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本課堂,讓語文“活”起來
作者:郝 娜
發布時間:2022-10-11 10:03: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生本課堂”,就是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核心是“為了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也就是說以學生為本,著眼于每位學生的最終發展,努力營造民主、公平、激勵、平等的人文教學環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課堂的踴躍度以及課堂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那么,如何開展生本課堂教學呢?
一、重視準備性學習,落實生本理念
在學每篇新課文前,我會讓學生預習課文,先在家預習,可以上網查資料,也可以利用手頭的資料,還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然后,在每堂課的前十分鐘進行二次補充預習,可以翻字典,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要求是盡力弄懂比較簡單的字詞,標出弄不懂的地方,交流自己預習的收獲。同伴之間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到全班一起討論、解決。這就形成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預習模式。
二、以學定教,精心設計教學
注重課堂訓練。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滲透學法引導。例如,在教學《望天門山》這首詩時,我先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五步法”,即讀、解、想、悟、吟。“讀”:學生大聲誦讀古詩,把古詩的韻味讀出來。“解”:學生通過課文的注釋了解古詩文,遇到不懂的或者難懂的,同學之間先相互討論,還有困難的請求教師幫助解決。“想”: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聯系以前學過的古詩,結合詩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詩人初出巴蜀之地時遠遠望見天門山的情景,在悠揚的音樂中融情于景,以景觸情,自然而然地融入詩中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悟”:教師簡單點撥指導后,學生再次回歸到誦讀詩文,從誦讀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而后討論交流自己的感悟。“吟”:讓學生試著吟唱古詩,要求必須把握好詩的感情基調,以憂傷配婉約,以歡快配豪壯。現在學生一出口,就能吟唱幾首詩,班級的詩詞氛圍也越來越濃厚。
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感需求,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課堂形態與內涵,在課堂實踐中貫徹生本理念,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課后練習設計也非常重要。班級學生有專用的一課一得本,就是用來記錄每節課后自己的收獲的。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課后的“得”也有不同要求,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最基礎的知識型收獲,如學習本文后認識了哪幾個生字,或者背會了這首古詩。第二層次是能力型收獲,如通過學習懂得了如何吟唱,如何描寫自己喜歡的或看到的景色。第三層次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收獲,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能悟出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動起來
協作是一項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能力,也日益成為現代人的一項主要素養,逐漸受到重視。在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溝通,也能夠引領學生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提問。“合作學習”將問題置于小組內探究,并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協作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過程中,要首先確定一名小組長,讓小組長組織組內成員發言、聽取其他同學的建議,并在評論中充當小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在互相協作的環境中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之間相互協助、共同提升,而且要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以探索者的身份協助學生的協作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讀為課堂重心,把時間還給學生
語文課程標準中各學段有關誦讀的教學目標均是“有情感地朗讀課文”。這就是指要使學習者在誦讀中品味語句,感受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并學會用正確的語氣語調誦讀。所以,我在語文課上強化了對每個學生讀書方式的指導,使每個學生慢慢地學會了精讀、略讀和瀏覽。在語文課堂中,努力地營造濃郁的誦讀氣氛,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在這樣的氣氛中,努力引導學生深入文學情境,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學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再通過誦讀表達出來。學生在持續的鍛煉中豐富情感,發展智慧,提高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實現身心健康成長。
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科學童話。故事在紅頭和青頭的對話中展開了,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含著“珍惜友情”“對朋友不離不棄”“遇事沉著冷靜”等品質以及牛肚子的構造等科學知識。在課堂上,我重點根據“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新課標教學理念,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主動讀課文,鼓勵學生自我質疑,以便在主動讀文的基礎上了解詞句及童話故事的內涵、情境。如在獨立讀文時,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經過,及它是如何在青頭的協助下從牛肚里逃出來的。學生通過默讀,找到了“旅行路線圖”。接著,我又和學生一起勾畫出牛嘴和四個胃的大概方位,讓學生在相應地方填入表示紅頭位置的詞語,并通過箭頭標注紅頭的旅游路徑,進而理順文本邏輯順序,并了解反芻的知識。在指導學生感受角色情緒變化時,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紅頭與青頭之間的談話內容比較多,要引導學生全面掌握談話內容。語文教材中,像這樣的課文還有很多,如果每節課都能注重閱讀指導,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提高。
五、抓住課堂陣地,提升學生主體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之中,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位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要求特別強烈。”把握好這一強烈的要求,使學習者積極地參加社會認知的過程,并激發正確的思想情感,才能讓學習者的思考更主動、感覺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扎實。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現實,靈活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增刪調節,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當教學的主角,充當與課程、教師、學校之間進行平等對話的主角。如《爬山虎的腳》這一課,讓學生模仿爬山虎生長的過程,然后動筆畫出爬山虎的腳。在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詢問學生:“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你有哪些感受?”有的說已經認識了爬山虎,也知道了爬山虎的腳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有的說要給自己家種上爬山虎;有的說要培養認真比較、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這不都是我這一課所希望的嗎?而且超過了我的預期。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導,但是教師的引導作用也不可忽視。
六、興趣激發求知欲,實現生本課堂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主動預習的意識和良好習慣,給學生創造有利于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導入引趣法便是其中的一種。導課就好像開啟學生求知欲大門的鑰匙,如果導課不成功,很難叩開學生的心扉。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可以采用游戲引路。首先,讓學生根據前面“快樂讀書吧”的閱讀內容猜一猜“活躍又可憐,聰慧又淘氣,性格和善,頭很大,這是誰”,他們一下子就推測出是動畫《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中的大頭兒子。接著,讓學生猜一猜“五行山壓不住,翻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這是誰”,他們便很快猜出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最后,我臨時描述班里一個學生的外貌“他個頭不高,聲音洪亮,皮膚黝黑,學習賊棒,體育課上,組織有序,猜猜他是誰”,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高呼:“東子豪(班級體育委員)。”這節習作課上,我充分聯系生活實踐,調動學生的經驗,使學生從“猜人物”過程中體會習作的樂趣。這樣,整節習作課都是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的。每堂課的導入都很關鍵。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為了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應該注意導入的趣味性。
課堂設計也應該富有趣味性。激發學習者的濃厚興趣,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我在設計《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提前告訴學生:誰能把這篇課文讀熟,我就讓誰編演情景劇,做小導演。學生的表現欲很強,每個人都想上臺展示自己。課前,他們很積極地自由組合排練,把課文的對話復述下來。上課的時候,“演員”們帶上事先準備好的頭飾表演,“導演”執導,教師在旁邊觀察,關鍵時候提出質疑,學生進行解答。
語文教學,是一門精深的藝術,教師必須不斷努力,不斷實驗,不斷總結,在鉆研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教出“創新”,切實構建好生本課堂,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在不斷驗證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真正變成學習的主角。這才是生本課堂的真諦。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高新區第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