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老師提出的“融教學”理念,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融合、融會、融通、融洽、融悟、融煉。如果我們透過字面意思探尋其深刻內涵和意蘊,則可以稱其為一種前瞻的教育理念,一種理想的教學方式,一種智慧的教學藝術,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有著很強的指導性。下面,筆者從高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角度談一談“融教學”理念的落地實踐。

在高中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閱讀量少,寫作困難,教師教學方式單一,這主要是學生缺乏讀寫的積極性,教師“讀寫結合”觀念不強,缺乏合理引導導致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把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其雙向融合發展。

   一、理清關系是實現讀寫融通教學的前提

1.讀乃寫之始

閱讀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學生,不僅能夠滋養他們的心田,提高他們的修養,還能夠使他們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從小的方面來說,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生的寫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閱讀篇目都是經典作品,也是極佳的寫作范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構思新奇精巧,語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繪細膩傳神,具有強烈的畫面感,給人以意境之美;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情是故鄉情、愛國情,情感真摯,感人肺腑,給人以情感之美;《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是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的演說作品,文章層次分明,脈絡清楚,思想性、藝術性俱佳,內容博大精深,給人以思想之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鑒賞文本,深入研讀,挖掘其深度、廣度、厚度,讓學生不僅與先賢對話,借鑒他們自然曉暢的文風,獲得精神洗禮,還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讀寫結合點,將閱讀經驗轉化為寫作內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讀書是為了學習書中豐富的知識,每讀一本書都能汲取不同的營養。梁衡曾說過:“如果閱讀是面,寫作就是點;閱讀是吃進草,寫作就是擠出奶。”為了出奶,我們需要不斷吃草,到處吃草,從田間到草原,從夏季到冬天,要不停地吃。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有了閱讀的源頭活水,才有堅實的寫作基礎。

2.寫乃讀之成

高中生每天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體驗,很多學生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靈,審美意識淡薄,總是認為作文特別難寫。在教學中,有些教師使出渾身解數,一味地強調讀或單純地訓練寫,指導學生時往往理論大于實踐,學生的作文多是重復單調、蒼白無力的表達。師生都覺得難,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緩慢。

“文章讀十遍,不如寫一篇”道出了寫作文要不斷實踐的道理。將書中的知識變成文字,將書中的思想變為自己的觀點,便是對讀書最大的尊重。我們寫作文是在閱讀中思考,在寫作中補充生活,用寫作體現閱讀的意義。閱讀而后有寫作,寫作而后出新思考,才會常讀常新,常寫常深。我們閱讀不同的書籍汲取不同的營養,目的是使思維得到發展,思想得到升華。

王陽明曾說過:“知乃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寫作,便要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只有生活的積累和閱讀的儲備是不夠的,還需要表達。學生只有把生活中真實的、直接的素材和書本中的素材美妙結合在一起,才能寫出一篇有思想、有靈魂、啟人心智的好文章。

3.讀寫融通教學,相互促進,比翼雙飛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難點。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理解與感知能力,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融合在一起,以閱讀吸引學生的寫作注意力,用寫作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兩者之間的結合,開展多項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實現以讀代寫、以寫促讀的教學目標,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二、多重手段是實現讀寫融通教學的保障

1.拓展閱讀寬廣度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引導學生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體會,為學生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還可以在班級設置閱讀角,除了中外名著外,應添置各類青少年喜歡的書籍報刊,如《中外名人傳記》《讀者文摘》《人民日報》《寫作素材》等。通過群文閱讀、課內課外結合閱讀、多樣化讀物交叉閱讀、紙質版電子版結合閱讀的形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閱讀眾多文章中積累豐富的好詞好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夯實寫作基礎。

2.挖掘教材深厚度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課文為載體,引導學生虛心、專注、投入、深度的閱讀,讓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提高閱讀能力。如閱讀《秋天的懷念》《囚綠記》這類文章時,學生通過文章就能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象征意義,掌握托物言情的寫作方法,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如果學生沒有深度挖掘文章蘊藏的思想情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表層意思上,將文章中優美的語句一帶而過,沒有深刻體會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不知如何將文章中的優美文字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語言,那么他們寫出的文章就會缺乏感情,缺少深度,他們的閱讀能力就無法得到提升,寫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閱讀和寫作就會完全脫節。

教材不僅是最好的閱讀材料,還是最好的素材庫。教師要積極開展深度閱讀活動,讓學生精讀文章內容,發展創新思維,以閱讀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以寫作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

3.調動寫作靈活度

新課標要求高中生三年要達到200萬字的課外閱讀量,這個閱讀量本身不大,但對于學業緊張的高中生來說,完成起來不太容易。因此,很多時候,學生閱讀只是流于形式,沒有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就要依托課文讓學生進行仿寫、擴寫、縮寫、續寫、改寫、寫讀后感、做思維導圖、小練筆,通過寫作強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有效促進讀寫的緊密結合。《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寫人記事的佳作,是作家梁實秋聽梁啟超的一次演講所作的,文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簡要介紹了演講的背景,為描寫演講作了鋪墊;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數第2段)描寫演講的主要情況,是文章的主體,占用了大量篇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點明梁任公作為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這篇文章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故事,又有充沛的感情,學生仿寫后,教師根本不用口若懸河地講解寫作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行掌握寫作技巧。在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改寫《邊城》《紅樓夢》的結尾,會有出人意料的結果,學生的改寫可謂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為了加深學生對《祝福》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電影寫觀后感,這樣學生剖析的深度會遠遠超過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4.提高活動豐富度

比起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學生更喜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創設有趣、科學的語文教學情境。教師開展的語文課內活動如名著閱讀交流會、作文競賽展評、演講比賽、講故事、美文朗讀、文白對譯、戲劇表演、寫詩填詞、古詩配圖等;課外活動如辯論賽、影評、改編流行歌曲、模仿秀、脫口秀等。通過活動,教師會發現學生中人才濟濟,臥虎藏龍。但需要注意的是實踐活動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處。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將語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讀寫融通,不僅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汲取寫作所需的營養,積累寫作素材,還要引導學生尋找閱讀與作文教學的結合點,讓讀寫教學相互滲透,比翼雙飛。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鎮坪縣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