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讓傳統文化在數學教學中彰顯魅力,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熱愛之情,并繼承和發揚下去?為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在教材中尋找優秀傳統文化素材

我對北師大版小學階段的數學課本進行了梳理,發現每一冊的課本中都穿插有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如,一年級上冊的認識數字“10”(引用詩句“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古人結繩計數、關于日晷的練習題(利用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一年級下冊中的七巧板(我國古代的一種由七塊板組成的拼圖玩具)、九宮格與十六宮格等填數游戲;二年級上冊中的圖形的變化(起源于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剪紙藝術)、認識人民幣(讓學生知道革命領袖周恩來如何巧答記者問)、華容道游戲(三國人物故事)、“竹蜻蜓”玩具、乘法口訣(我國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古時叫“九九歌”);三年級上冊中的認識年月日(民間拳頭、歌謠分辨大小月)、“小數”名稱的由來(由我國元代數學家朱世杰提出,世界上最早表示小數的方法出現在我國)等;三年級下冊中的認識軸對稱圖形、認識分數,用算籌表示分數;四年級上冊中的古代計數方法、中國算籌數碼、《九章算術》關于正負數的記載;四年級下冊中的劉徽《九章算術注》關于“小數”意義以及方程解決問題的記載;五年級上冊中的“雞兔同籠”古代典型數學問題;五年級下冊中的分數乘法中提到《莊子·天下》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分數大小比較練習題融入《西游記》故事之中;六年級上冊中圓的認識提到《墨經》、太極圖,圓周率的歷史提到《周髀算經》、祖沖之,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六年級下冊習題中出現古代的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沙漏等。這些詩句、故事、圖形圖案、數學著作、數學家故事等傳統文化知識貫穿于數學課本中,既豐富了數學學科內涵,又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為教學注入活力

教學活力的源泉是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求知欲望越高,學習興趣就會越濃,在知識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就會越高。數學課本中傳統文化內容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筆者以教材為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相融合,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欲望,為教學注入活力,滋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1.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布魯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產生“熱愛”。所以,要讓學生有動力去學習,作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者創造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中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數》時,學生已經初步接觸過這些數字了,筆者讓學生讀宋朝邵雍的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抑揚頓挫的童聲中,學生藝術化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字,想象春天郊游鄉野之美。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一)》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欣賞。學生邊看邊發出“真漂亮、真好看、哇”的驚嘆聲。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后,筆者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這些圖形有什么特點”。豐富的教學素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對新知識自主探究的興趣特別濃厚。當學生認識了軸對稱圖形之后,筆者又將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走進云端博物館,帶領學生欣賞我國古代圖形對稱藝術的杰作,如故宮沿著子午線對稱分布、瓷器上的花紋、民間傳統剪紙作品等,在欣賞觸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筆者再次給學生普及剪紙藝術的相關知識,學生獲得了更多的靈感,課后創作出富有靈氣的剪紙作品,教學效果非常好。

2.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要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應該引發學生去動腦思考,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涉及數學的問題,這些問題充滿了趣味性。筆者從這些問題入手,挑選出一些適合小學生解決的,讓學生學習古人的數學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博大精深和古人的聰明智慧。

例如,在學習完四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數》后,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筆者向學生介紹算籌。學生聽后,非常佩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學生知道了算籌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單位數目,而表示多位數時擺法是縱橫相間,從右到左,個位為縱式,十位為橫式,百位為縱式,千位為橫式,后面依次,遇零則置空。學生探索通過畫線條擺出很多數字。課后,筆者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查詢古人是如何利用算籌進行加減法計算的,學生搜索出了以下圖片。

20221013094826613-57-5ef60.jpg

又如,學習完負數以后,可以讓學生擺一擺負數;五年級上冊學習了“雞兔同籠”趣味問題后,讓學生查詢還有哪些古代數學趣題,并鼓勵學生在查詢時自學這些題目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了解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成就,也激發了自主探究欲望。

3.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形成數學基本的思維方法,又應該不斷地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揮數學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因此,筆者在數學教學中也嘗試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數學課堂中來,讓學生通過自主創編數學題目,在自我體驗中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認同數學的價值,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意識,從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例如,對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口訣進行復習時,正值學生排練經典誦讀《弟子規》。做練習時,筆者與學生簡單對話之后,讓學生隨意背誦幾句《弟子規》,讓學生明白一些簡單的生活規范及遵守生活規范的意義,又問:“一共有幾個字?”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計算的(與乘法口訣建立聯系)。隨后,學生躍躍欲試,有背誦五言古詩、七言絕句的,還有以“祝福”為中心,說包含“福”字的四字詞語的等。課后實踐作業中,學生創意連連,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圖文并茂創編出許多有趣的包含傳統文化內容的題目,有乘法、除法、乘除兩步計算等,甚至還有找規律。學生既熟練掌握了乘法口訣及其運算意義,又激活了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還培養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課堂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找到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的結合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挖掘出來,引導學生感受我國豐富的數學文化遺產,發展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豪感。

例如,二年級第二單元《購物》一課中有一道課本練習題為: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問道:“中國一共有多少錢?”周恩來總理幽默地回答說:“我們有18元8角8分。”事實上,當時使用的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0種面額,即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把這些錢加起來剛好是18元8角8分。這道題向學生展示了偉大革命領袖周恩來的智慧。在教學二年級第三單元《撥一撥》時,讓學生了解算盤。學生知道了算盤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算盤是世界上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周長》時,筆者趁機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計算圓周率采用的都是割圓,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于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同時告訴學生直升機最初發明者雖然是美國人西科斯基,但是直升機的飛行原理來源于他母親從中國帶回來的一只“竹蜻蜓”。西科斯基玩“竹蜻蜓”,結合“竹蜻蜓”原理,才發明出最初的直升機。這些數學文化歷史穿插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僅讓學生知道了中國人民在數學方面的智慧和才能,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與使命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在數學教學時對學生適時滲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學習數學家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魅力,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使數學教學更富有活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阿房路三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