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路徑研究
作者:柯 娓
發布時間:2022-10-18 10:02:0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對國家的高教強國發展戰略,省屬特色型高校必須主動聚焦國家“雙一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深入研究一流學科建設標準、核心要素等,順應“雙一流”建設趨勢,結合學校實際,打造符合本校的建設路徑,為高教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省屬特色型高校 雙一流 學科建設 路徑
引 言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導方針和行動綱領,在進一步明確黨和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指導方針和具體目標的同時,提出了要通過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思路。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提出了“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八字方針,明確了“雙一流”建設的具體實施細則。“雙一流”系列政策的出臺,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樹立了新的風向標,為中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更為地方行業特色型高校指明了發展方向。特別是“滾動淘汰機制”的提出,為高校提供了一個動態競爭環境,能夠進一步推動“雙一流”建設良性發展,同時也為大多數“雙非”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帶來新的機遇。
陜西省屬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學科現狀
1.從研究現狀看
以中國知網為數據庫,以“雙一流建設路徑研究”為主題,匹配搜索出各類文章310篇;以“一流學科建設路徑研究”為主題,匹配搜索出141篇文章。在這些研究中,文章類型主要集中在“雙一流”的內涵以及如何建設“雙一流”高校兩大類,研究主要圍繞大學治理本身、加快學科升級轉型展開,研究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何謂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其二,“雙一流”的標準是什么;其三,如何進行“雙一流”建設。以“特色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路徑研究”為主題,匹配搜索結果為期刊12篇,與特色類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研究高度契合的文獻甚少。這類高校由于沒有“985”“211”工程建設經驗,如何科學合理地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已成為最為迫切的研究課題。然而,縱觀網絡媒體輿論和學界研究文獻,“雙一流”建設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全國重點高校,探討地方特色型高校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相關文獻較少,立足省屬、地方行業特色高校的角度對一流學科建設進行研究的成果偏少。
特色型高校相較于大多數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擁有的學科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在一些特殊領域承擔著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重要使命,不同于綜合類高校“多學科”“上規模”“上層次”的發展模式,上文所列“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建設的研究內容相對寬泛,對特色類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參考意義還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因此,對特色型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路徑展開研究尚有較大的空間和潛力。
2.從發展現狀看
“雙一流”建設是中國本土戰略,加上公布建設名單時間不長,國外對此類課題的研究尚未展開。當前,國內有關“雙一流”建設的研究課題和項目眾多,其中大多數研究都來源于“雙一流”建設高校本身,圍繞的中心也是入選高校和學科。從全國來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這一矛盾在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中也有鮮明的反映。通過調研和查詢相關資料可以看出,陜西由于受到地理區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限制,高等教育競爭優勢并不明顯,省內高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同樣突出。作為省屬行業特色高校,由于自身辦學條件、學科限制等,短期內難以躋身一流大學行列。從目前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來看,也鮮有省屬特色型院校。由于“雙一流”建設在管理上要實現的是開放的、動態的競爭淘汰機制,這為省屬特色型高校提供了建設一流學科的現實可能,因此,參與競爭一流學科成為省屬特色型高校學科建設所追求的目標。
鑒于以上研究和現實情況,筆者嘗試就特色型高校開展一流學科建設進行研究,以期對同類院校學科建設提供一定的策略支持。探索如何進行一流學科建設的方法和路徑已成為省屬行業特色高校的共同追求,此類研究也會伴隨“雙一流”動態調整機制而不斷變化和深入。
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理論分析
省屬特色型高校以“特色”為標志,一般具有特色鮮明、實力雄厚、歷史悠久、社會美譽度高、服務國家和地方戰略能力強的顯著特征,它們擁有大多數綜合類高校并不具備的先天優勢,圍繞這些特色資源,省屬特色型高校可以將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作為突破口,帶動學校一流學科建設,從而推動學校整體實力全面提升。
1.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必要性
“雙一流”建設戰略不再對建設院校進行身份固化,而是利用公開透明的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985”、“211”已成為歷史符號,這為很多綜合實力不夠強、辦學規模不夠大的地方特色型高校提供了實現“一流”的挑戰和機遇。沒有身份固化,“雙一流”的名單是流動性的,省屬特色型高校在鞏固和發揮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通過探尋科學的一流學科發展路徑和舉措,為將來進入國內一流、世界一流學科提供了極大可能。
高水平大學建設必須擁有高水平學科支撐。過去一段時期,省屬特色型高校在某些特定領域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這類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建設、高水平成果產出等關鍵因素,與諸多綜合性大學的差距明顯增大。但在“雙一流”建設機遇下,省屬特色型高校可以通過優勢學科建設、一流學科建設來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乃至“雙一流”大學建設。
2.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可行性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變革,如今正直面對外開放的前沿,直面國際化、全球化、一體化的國際大背景,特色型高校可以通過科學合理定位、夯實建設基礎、強化學科特色、制度體系建設等多維角度展開探索與研究,將對“雙一流”建設作出科學、睿智、符合時代需求的響亮回答,未來步入“一流”行列指日可待。
陜西是高教大省,擁有普通高等學校百余所,其中8所入選國家第一輪(2017年)、第二輪(2022年)“雙一流”高校,穩居全國第4位。陜西省教育廳、財政廳、發改委在2018年公布陜西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國內一流大學”“國內一流學科”名單,入選高校28所、一流學科37個,其中不乏多個特色類高校,這些高校是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序列的堅強后備力量。因此,展開對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研究,既是提升學科發展水平的現實需求,也與“雙一流”動態調整機制交相呼應,意義深遠。
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策略與建設路徑
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要從一流學科的建設要素出發,制訂科學的學科建設戰略規劃,根據國家和地方行業發展戰略,結合特色類高校的優勢與特點,開展建設策略研究。
1.一流學科建設要素
(1)一流的學科建設規劃
一流學科應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頂層規劃,具有對學校整體學科建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能找準學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科學設定發展目標與方向,統籌協調好學科整體發展、人才培養質量、師資梯隊建設、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之間的關系,制訂合理的改革路徑與保障舉措。
(2)一流的人才培養質量
一流的人才培養,就是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體化構建一流的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育人體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貫通人才培養全體系。
(3)一流的師資隊伍和學科團隊
學科要發展,關鍵在于師資隊伍。教師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優良的師德師風,具有較好的學術水平和學術思想。一流的師資隊伍基礎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重點是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導師隊伍,關鍵是建設一流的學科團隊。
(4)一流的研究平臺和成果產出
一流的研究平臺可以實現項目、機構、人才的深度融合,能集中培育一批高水平學者和團隊,產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尤其是標志性成果,是實現學科團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高校爭創一流學科的關鍵要素。
2.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策略
(1)優化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學科藍圖
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一流學科體系。立足學校學科建設的基礎和現狀,強化傳統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形成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以建設一流學科為目標,圍繞學科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強化特色發展,推動學科優化提升,打造學科集群優勢,促進多學科全面協調發展。
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支持傳統優勢學科做大做強的同時,大力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統籌有限資源,形成優勢帶動、多元發展、交融并存的良好發展局面。加快推進具有突出交叉學科特點的創新平臺和智庫建設,打造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團隊,為獲批國家級研究平臺和高級別智庫奠定堅實基礎。
優化創新學科建設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學校、學院和學科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學科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校級學科建設領導機構職能,研究制訂學校學科建設發展規劃及重大改革方案,統籌協調推進學校“一流學科”建設工作。落實學院在學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強化主體責任,完善學院學科建設管理組織構架,擴大和落實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科學研究、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權。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的引領作用,加大學科團隊建設力度,構建以“學科帶頭人+學科方向+學科團隊”為組織模式的學科建設工作體系。
(2)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建立一流人才培養體系
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價值引領,夯實課程體系,堅強思政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立體式“三全育人”體系。
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全面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以“分類培養、突出特色”為導向,按照學術型和專業學位型人才培養目標,分類優化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校的協同育人新機制,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搭建研究生培養交叉學科平臺,提升研究生的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能力。加快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建立研究生國際聯合培養機制。強化導師責任制,落實導師動態管理,完善導師激勵與問責機制。嚴格博碩士學位授予條件,健全過程考核與分流淘汰機制,形成培養全過程質量監控聯動體系。
(3)全面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加快構筑人才高地
強化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首要標準,完善師德考核與監督,推動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深化。完善師德師風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嚴肅查處師德失范行為。建立師德師風年度評議制度、師德師風問題報告制度、師德師風狀況定期調查分析研判制度和師德師風輿情快速反應制度。優化網絡培訓和現場教學組織形式,提高師德師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深入實施各類人才計劃。貫徹《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精神,對接國家人才支持體系,結合學校發展定位,集成各類人才計劃項目與政策資源,持續構建全面、開放、競爭的人才引育體系,加強領軍學者、學科帶頭人等各類人才的遴選與聘用。
創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機制體制。樹立科學人才評價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堅持以用促評、以評促升,實現職稱制度與崗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相銜接,在崗位聘用中實現人員能上能下。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創新,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機制。堅持師德與教師業務能力發展并重原則,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不斷完善人才管理體制機制,努力打造梯隊層次分明、穩定的人才隊伍,為學校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4)著力推進協同創新和平臺建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完善科研管理和平臺建設制度體系。健全和完善科研項目管理、創新團隊建設、業績考核評價等相關規章制度,激發教師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營造寬松誠信的學術氛圍。加強科研工作管理和統籌協調,落實研究平臺建設工作方案,明確各級科研管理及運行機構的主要職責,加強科研創新平臺和創新體系建設。在科研管理和平臺建設制度方面,要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以指標體系為導向和指引,提升考核的實效。
凝聚科研合力,助力高水平成果產出。一是以科研項目為依托。積極拓寬項目來源渠道,加強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申報,強化項目中期管理,提高項目研究質量,催生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持續提升學校的學術聲譽。二是以研究機構為載體。加快高級別研究基地建設步伐,優化整合資源,組建高水平科研方陣,形成體系完善、運轉高效的科研機構,為學校科研事業的發展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三是以研究團隊為抓手。緊密圍繞學科發展,組建學科梯隊,凝聚團隊力量,以高級別項目為依托找準學科方向,優化科研資源配置,促進高水平成果產出。
3.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目標定位和發展理念
省屬特色型高校在一流學科建設上必須有清晰的目標定位和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本地謀發展,聚焦國家戰略求突破,這是省屬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必由之路。
(1)找準目標定位,補齊發展短板
首先,要找準所處的歷史方位,一方面是在省屬高校中的方位,另一方面是在全國同類高校中的定位。可以參考學科評估、博士申報等關鍵指標,對標對表,找到差距,找出不足,找準問題所在。其次,要研究分析所處的歷史方位,以目標導向引領發展,在不斷追趕中實現突破和超越。再就是要找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瓶頸難題,以問題為導向,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梳理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2)立足大學職能,發揮大學功能
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對外合作交流等職能。高校學科建設需要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支撐,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省屬特色型高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的上述職能,緊盯國家戰略、服務國家戰略,為國家提供更多可參考可操作的資政報告,培養更多用得上用得好的優秀人才,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新的發展。
(3)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省屬特色型高校要主動準確把握、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引領學科建設和發展。要以協同促學科發展,拓寬眼界和渠道,加強學校不同學院、學科和人員之間的科研協同攻關力度;加強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通力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冷門研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瓶頸難題上狠下工夫、持續攻關,產出更多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高質量成果。最后,要聚焦國家新興學科,先發制人,爭取培育、發展和建設國家真正需要的學科。
“雙一流”大潮下,一流學科的建設路徑必將是多元的。未來,如何結合省屬特色型高校的組織特性和學科發展現狀,一方面突出優勢和特色,以支撐引領、全面提升為重點,在發揚傳統學科特色和優勢的同時,如何打破學科間壁壘,從而使其他學科受益發展、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堅持一流建設標準,探尋一條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為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提出可操作的建議舉措,依然是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特色型大學有其獨特的優勢,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傳承特色、整合各種資源、重構學科生態,力爭建設若干一流學科,必然會成為眾多特色類高校在雙一流建設進程中的理性選擇,而探索一流學科的創建機制與實施路徑,以一流特色學科體系建設為核心,推動建設“國內一流”是現階段高水平特色類高校保持科學發展的“必修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劉軍偉,馮征,呂勇,等.地方行業高校特色一流學科建設路徑探析——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4):72-76.
[3]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2016(1):65-73.
[4]高雪梅,于旭蓉,胡玉才.地方行業特色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路徑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6):29-34.
[5]殷安生.地方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31-34.
[6]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EB/OL].(2017-1-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7]蔡三發,任士雷.行業特色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策略與路徑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6):13-16.
(柯娓: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