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素質教育體系構建中地域文化的融入與運用
——以榆林學院為例
作者:馮 濤
發布時間:2022-10-25 09:42:4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針對傳統素質教育模式單一、教育理念滯后、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文章以榆林學院為例,從秉持創新性高校素質教育理念,構建層級分明、體系完備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多元化教育實踐提升素質教育成效等方面探究了高校素質教育如何創新發展,以期能為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提供有益的思路與借鑒。
[關鍵詞]素質教育 地域文化 融入 運用
引 言
現代高等教育在突出專業化的同時,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素質教育采取“一刀切”無差異化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僵化,缺乏創新意識,未能因地制宜發揮地域文化資源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不接地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傳統素質教育的模式較為單一,主要為通識課程講授,偏重于理論學習,實踐教學環節設計較少。大多數高校未組建素質教育師資團隊,教材內容陳舊,特色不足,缺乏創新性,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濃,素質教育成效不理想。傳統素質教育游離于高等教育體系之外,未能與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形成有效銜接,未能充分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因而導致素質教育缺乏創新性和可持續發展動力。
榆林學院立足于地域文化,提出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構建特色素質教育模式新理念;構建層級分明、獨具特色的陜北文化課程體系;打造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協同發展的特色素質教育模式,進而建立地域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良性發展機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解決高校素質教育如何創新發展的問題,以期能為高等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提供有益的思路與借鑒。
構建創新性高校素質教育理念
新時代背景下,素質教育如何推陳出新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在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實踐過程中素質教育如何有機融入其中?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素質教育如何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有機銜接?等等,這些已成為當下高校素質教育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針對傳統素質教育模式單一、教育理念滯后、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榆林學院積極轉變教育思路,嘗試將地域文化資源納入素質教育體系,依托科研平臺、重點學科、教學團隊等開展陜北文化基礎研究,科學地將陜北文化研究成果整合轉化為素質教育資源;打造高水平陜北文化育人團隊,通過開展多元化的陜北文化育人實踐活動,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多元文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引導學生認識腳下的土地,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使其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方位提升學校素質教育水平。
學校在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充分整合地域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在通識教育中引入地域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育人活動,全面盤活地域文化教育資源;學校通過邀請非遺專家、傳承人等進校園演示和口傳身授,近距離地向學生展現陜北文化的獨特魅力,引導學生關注地域文化,深入探究傳統文化內涵,進而促進陜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同時強化學生實踐,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在學生參與文化實踐活動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傳統素質教育單一的授課模式,切實提升素質教育成效和創新素質教育模式。在學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依托地域文化研究項目進行田野調查,根據學生能力進行合理分工。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學生親歷項目研究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掌握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調查的能力,增強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
近年來,榆林學院連續開展了陜北文化采風、陜北歷史遺跡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陜北文史資料、非遺實物收集等活動,深入到榆林市12個縣區調研,近千名學生參與其中,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2017年暑期,榆林學院十多名學生參與了河南大學民俗學考察調研活動,這一活動開闊了學生學術視野,加強了學生交流能力。如今學生在田野調查中收集的陜北民俗藝術作品及相關的音頻、視頻資料等已頗為可觀,為陜北文化研究積累了重要的原始資料。
紅色文化是陜北文化的重要底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榆林學院每年組織學生開展“重走轉戰路,服務黃土地”暑期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赴陜北革命舊址參觀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植學生的愛國情懷與主動擔當的責任感。在特色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充斥著濃郁的陜北文化元素,學生自發成立了“民俗文化調研實踐團”“薪火傳承社會實踐團”等,且規模逐年擴大,每年組織活動20余次。學生講壇圍繞陜北文化開展一系列專題宣講活動,如別出心裁地創作的“兩學一做”系列國慶獻禮剪紙作品,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并且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顯著增強,新聞學專業學生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精心選取陜北文化題材并拍攝成微電影。素質教育課堂由校內延伸至校外,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獲得真實體驗,提升教育成效。榆林學院將季鸞公園作為素質教育實習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墓園祭拜、紀念館參觀、開學第一課、新聞學子宣誓等活動,在別開生面的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陜北文化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建立層級分明、體系完備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通識課程是素質教育理論學習的主陣地,其課程規劃決定著素質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高校素質教育應深入研究大學通識課程教育特征及其規律,從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大綱編撰、課時設置、教材選用、師資配備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創建層級分明、體系完備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榆林學院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將陜北文化資源融入通識課程,構建了以一門“核心課程”為中心,若干“主干課程”為支撐、“延伸課程”為擴展的地方高校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課程聚焦于地域文化名人、代表性非遺項目及特色民間文化,與教師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相關聯,力求挖掘獨特的課程資源,以地域文化為載體開設特色鮮明的通識課程。
文化名人所承載的人文精神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內容,將文化名人作為研究的對象,引領學生識其人觀其行,進而領悟人生哲理,開拓高遠的人生境界。在“柳青研究”通識課程中,將柳青文學與陜北地域文化相結合,系統梳理柳青生平、創作歷程等,通過賞析《創業史》《種谷記》《狠透鐵》等作品走進柳青的文學世界,引導學生學習柳青立足于黃土地探索中國農民道路、表達農民心聲的精神。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陜北文化的熱愛之情,進而立足地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課程特色主要為凸顯地域文化,如以學生較為熟悉的柳青為學習對象,課程接地氣,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陜北文化氛圍中引發學生共鳴,使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與感受,進而提升學習成效。同時還要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講授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組織學生到柳青故居、柳青紀念館、柳青生活工作過的呂家鹼、沙家店等地進行實地調研,收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使學生在實踐調研中印證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初步掌握學術研究基本方法,在調研資料的梳理和分析中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課程以選修形式向全校學生開放,學生從個人興趣出發自主選擇課程,既可以深入研究柳青,又可以以此為切入口探究陜北文化特質。
方言不僅具有交際工具的屬性,同時還是地域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研究方言的文化特征是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大有裨益。在“陜北方言與文化調查研究”通識課程中,從陜北方言特征入手,調查和分析陜北方言的語音、詞匯特征等,尤其是陜北方言中極具地方特征的詞,重點從分音詞、地名詞、歷史詞、古語詞等方面考察方言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重點講述方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在課程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將陜北方言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了解方言及其形成歷史,由此可以考證家鄉方言中的字詞,追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課程特色主要體現在實踐性強,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語言現象、研究與語言相關的文化先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化等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在突出地域性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課程以陜北方言為研究本體,重點關注方言與地域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方言與文化的研究思路適用于絕大多數方言區的研究,可以在地方高校素質教育中進行推廣。
素質教育課程設置要充分調研學生的關注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設計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投入課程學習。《平凡的世界》長期穩居國內高校圖書館借閱榜前三,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十分巨大。路遙其人其文成為近年來的文化熱點,被學界稱為“路遙現象”。開設“路遙研究”課程正是對這一文化現象的呼應,課程以作家成長中的陜北文化為切入口,全面而系統地考察了黃土地孕育的優秀兒子路遙其人其文,帶領學生走進路遙內心世界,探尋作家豐富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研究路遙的土地意識、苦難意識、農民氣質、政治意識、自卑情結、個性心理……在充分了解路遙個性氣質和精神特質的基礎上,考察路遙如何把陜北民歌、陜北民俗、陜北方言等元素巧妙吸收融入自己的文學創作之中,為自己的小說增添了不盡的藝術魅力。采用多維視角文本細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賞析路遙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感受文學藝術魅力,培養學生文學經典鑒賞能力。課程將路遙放在整個當代文學史的長河中,審視他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豐富和發展,凝練路遙精神的人生意義、文學意義和時代意義。路遙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及其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資源,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及健全人格的養成具有積極的意義;將代表作家作為個案進行研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藝術熏陶,是許多大學的通行做法,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區域文化的角度認識作家精神氣質形式及其藝術投射,可以使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在多元化教育實踐中提升素質教育成效
高校素質教育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創新思維,充分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實現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社會服務的協同發展,形成素質教育合力。高校素質教育要在“走出去”的同時“請進來”,邀請專家、學者等進校講學、作報告,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開闊學生學術視野,培養學生學術思維。榆林學院圍繞陜北文化主題舉辦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學術講座,主講人均為國內知名學者、專家,他們為學生奉上了一場場精神盛宴。學生在向專家、學者請教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萌發學術研究興趣,初步學習用學術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了解學術研究。
在學校舉辦的學術會議中安排學生參與會議組織的各個環節,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學術研討環節,組織學生旁聽學習,在不同聲音的對話中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從事學術研究的興趣。如在“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4周年暨柳青誕辰10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紀念路遙誕辰7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中,處處有學生的身影,專家引導、合影拍照、資料發放、會場錄音,等等,學生在會務工作中社會實踐能力得以提升,聆聽與會專家的發言也使學生受益頗多。
高校素質教育還可以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校園環境建設,發揮環境育人功效,在學校的公共場域呈現地域文化元素,打造特色育人環境。榆林學院在教學樓、體育場、圖書館等公共場所懸掛陜北剪紙、布貼畫、書法、繪畫等藝術作品,打造獨具特色的樓宇文化,營造濃郁的陜北文化育人氛圍,使學生濡染在陜北鄉土人文藝術氛圍,充分發揮陜北文化育人功效。服務地方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在面向社會的文化普及、非遺調查活動中,帶領學生參與其中,主動承擔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榆林學院聯合社科聯向廣大市民宣傳榆林市代表性非遺項目,增強大眾非遺保護意識,呼吁社會各界攜手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在活動現場,學生不厭其煩地向市民介紹非遺項目,發放宣傳材料,積極為公共文化事業貢獻力量。在面向黨政機關、企事業等單位的陜北文化主題宣講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師的影響下立志成為地域文化傳承人。
伴隨著多元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近年來,榆林學院累計選修陜北文化課程的學生已達3000余人,本科畢業論文中涉及陜北文化的選題達1000余篇,學生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的陜北文化題材作品300余篇;在榆林學院教師主持的陜北文化研究項目中,300余名學生參與其中從事基礎調研工作。學術專著《陜北文化研究論叢》收錄了榆林學院學生近年來從事陜北文化實踐調研發表的論文、調查報告等成果,這也是地方院校素質教育成效的生動體現。榆林學院大量畢業生走向社會后成為陜北文化傳承人,主動宣講陜北文化,設計陜北文化創意產品,編纂地域文化主題校本教材,講授本土文化課程,延續了榆林學院陜北文化育人傳統。
教學相長,素質教育實踐中學生的成長與反饋促使教師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反思,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素質教育理念。教師通過教改項目研究的方式,探討地域文化與大學生精神成長間的關聯,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育人經驗,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探究高校素質教育創新發展的可行性,在以研促教中革新素質教育理念。學生對優秀地域文化養分的汲取助力了自身的成長,榆林學院融合地域文化資源開展特色素質教育,開拓了素質教育新路徑。
結 語
高校素質教育要切實提升教育成效,必須深入鉆研高等教育規律,創新教育思維,走因地制宜的教育發展之路。克服傳統素質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在高校素質教育實踐中有機地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探索素質教育新路徑,提出高校素質教育新理念。將地域文化資源創新性地轉化為素質教育資源,營造有特色、接地氣的育人氛圍,促使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多元文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在高校素質教育實踐中圍繞地域文化資源,進一步優化通識課程規劃,創建層級分明、重點突出、內容完備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將通識課程內容與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相關聯,挖掘獨特的課程資源,開設特色鮮明的通識課程。學生在優秀地域文化的影響下,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養,豐富精神世界;高校在多元化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中促進本校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社會服務的協同發展,形成素質教育合力,大力提升素質教育成效。引導學生參與各類學術活動,培養學生從事學術研究的興趣,實現學術研究入門。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校園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效。在服務地方的文化普及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肩負文化傳承使命,做地域文化的傳承人。素質教育的實踐摸索也促使教師素質教育理念的及時更新與完善,在教改項目研究中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探究高校素質教育創新發展的可行性。
高校素質教育工作任重道遠,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不能忽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積極踐行高校素質教育時代使命,勇于探索,大膽革新,培養更多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有能力、有擔當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眭依凡.素質教育: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0(9):10-13.
[2]李孟,賈霍楷.中國高校素質教育現狀、問題及改革舉措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20):26-30.
[3]趙四亮,李毅.淺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11-12.
[4]梁宏,翟民.素質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20(16):82-83.
[5]程欣悅,鞏倩如.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素質教育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0(4):59.
[6]蔡文伯,趙彩虹.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困境審視與制度創新[J].山東高等教育,2019,7(4):33-38.
[7]溫克勤.《步出誤區——素質教育理論與創造性實踐》簡評[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3):96.
[8]王茁,史春玲,郭衍宏,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通識教育的探析[J].科技視界,2020(34):25-26.
[9]李曉波.高校通識教育管理體系建設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76-89.
[10]趙作斌.重新認識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概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8(Z1):72-74.
[11]肖笑飛,眭依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任務、基礎與質量——周遠清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及實踐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9):32-36.
[12]王海濤.發展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學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8(8):61-63.
[13]楊琳.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高校素質教育[J].中國電力教育.2009(13):6-7.
[14]馬陸亭,王靜修.我國高等教育中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學習周遠清同志對素質教育思考和工作推動的體會[J].中國高教研究,2015(8):16-22.
[15]李曉波,于陽.試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傳承與創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3-67.
(馮濤:榆林學院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