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巴山區跨甘肅、四川、陜西、重慶、河南、湖北六省市,其主體位于陜南地區,由于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區域發展等原因,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也是鄉村振興的難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是關鍵,文章以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在解決服務當地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的困境為例,對秦巴山區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需求、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可實踐性的策略,以期能為同類地區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秦巴山區  鄉村振興  人才培養   困境  策略

基金項目:2021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PDCA循環原理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1GY047);漢中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課題“課程育人運行機制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HZZYJY2021001)。

引  言

當下各職業院校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的創新,但是對如何留住人才的研究仍涉及較少,這主要是因為:一是目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還是以就業導向為主,在就業數據壓力下忽視了對學生服務地方經濟和鄉村振興的引導教育。二是未能解決畢業生在收入、晉升等方面的要求,造成欠發達地區本地人才的流失。基于此,文章就秦巴山區腹地的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十余年來通過人才培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互融共進的實踐經驗,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需求、困境進行了分析,以期盡可能多地解決可能存在的內在問題,為同類地區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參考。

秦巴山區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特點

為精準了解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課題組以全國第二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漢中職教集團為平臺,在漢中市九縣兩區通過問卷、實地調研等方式,調研了合作社、村兩委、涉農企業、職業院校留漢畢業生等群體,共發出問卷1510份,收回有效問卷1354份。有效問卷中基層合作社占18%,村兩委占24%,涉農企業占43%,職業院校留漢中的畢業生占15%。調研主要包括鄉村振興村兩委、涉農企業人才需求、技術服務需求、聯合培養人才、畢業生留漢中創業就業意愿等內容。從調研結果看,秦巴山區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特點如下。

1.專業技術人才需求迫切

調研結果顯示,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特別需要一批在新興種植業、養殖業、中藥材加工產業、基層醫療和教育產業等方面具有一定工藝技術的專業人才,從漢中市寧強縣陽平關鎮18個山區行政村專業技術人才的統計數據來看,18個行政村共計3萬余人,僅有醫療衛生從業人員23名,農林牧漁專業技術人才7人,村兩委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為0(表1)。調查中發現很多鄉村引入的高山蔬菜、中藥栽培等產業,很多都是因為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指導,其生產質量和產量達不到預期,經濟效益未完全發揮。因此,秦巴山區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20221027105944467-65-5d683.jpg

(注:數據來源于調研)

2.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在漢中的意愿不強

從調研的各職業院校留在漢中的畢業生數據分析,留在漢中的原因中,因是獨生子女要照顧家庭的占到調查人數的47.78%,將近一半。17.24%的學生(多數為女生)因性別原因外出求職競爭力不強而選擇留在漢中就業;16.75%的學生不愿意承受一線大都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壓力,喜歡漢中的生活節奏而選擇留在漢中創業就業;9.85%的學生因新冠疫情的不確定而選擇不外出就業;8.37%的學生因為諸如升學、個人情感等其他因素選擇留在漢中就業(表2)。數據顯示,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在漢中的意愿不強,而愿意回農村從事涉農產業的更是少之又少。秦巴地區鄉村人口結構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加之農村條件差,很多優秀人才不愿意留在農村發展,基層各行業,特別是村兩委、教育衛生等高學歷、高職稱人才比例嚴重偏低,這極大地制約了秦巴山區鄉村振興。

20221027110027757-1-2fdc4.jpg


3.產業技術培訓需求顯著

根據調研問題反饋結果分析,秦巴山區大部分涉農企業、村鎮基層和農戶對產業技術培訓的需求也很迫切,針對產業技術的在職培訓主要是涉農企業為滿足新技術和產業升級趨勢,以提升人力資本為目的的,但不同的涉農單位,在培訓上的需求存在明顯差異,其中的農產品加工和基層合作社主要是針對管理人員的培訓需求,而村兩委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更加突出。調研數據統計發現,有意愿在未來參加培訓的占到調研人數的68%,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家更傾向于線上和線下混合式培訓,這就需要當地的職業院校能夠建立配套的在線課程資源和平臺,對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秦巴山區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不同于一二線城市、礦產資源豐富地區或具有行業企業特色的高職院校,秦巴山區地市級高職院校所處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產業支撐力弱、產業配套鏈條不完整,這使得相關產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吸引力不大,同時,因為體量小,能夠容納的畢業生數量有限。而從職業院校層面來看,地方職業院校為自身發展因素考慮,所開設專業大多以保證生源數量為優先,而培養的大量畢業生又因為要考慮就業率考核的壓力,多數以勸導學生前往發達地區大型企業就業為主。因此,秦巴山區的地方職業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與產業對接中存在錯位。

1.畢業生就業意向與秦巴山區鄉村振興人才需求錯位

大多數職業院校畢業生對薪資水平高、發達地區的大型企業就業意愿強,且年輕人對時尚和生活品位的向往和追求與勸導其留在當地服務鄉村振興的意愿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雖然很多學校在學生引導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

2.專業設置與需求錯位阻礙了產業服務能力

秦巴山區水能、礦產、農林牧漁和生態旅游等資源豐富,近年來,秦巴山區在保護青山綠水的同時推廣循環可持續經濟,特別是在種、養殖業、醫藥產業、環保材料、裝備制造、旅游產業等方面逐漸形成區域優勢,但地方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對區域產業的覆蓋不全,大多數學校追求招生好的專業,如醫藥衛生、學前教育等專業,而對鄉村振興所急需的農林牧漁、旅游、政務管理等專業沒有相匹配的專業或招生人數較少。以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2021年招生4700人,其中醫藥衛生、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招生人數占到總招生人數的60%以上,而農林牧漁、制造專業招生人數僅僅500人左右。人才培養與秦巴山區產業發展需求錯位,導致鄉村振興所需求的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的步伐。

3.服務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水平不高

雖然高職院校在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方面具備能力優勢,但真正的技術需要在應用中才能轉化為資源和生產力,在經濟發達或產業集中的地區,職業院校與當地產業的融合度較高,形成了良性的產教融合發展模式,但在秦巴山區這樣一個特殊的區域,其產業結構和地域因素制約了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發展,使得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成了兩張皮,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意愿和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無法實現有效對接,學校在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水平浮于表面,沒有落到實處。

秦巴山區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策略

通過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十余年來始終瞄準扶貧開發、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扎根秦巴,服務基層,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中去檢驗,從發現的問題中不斷調整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社會服務方法途徑,實現校企深度融合,解決資源有限的秦巴山區職業院校持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問題的成功經驗,針對調研發現和總結的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和困境,可以通過以下措施應對。

1.探索多主體產教協同育人機制,搭建深度融合平臺

圍繞秦巴山區脫貧攻堅、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進行深度合作。學校應積極與政府合作,爭取政策支持和社會資源;成立以政府主導,學校牽頭,行業企業參與的職教集團,制訂有效的運行機制,形成校政行企多元合作的良好局面。根據不同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形成具有獨特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密切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科技服務等方面的合作關系,實現多主體產教協同育人。

2.瞄準秦巴山區人才技能需求,以培訓涉農企業員工和村兩委成員為主,建立服務秦巴山區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矩陣

以專業為基礎,以系部為依托,以項目組為紐帶,通過項目驅動,以鄉村振興涉農企業員工和村兩委成員為主體,針對秦巴山區的產業群、新業態進行廣泛調研,分析不同產業鏈面向的崗位群及其業務領域之間的關聯,明確不同崗位群所涵蓋的典型工作任務,從而得出面向秦巴山區的人才應具備的知識體系、關鍵能力等綜合素質體系,完成繼續教育培訓內容“解構”到教學方法“重構”和社會服務能力到教學實施能力的遷移,實現教學點、線、面、體構建,依據秦巴山區產業帶構成邏輯和人的認知規律,將碎片化知識點進行系統化整合,推廣信息化教學,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基礎,提升涉農企業和村兩委成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解決專業技術人才需求與留不住人的矛盾。

3.堅持鑄魂強技助困,圍繞產業布局專業,培養扎根秦巴的合格人才

通過廣泛開展包村扶貧、“三下鄉”“科技之春”“三區人才支持計劃”“雙百工程”等活動,使師生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感受和了解國情、省情、市情,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和吃苦耐勞精神,堅定學生扎根秦巴山區鄉村振興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心。圍繞秦巴山區裝備制造、綠色食藥、健康養生、教育服務、現代農業、新興產業等產業集群,優化專業,結合新時代背景,融入新商科、新文科、新農科、新工科、新醫科等新的教學理念,通過“以群建院”,構建并形成對標秦巴山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專業集群,使專業布局更加契合秦巴山區人才需求。深化“三教”改革,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使廣大學生在建設家鄉中有用武之地,做到事業留人,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4.打造服務秦巴山區的“大師+名師+雙師”型高水平師資隊伍

依托政府、行業和繼續教育培訓機構等,聘請行業領軍人才、產業導師等高端人才,組建名師工作室,開展各類培訓項目、技術合作和科研創新,建設以公共實訓、社會培訓、技術轉化為主要功能的鄉村振興服務平臺。打造農林技術、義務教育、醫學、電商會計、土木建筑、普通話推廣、法律政策咨詢等專業化師資團隊;面向社會開發義務教育送教下鄉培訓、“雙百工程”培訓、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農村電商負責人培訓、養老護理員培訓等特色培訓項目;面向企業構建涵蓋農作物種植加工、食品茶葉加工、家禽家畜養殖、中藥材種植加工、城鎮農村土木建筑、智慧交通與智慧農業、電子商務培訓、創新創業培訓等多個領域的科研項目,讓老師們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培訓師,構建大師、名師、雙師型團隊。

秦巴山區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成果

1.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的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在校學生從2009年的不足6000人,到2021年達到1.7萬余人,畢業生就業率92%以上。培養了大批樂于扎根秦巴山區服務基層的優秀畢業生,以漢中本地學生為例,10年間共培養漢中本地學生12029人,留在漢中創業就業的畢業生有8617人,占到漢中本地畢業生總數的71.78%(表3)。解決了漢中的部分人才需求問題,為漢中乃至秦巴山區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保障。

20221027110123454-28-7723f.jpg


2.專業設置不斷優化,產業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在科學分析地方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以口腔醫學、護理、學前教育等一流專業為引領,相關專業為支撐,構建起以醫藥衛生、教育與體育、農林牧漁等13個專業大類為依據,與秦巴山區產業群發展緊密對接的六大專業群,即農林類、土建類、醫學類、經濟管理類、機電工程類、教育類專業群。對接區域產業,新增31個專業,撤銷17個專業,使專業結構更加優化。完成省級以上科研課題89項,發表論文1960篇,核心期刊344篇,培育農作物品種8個。育成的雜交稻“華盛3號”,累計推廣115萬畝,與漢中當地茶葉龍頭企業合作研發茶葉品牌3個,為秦巴山區鄉村振興涉農企業和農戶增效增收2.07億元。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農業技術推廣獎3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4項,專利12項。出版教材120部,省級優秀教材3部,建成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2個,在線開放課程34門。建成鄉村振興教育培訓課程68門,獲陜西省和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6個,獲陜西省社區教育實驗項目一等獎。

3.脫貧攻堅成效突出

包村扶貧、“雙百工程”、消費扶貧、幫困助學、美麗鄉村建設累計投入4168萬元,包扶的104戶貧困家庭順利脫貧,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幫扶的二十里鋪村實現了村美、民富、和諧、民主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對結對幫扶縣區的智力幫扶、教育幫扶、科技幫扶、人才幫扶、信息幫扶、文化幫扶、民生幫扶、志愿幫扶扎實推進,學校連續四年獲陜西省“雙百工程”先進單位。

結  語

實踐證明,課題組所提出的策略對解決秦巴山區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是對秦巴山區鄉村振興所急需的農林牧漁、裝備制造、旅游等行業的專業人才的招生嚴重不足,從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近兩年的招生數據來看,招收的農林牧漁、裝備制造和旅游等專業的學生僅占總招生人數的10%至15%左右,遠遠滿足不了相應的人才需求。二是留在漢中的畢業生大多數是在漢中市或各縣城內,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支撐仍很薄弱。今后,課題組將在鞏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在以上問題上進行研究,為實現秦巴山區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完世偉.創新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中州學刊,2019(9):26-32.

[2]賀立龍,劉丸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治經濟學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2):110-146.

[3]楊肅昌,范國華.“十四五”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寧夏社會科學,2022(2):112-123.

[4]秦艷紅,張國海,劉義成.基于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的地方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究——以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2(1):80-82.

[5]張健,楊進峰,沈海明.“三位一體”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8):25-27.

(曹磊: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汽車與機電工程學院;余德華: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王斌: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農林技術與生物工程學院;張仕鋒: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