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與學科思政的融合
鄧愛華
發布時間:2022-10-11 09:55:5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小學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除了傳播語文知識外,還能夠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與思政課程有很強的承接性,在學科思政中獨具優勢。因此,大思政觀視域下,教師要巧妙利用小學語文的思政教育作用,語德融合,文道統一,不斷開辟學科思政新途徑。
一、中國魂:強化語文教材中的家國情懷
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取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國家意志,旗幟鮮明地將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語文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一年級上冊“識字(二)”第10課為《升國旗》,“向著國旗,我們立正;望著國旗,我們敬禮”,這顯然不是單純的識字教學,而是通過描述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集體觀念;《日月潭》一課讓學生通過美麗的寶島風光,了解我國臺灣的歷史;《難忘的潑水節》一課讓學生樹立民族團結意識;《鄧小平爺爺植樹》《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讓學生感受國家領導人親民、愛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形象,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黨情懷。高年級以“家國情懷”“愛國”“責任”為主題編排系列單元,《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使學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對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榮辱觀有很大的幫助;祖國大地山河壯美,處處風景如畫,《長城》《桂林山水》《黃山奇石》等讓學生跟著課本去旅行;文史不分家,從課文《將相和》出發看戰國紛擾與六國一統,從《絲綢之路》看“一帶一路”的前塵往事。
二、革命精神:賡續語文教材中的紅色血脈
從學段角度來看,教材在單元中增加了革命文化題材的分量,五、六年級教材還專門編排了革命文化主題單元,這些紅色經典和黨史文化有助于語文課程更好地發揮學科思政的作用。
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重溫革命歲月”收錄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四篇經典課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排了精讀課文《古詩三首》《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略讀課文《清貧》及閱讀鏈接《豐碑》等,將紅色文化滲透進了學生的內心。《七律·長征》記敘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震驚全球的歷史事件,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梅嶺三章》中陳毅在梅嶺被國民黨軍隊圍困,危難之際,他以獻身革命的決心推進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進程;《狼牙山五壯士》中英勇的八路軍戰士為掩護主力部隊和群眾轉移,寧死不屈,用鮮血譜寫了一首壯麗的史詩;《青山處處埋忠骨》記錄了毛澤東得知長子在朝鮮犧牲噩耗的悲痛心情……相信這些紅色革命文化能使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成長為國家需要的根紅苗正之才。
三、社會公序: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素材
教師應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素材,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社會道德、集體觀念和法律意識。
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主題,編排了《大自然的聲音》《父親、樹林和鳥》《帶刺的朋友》等課文。《大自然的聲音》讓我們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聲音;《父親、樹林和鳥》樹立了父親“知鳥、愛鳥、熱愛自然”的高大形象,讓學生領略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講授這組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滲透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內容,讓學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樹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保護意識。這一單元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中出示了四幅圖片:第一幅圖中有人上公交車時不排隊,第二幅圖中的小朋友在墻上亂涂亂畫,第三幅圖是前面的大朋友為后面的小朋友開門,第四圖是一位叔叔在清理地上小寵物的便便。思考定主題:想一想,這些“小事”中什么行為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行為是文明還是不文明的?通過交流,學生不僅學會了區分文明和陋習,還鍛煉了語言能力。
六年級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是讓學生學會協商,能夠換位思考,善于傾聽,尊重不同意見;五年級口語交際《制訂班級公約》是讓學生了解班級公約,知道班級公約是大家共同制訂、認可的規則的同時,明白生活中也有共同遵守的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像這樣的口語交際和習作練習,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深層次思考,讓學生在心靈深處形成一種強烈的法治理論防線,從而強化認知,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文化認同:繼承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智慧、中國思想、中國美德的根。為傳承傳統文化,深植少年兒童的文化自信基因,統編版教材“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并行的編排方式,更好地發揮了語文學科獨特的思政育人作用。翻開新教材,我們發現其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體裁多樣,小學有古詩文129篇,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等均有呈現。同時,還增設了專題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后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
一年級從《天地人》開始啟蒙,三年級開始每學期都安排了淺易的文言文,如《司馬光》《守株待兔》《精衛填海》等,極大地提高了古詩文在教材中的比重。此外,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專門設置了“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漢字演變的歷史進程——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讓小學生了解漢字的精妙之處,了解古人的智慧。《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四大名著人物栩栩如生,情節異彩紛呈,大量經典的文章、詩詞、歌賦、書法、書畫和國粹文化充分體現了我國人民的智慧,蘊含著治國、齊家、為人、處世的優秀道德理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采擷,學會吟誦,學會欣賞,追撫先人,穿越歷史,感受經典,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立德樹人:培塑語文教材中的美好品格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對相關內容有意識地進行了挖掘,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圍繞“偉人”這個主題編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三篇文章,整組文章圍繞“偉人的故事”展開,讓學生從故事中感受偉人的高貴品質:大禹無私奉獻、朱德身先士卒、周總理勤政愛民;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美好品質”,共安排了四篇文章,一篇文言文《司馬光》,兩篇精讀課文《掌聲》《灰雀》,一篇略讀課文《手術臺就是陣地》。通過學習,學生會被司馬光的聰明智慧所折服,從《掌聲》中學生會感受到大家對英子的關愛,從《灰雀》中會了解列寧循循善誘、小男孩知錯能改的優良品格,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的良好素材。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以《寶葫蘆的秘密》《巨人的花園》《海的女兒》這些童話故事為例。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童話的美妙,還能夠感受到童話人物的真善美,并從中學習智慧及美德。還有諸如孔融讓梨、藺相如禮讓不爭、廉頗負荊請罪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豁達自信、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豪情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和傳承。
六、創新意識:緊扣語文教材中的時代脈搏
統編版教材充分體現了多元、開放、平等、包容的價值觀,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緊扣時代脈搏,認同多元的文化差異。編者編排內容時有意識地兼顧了城鄉差異和地域特色,讓學生通過學習擴大了視野,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例如,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草原,有雪山,也有城市;有海邊兒童的快樂生活,也有江南水鄉的生活場景;北到大興安嶺雪花飛舞,南到海南島鮮花盛開……通過課文反映了不同地區的生活差異,學生通過學習不僅開闊了視野,還深刻了解了文化的多元化。
四年級下冊《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千年夢圓在今朝》等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愛科學、探究未知的欲望和興趣。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帶領學生進入異域風光,體驗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讓學生了解了外國文化,樹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意識,增強了文化自信。
總之,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語文教師應立足學科思政,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思政課程育人與學科思政育人雙線并舉,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青年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