出臺了“創爭出”三項工作機制和黨建引領、文化育人、精細管理、精致德育、教學提質、隊伍提能“六大工程”,“人人創爭出,事事創爭出”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教育系統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勢頭正強勁。
干事創業的舞臺已經搭建好,示范引領就是最好的管理,作為教育局長,我將以身作則,腳踏實地躬耕教育,常學善思,篤行不怠,矢志助力教育強市建設,做有家國情懷、滿滿正能量的教育局長。
記者:感謝李局長的精彩分享,相信潼關教育未來會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