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開展社區黨建為引領,以深化本科生書院制改革為抓手,以推動學院、書院協同育人為著力點,積極探索建設富有特色的“一站式”學生社區試點,構建“全師育人、全程培養、全校協同”一流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黨建引領 探索社區育人新模式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活動       

該校堅持“黨建引領、先鋒模范、志愿服務”理念,探索“‘黨建+’社區網格化”學生黨建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學生社區的戰斗堡壘作用。      

一是創新學生社區的黨組織建設。該校立足“一站式”學生社區成立書院功能性黨組織,按照樓宇物理空間設置“網格化”特設黨支部,低年級實施“4次思想匯報+2次培養聯系鑒定+1次總體狀況分析+X門五育通識課程”421X社區入黨積極分子培養體系,吸收管理干部、專家教授、輔導員310余人加入特設黨支部,年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900余人。高年級實施預備黨員“一二三四”評價體系和正式黨員管理積分制,從理論學習、學業幫扶、志愿服務與自我管理等模塊對黨員進行考察評價,促進黨組織從教學區向生活區延伸。      

二是充分發揮黨員在社區的模范作用。該校依托社區黨員組建學業小導師“勵學課堂”“思益課堂”輔導講座,形成 “黨員帶頭、全員積極參與”的社區學業幫扶氛圍,黨員累計擔任學業小導師254人次,結對幫扶480人次。以黨員宿舍率先掛牌推動實施宿舍衛生“紅黃綠牌”預警,設置“黨員衛生責任區”,分模塊設立“黨員先鋒崗”,組織學生開展疫情防控、書院活動、社區服務等志愿活動百余次,入黨積極分子全部加入社區抗疫志愿服務隊伍,使學生黨員在主動參與中不斷加深對先鋒模范作用的理解。      

三是豐富黨員在學生社區的學習活動形式。該校組建大學生黨史校史宣講團,組織開展“毛主席創建西電的故事”專題講座、“重溫校史,緬懷先烈”等主題宣講40余次,開展“血戰長津湖”“鏖戰上甘嶺”等主題宣講20余次。該校拍攝制作“我和我的西電”“我們這十年”系列原創微視頻30余部,講述身邊人、身邊事,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該校創新黨史學習教育路徑與模式,組織“行走的黨史”系列研學實踐活動,創建“紅色家書敘黨史”“紅色歌曲憶百年”等特色欄目,開發該校首部原創校史劇本《永不消失的電波》,“線上+線下”累計開展30余場沉浸式“紅色劇本+”活動,促進黨史學習教育更生動立體、更入腦入心。

強化改革驅動 打造雙院育人共同體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活動

該校從建設新時代一流本科教育的戰略目標出發,以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育人模式重構,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完成學科交叉融合、跨界培養的教育形態轉變,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通。      

一是重組機構,流程再造。該校調整重組教務處、學工處等部門,成立本科生院,負責制定本科生教育教學規劃、政策、標準及通識教育教學大綱等,實現招生、教育、教學、就業全鏈條運行及入校前置教育到畢業后追蹤調查全周期管理。下設7個住宿式書院,實施學生大類培養,以打造專業交叉、文理交融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為特色,落實五育并舉,推動融合育人,面向學生社區開展大學生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學業指導、素質拓展、事務服務等工作,著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是創新機制,優勢互補。該校探索實行書院4年通識教育、學院3年專業教育的“雙院協同4+3”機制,建立“行政班、專業班雙軌并行”機制,學院立足“第一課堂”,發揮專業優勢,組建專業班、突出專業縱向貫通,開展專業教育,利用師資隊伍、科研平臺、校企合作、校友等優勢資源,策劃組織實施相關的講座報告、實習實踐、現場教學等專業教育實踐活動。書院立足“第二課堂”,發揮社區優勢,組建行政班、突出文理橫向交融,開展通識教育,對標學生全面發展需求建設涵蓋德智體美勞的5類536門通識教育精品課程群,引導、推動各類育人資源注入學生社區,營造學生社區“三全育人”“五育并舉”良好氛圍。      

三是強化聯動,融合發展。該校完善學院與書院聯絡溝通、協同保障機制,加大育人隊伍的互動滲透,實施書院聯席會議制度及學院領導列席書院院務會制度,學院、書院在學生社區聯合共建“AI”實驗室、聯合實驗中心、健身房、朋輩加油站等研學空間30余間,聯合實施“德顯”“雛鷹”“雪球”等學生發展計劃,學院推動導師、科研課題組以及行業名企等入駐學生社區,書院輸送學科交叉、文理交融的跨學院學生團隊投身研究工作,“學科+社區”有效融合、良性聯動,雙院共同發力為學生搭建更為完善的發展平臺。

強化一線規則 建設社區育人全矩陣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活動

該校凝聚各方力量,所有部門、全體教職工下沉學生社區育人一線,構建形成以學生社區為陣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全員參與的育人工作格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發揮高層次人才示范作用。該校選聘 “國字號”人才擔任住宿式書院院長,打造“院士進書院”“教授午餐會”“MEETING HOUR”等系列品牌活動,學生發展中心每月定期舉辦教學名師、專家學者等名師導航報告,形成“轉身就是大師、身邊就是專家”的社區育人氛圍。選聘學科帶頭人擔任社區科研導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11項。      

二是形成全員育人新局面。該校踐行一線規則,實施“輔導員、學業導師、管理干部、領航學長、朋輩益友、心理咨詢師、體育教師、聯系醫生和公寓管理員”等九支隊伍進書院制度,每支隊伍每月通過“菜單式指導+精準化對接”的形式面向社區學生開展指導不少于1次,心理咨詢師、體育教師、聯系醫生每周入駐書院坐診答疑,學院主要負責人100%進學生社區,創新推動入黨積極分子等到職能部門跟崗實習,實現“管理干部深入社區,學生參與部門事務”雙向互動。實施知名教授擔任新生導師制度,每學期選拔1200余名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新生“領航學長”,幫助新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全面實施“1導師+4碩博研究生+20本科生”本科生導師制,1296名教師(占教師近60%)擔任本科生導師,以社區導學為主要形式,年開展本科生導學活動10368次,每學期組織社區成長講堂、導師分享會等品牌導學活動300余場,選拔“學業朋輩小導師”600余人,每學期開展課程輔導1300 余次,覆蓋學生學習發展的各個環節,學生對社區整體滿意度達97%。      

三是提升精準育人實效。該校錨定學生個體及群體發展差異化需求,搭建匹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成長支持平臺,建成“一站式”學生社區工作交流大廳,成立思政工作研究中心、網絡思政教育中心、學生發展中心等,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發展等開展量表式、規劃型指導,年均指導學生6000余人次,推動育人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助力學生發展。

強化信息賦能 開創管理服務新局面

該校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化的學習和生活一體化學生社區,搭建數據驅動信息平臺,以多維評價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是賦能全過程學生管理。該校完善“學生電子信息系統”,全過程記錄學生在校數據。建成人臉識別安全智能預警系統,每日將未歸宿舍學生信息實時推送給輔導員,建設“社區數據中臺”,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消費異常、網癮宅居、素質能力“短板”等多維預警體系。建成“線上+線下”學生事務一站式服務中心,有效集成260余項服務項目,學生使用APP即可實現 “一網受理、零次跑路、一次辦成”,年服務17萬人次。      

二是賦能多維度過程評價。該校打造多模塊集成的“大數據+學生社區黨建”系統,全鏈條信息化記錄學生黨員“推優入黨-培養發展-作用發揮”不同階段參加活動的數據,形成學院書院互相認定機制,打破把學習成績作為黨員發展、黨員評優唯一條件的瓶頸。圍繞五育并舉,建立涵蓋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4種關鍵能力+12項核心能力素養+1000多個能力評價點”學生能力成長飛環模型,生成學生個人能力畫像,基于學生畫像開展綜合素質評價、評獎評優、保研等;生成群體數字畫像,從專業、學院、個人不同維度反向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三是賦能個性化精準服務。該校建設智課平臺,形成系統性的育人資源庫和可復用的課程體系,為教師教學創新、輔導員晚點名、學生自主學習等提供資源支撐,通過西電小C機器人實現網絡虛擬實時答疑、AI實驗機器人等,打造“自助式”實驗環境,實現全過程指導。構建困難生精準識別模型,開展“隱形資助”。      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該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成效初顯。該校成功入選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單位,獲評高校書院聯盟成員單位“最佳展示獎”,申報的《建設新時代特色書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獲陜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該校將加快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持續加強思想引領、強化安全保障、整合育人力量、濃郁社區文化、提升服務質效,打造彰顯西電特色、體現思政要求、貼近學生實際的教育生活園地,實現“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