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融合的探索
作者:王 昊
發布時間:2022-10-18 09:50:2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網絡時代是把“雙刃劍”,既給紅色基因的傳承帶來了契機,也帶來了挑戰。網絡思政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網絡空間背景下,將紅色基因滲透到網絡思政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通過對高職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意義及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對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融合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職學生 紅色基因 網絡思政 融合建議
本文系2021年度陜西省委教育工委研究課題“首批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21SPWSKT-Y-5。
引 言
紅色基因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進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所凝聚而成的精神內核。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指引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前行。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也是歷經千難萬險,帶領中國人民繪就了一幅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歷程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走向勝利與輝煌,也因為中國共產黨所鍛造的獨特紅色基因才使我們中華民族得以走向偉大復興,當然也正是這個具有最鮮明標識和政治優勢的紅色基因才使中國共產黨這個百年大黨保持著青春與活力。
當前,網絡信息日趨復雜,高職學生的思想文化建設受到不斷的沖擊,怎樣利用好網絡渠道傳承紅色基因就顯得尤為重要。網絡是把“雙刃劍”,既給紅色基因的傳承帶來了契機,也帶來了更多挑戰。借助網絡思政在高職學生中傳承紅色基因,是高職院校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課題的重要途徑,把傳承紅色基因與網絡思政有機結合起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應當成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高職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融合發展的意義
時代呼喚英才,希望在于青年。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走向正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技術的高職學生去共同奮斗、共同參與。而紅色基因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也需要我們新時代的高職學生去傳承,去弘揚。近年來,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不斷侵蝕著紅色基因的“生存空間”。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演進,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開放,我們的國家也越來越強大,然而一些西方國家卻還不習慣中國的強大,反華勢力利用網絡輿論力量,針對許多事件進行各種各樣的煽風點火,故意引導中國國內輿論風向標向負面發展。
面對這些外來勢力居心叵測的刻意污蔑與“甩鍋”,我們當代的高職學生一定要提高警惕,用強有力的精神力量來堅定理想信念,筑牢防范西方文化滲透與侵襲的防火墻。當前,紅色基因文化的傳承工作需要逐步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網絡體系,借助網絡技術,讓紅色基因文化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內容形式深深融入到我們每一個當代高職學生的血液中,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互聯網的發展為紅色基因的永續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新的渠道。在繼續筑牢線下陣地的同時,要精確把握虛擬現實、直播、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新興媒介的傳播方式,占領線上信息傳播的制高點,通過線下線上互動夯實紅色陣地,把紅色基因打造成能看、能說、能體驗的特色課程,讓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也讓紅色基因走進學生的心靈,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高職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融合的困境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在推動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融合方面的效果還不夠理想,紅色基因在網絡傳播這片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認清這些問題的根源并找出解決方案,是提升傳承教育效果的關鍵。
1.思想多元環境下的西方文化沖擊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社會風氣更加開放,人們的思想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紅色基因的傳承工作卻受到了一些干擾。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其社交網絡優勢大量輸出西方文化,不斷對外鼓吹宣揚其所謂民主制度、社會保障、人權自由等特質,導致很多不明真相的大學生對西方制度一味崇拜,產生了“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這種錯誤的認知。面對紛繁復雜、難辨真偽的網絡信息,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難度加大,忽視了身邊有血有肉的紅色基因文化。如今,高速發展的網絡信息也助長了大學生的自由主義。大學生享受著網絡上的自由,一些人沉浸在網絡游戲的世界中,觀看著低俗、“毀三觀”的視頻直播,甚至追捧抹黑歷史英雄的言論,對于紅色基因文化反而不重視、不追隨。一些學生的無心之舉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在無形中加大了通過網絡傳承紅色基因的難度。
2.紅色基因在網絡傳承中缺乏吸引力
調查數據顯示,在網絡上會主動關注紅色基因相關知識信息的學生很少,一些學生表示,更偏向于接受傳統的紅色基因傳承方式,利用網絡來傳承紅色基因的方式還未被大部分學生所接受。同時,目前移動互聯網絡上的一些帶有紅色基因特質的軟件在交互設計上還不夠靈活,內容也相對單一,大部分都是從其他網站轉載的,缺乏自身特色。部分內容只有簡單的框架,并沒有多少實際內容,在特殊節日里也不能做到及時更新。這些實際問題都是造成這些軟件熱度不高的原因。一些紅色資源平臺對于00后學生的心理和思維方式不夠了解,以現有的紅色VR資源為例,大多都是從其他VR游戲里進行簡單的“換皮”,并未對游戲內容進行相應的打磨,造成學生的體驗感不強。許多紅色資源主要采取的傳播方式仍然是理論性說教和宏大敘事,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而影響紅色基因通過網絡向青年學生傳承的效果。
3.紅色基因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健全的政策法規是確保網絡社會有序、公平運行的堅實保證。法律具有滯后性,面對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網絡制度法規體系建設就顯得相對緩慢,這種現狀導致很多人趁機鉆空子,用一些作假、低俗的偽紅色基因文化與真正的紅色基因文化交織在一起,混淆視聽,使學生對紅色基因產生錯誤的認知。比如在“VR長征”的體驗中,本應該讓學生感受當年紅軍在過茫茫草地時饑困交加以及爬雪山時寒風凜冽的困境,但恰恰由于游戲設計得過于優美的畫面以及簡單的任務流程,不僅并未讓學生體驗到紅軍的艱難,反而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出現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時下流行的虛擬現實互動體驗平臺當然是學生喜歡的,但是粗制濫造的VR內容是否具有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高職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融合探索的具體措施
1.占領線上宣傳新陣地,拓寬紅色基因傳承途徑
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高職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但是根據調研數據筆者發現,僅有24.7%的高職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紅色基因,因此也讓我們有必要去深思,當前我國紅色基因知識的網絡傳播途徑存在的不足。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絡因其極高的普及性、全覆蓋性、便捷性、實效性等特點逐漸被廣大青年學生所認知和喜愛,因此傳承紅色基因必須盡快占領移動網絡宣傳這一新陣地。例如俗稱“B站”的嗶哩嗶哩平臺,青年用戶多、受眾面廣泛,是推進網絡思政教育與紅色基因傳承的理想平臺,如果能利用其優勢設立紅色文化專欄,加強內容設計、文案策劃以及融入美術創意等理念,增加大學生群體接觸紅色基因的頻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勢必打造出一個又紅又專的網絡宣傳新陣地,讓新一代青年學子自覺傳承紅色基因。
2.優化VR技術,展現紅色基因魅力
陜西的紅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延安革命歷史紀念館、延安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馬欄革命舊址、南泥灣革命舊址、王家坪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等紅色歷史資源具有豐富的思政教育意義,但是不夠便利的交通與近年來肆虐的新冠疫情限制了研學旅行的教育模式。VR技術對思政教學的意義不言而喻。利用計算機模擬構建三維空間的仿真技術,配合相應的設備,給人帶來身臨其境般的體驗,讓學生通過接近真實的情境實現全方位的浸入。市面上現有的VR紅色資源筆者基本上都體驗過,例如經典的紅軍長征,在VR游戲中分別設定了過草地、爬雪山、飛奪瀘定橋等情景,通過救助深陷泥潭的戰友、在凜冽刺骨的雪山寒風里吃辣椒等互動,讓學生體驗革命先輩篳路藍縷的艱苦歷程。游戲設計的想法非常好,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因為流程太短以及任務難度過于簡單,再加上游戲畫面營造的環境十分優美,在體驗上并沒有達到讓學生產生共情的效果,通常學生體驗過一次,就不再想體驗第二次了。這種低端的互動體驗不僅不能表現出紅色基因的魅力,也不能打破時空的壁壘,更沒有提升教學的吸引力。所以要深挖VR技術與內容的結合,給予學生一個正常的紅色體驗,這樣才能增強思政教學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3.加快國家立法,守護紅色基因網絡傳承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我們可以利用它正面宣傳紅色基因文化,同時也有一些圖謀不軌的人利用它惡搞紅色經典,以斷章取義的表達方式和嘩眾取寵的傳播風格,顛覆嚴肅的文藝敘事和歷史主題,徹底消解原作的積極意義。惡搞作品在短時間內賺取了大量的關注和熱度,給制作者帶來不小的利益,卻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對于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青年高職學生,這類作品不僅會誤導他們的價值判斷,也會影響紅色文化的傳播傳承。如果青年學子習慣了欣賞這類惡搞作品,甚至將其作為價值取向,是非常不利于國家長遠發展的。近年來我國多次開展大規模的凈網護網行動,并從2017年6月起實施《網絡安全法》,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網絡空間,但總體上威懾力度還是不夠,比如上文提到的利用紅色文化搞噱頭,包裝上高端的VR技術,冠以高價卻給大眾展現出如此不走心的作品,美其名曰“宣傳紅色文化”,是否合理?這些問題的頻出,暴露的是文化領域的混亂現象,我們不僅要對這些現象說不,更需要加強法治力度,不斷健全網絡法律體系,為紅色基因在網絡上的傳承與發展保駕護航。
結 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職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高職院校需要抓好網絡思政工作,積極研究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打造有思政味、有實效性的思政平臺,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高職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與網絡思政的融合。
參考文獻:
[1]于潤艷.紅色基因視閾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28-30.
[2]高霖.網絡時代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國際公關,2021(3):137-138.
[3]徐林.新時代高職院校精準網絡思政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1(24):48-49.
(王昊: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