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課堂相融相生
——“新語文”理念下的“融教學”主張探析
作者:邱 俊
發布時間:2022-10-11 09:23:5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堅守三尺講臺二十余年,于我而言,是夢想不斷遞進、對語文的認識不斷走向清晰、教學觀念和行為不斷嬗變的過程。即讓學生喜愛語文,讓語文課成為語文課,讓語文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當我的內心無限地融入課堂時,我和學生擁有了共同熱烈的課堂期盼,借用連中國老師的說法:“沿著課一直走下去,就會遇到‘人’。”在課堂深處,我和學生遇到了更為完整、更為豐滿的“人”,滿心歡喜地走向美好,盛享語文浸潤成長的蓬勃與葳蕤。
一、基于問題的叩問與審視
教學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每一步都是叩問。審視當前的語文教學,有人腳步堅定從容,有人方寸漸亂,越教越迷茫、越倦怠。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我立足課堂,反思自身,旁觀他人,尋找令人堪憂的真正原因。從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尤為突出的問題有四個方面。
1.學生主體虛假,內容形式化
教師注重對單篇課文的講解、分析,以教者的文本解讀替代了學生的理解感悟。教師講解得多而學生思考得少,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加之教師以組織活動的方式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看似形式多樣卻止于形式、流于跟風,難以獲得實效和長效。
2.文本閱讀淺表,感受體驗結果化
閱讀淺表化現象突出,學生漠視文字,在文字表面游離,不進行深入探究,缺少內在體驗。教師將現成的結論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學生,一味致力于答案的尋找,追求結果的呈現,學生無法進入深度學習。
3.語文視野狹窄,教學內容書本化
在語文教學中,單一的基礎知識教學和機械的能力訓練現象屢見不鮮,部分教師眼里只有課本,忽略了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不會利用和挖掘身邊大量的語文教學資源,致使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嚴重脫節,窄化了語文教學視野,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心靈彼此隔離,教學過程模式化
在語文教學中,師生、生生、師本、生本之間都隔著一顆心的距離。師生靈魂不在現場,游離于課堂之外,無法融入其中,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基于路徑的探索與正視
1.“新語文”的基本理念
“新語文”是適應新課改、新挑戰、新學情的一種理念,是在尊重、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整合和提升的一種理念,是在尊重母語特點的基礎上的求真和求效,是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變化的突破和創新,是在經歷了模糊與清晰、遺忘與想起、貧乏與豐富之后的堅守和回歸。“新語文”堅持語文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相融合,倡導走出知識本位、技術主義、文本為綱、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根據新的改革思路調整課程設計和實施路徑,讓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結合自身成長經歷,我逐漸總結摸索出“新語文”理念下的“六五四三二一”體系。其中,“六”即語文教師成長的六條途徑:在大量閱讀中常學常新,在本真行走中守正創新,在教學實踐中常教常新,在持續研究中常鉆常新,在積極寫作中常思常新,在教書育人中常活常新;“五”即五美追求:課要上得美,班要帶得美,成績考得美,文章寫得美,生活過得美;“四”即要求四個堅守:堅守語言核心,堅守語文初心,堅守課堂靜心,堅守師者本心。“三”即列舉三種體現:每一節課都是新的創造,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每一次文本解讀都是新的體驗。“二”即倡導兩種修煉:修煉“可見”的專業智慧,修煉“不可見”的人格魅力。“一”即聚焦一種實踐:“新語文”理念要落地在“融教學”的課堂中。
2.“融教學”的核心主張
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語文教學,它是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各種素養之間的相融相生,是教師和學生主體之間的相融相生。針對前面所提到的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割裂、隔離行為,“融教學”的提出既是融新鮮的教育理念、獨特的教學識見、創新的教學智慧于一體的教學主張,又是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等因素于學生成長歷程中的教學方法。
“融教學”的生命場在于課堂和生活,在于教師引領學生以融的態度、融的方式、融的行為在語言文字里行走,從而獲得知識、體驗情感、轉化智慧、積淀文化,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說,“融教學”的語文課堂是師生精神融合的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課堂。
(1)作為讀者的“我”與文本作者的“我”融合
當作為讀者的師生融入文本時,無形中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此時,讀者就激活了文本,賦予了文本生命力,這其實是對文本的再創造,是文本教學價值的充分發揮。因此,教師須先于學生入文、入境,以自己的深入解讀為基礎,帶著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激發、感染、喚醒學生,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自主獲取知識,讀出“作者意”,讀出“讀者意”。
例如,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時,我嘗試從散文的特征入手,著力于“有我之境”的探尋,依文尋意,讀出“真我”;讀文識人,讀出“隱我”;以文悟道,讀出“有我”,層層推進,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作者的感情變化,了解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與作者進行對話。以“我”一線串珠,摸清“情感”的脈絡,感受“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味道,領會“語言”的深意,以主問題為導向,層層推進,通過朗讀感悟與賞析品評相結合的方式,立足一池荷泛出圈圈漣漪,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我”中有作者,有學生,還有教師自己。這樣的梯度探尋,能夠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真真切切的體驗與思考。
(2)作為教師的“我”與學生的“我”融合
“融教學”追求的課堂是知識的融合,情感、思想的交融,學習場景的其樂融融,需要師生身心相融,深度參與,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學相長。
例如,在講授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一文時,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借助旁批,緊扣關鍵描寫,把學生的視角由小桃樹轉到作者,實現了“物”與“我”的銜接:每個人的一生可能都有這么一棵樹,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經歷多少風雨,依然能憑借一縷馨香,從容抵達成長的彼岸。
(3)作為學習者的“我”與生活者的“我”融合
“融教學”注重從課本走向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開發資源,適當創設情境,讓作為學習者的學生與真實生活的個體相關聯,真切體驗,指向語用,培育素養。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學習游記”時,我融入了本土資源《漢水安康》紀錄片,設置了情境任務單,圍繞課程標準的指向,根據教材內容與編寫意圖、學生學習心理及學習能力進行了統籌協調,確定單元教學主題為“萬物美好,我在其中”,設置的大情境為“做一名傳播美的使者”,具體安排了三個活動。活動一:向課文學習傳播美;活動二:用生活體驗豐富美;活動三:對游人介紹安康美。這三個活動循序漸進,梯度攀登,目的是突出“我在現場”的主體意識,帶領學生用貼近生活的眼光去閱讀,再把閱讀獲得的知識、方法應用于實踐中,將語文聽、說、讀、寫、做融為一體,形成豐富多元的動態系統。
又如,在講授楊絳的《老王》一文時,我要求學生周末帶上發現的眼、善感的心、豐富的情,關注身邊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平凡的“小人物”,仔細觀察他們的外貌及言談舉止,用鏡頭定格一個美好的瞬間,讓所見、所聞、所感在筆尖流淌,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嘗試拍攝“街頭小人物”微電影。這些真實情境下的任務學習,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表達的欲望,是文本與學生經驗融合的橋梁和支架,從學科的認知情境走向真實情境,打破文本與“我”的隔閡,打破課本與生活的隔閡,激活學生的個體體驗,從而達到人文交融的理想境界。
(4)作為個體的“知識素養”與整體的“語文過程”融合
“融教學”強調語文教學的過程,反對教師刻板地以教知識為主,或是生硬地教方法,倡導教師基于學情,努力把語文知識、語文素養自然、無痕地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還要關注學生思維方式的打開,以及學生精神和生命體驗的喚醒。
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都是先疏通文意,讓學生積累文言文詞句知識,學會翻譯文言文,再講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這就容易導致“言”“文”分離。
我在執教《愛蓮說》一文時,以“一字之情、讀出內容”“一句之味、讀出韻味”“一篇之美、讀出情意”三個教學內容,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這三個問題由詞到句到篇,由內容到情感到寫法,可謂步步為營,層層深入,直指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巧妙地處理或強調了文言文的詞句,并不顯得刻意,而是順勢介入,自然而成,避免了教師忽視文言文教學、脫離學情的行為。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以朗讀為手段,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細讀文本,隨文學言,言隨文動,做到了言文交融、言文合一。
在執教《與朱元思書》一文時,我試圖將影視知識、美術知識融入其中,打通文本與學生生活的連接點,讓學生將感受到的山水之境于無形中融入自己居住地的山水之境,在虛實中親近文言文。教學設計的主問題是“如果用拍攝的方法去字里行間欣賞富春江之美,你會有哪些‘獨絕’的發現?”學生學會了視野開闊的空鏡頭、內容充沛的長鏡頭、意味深長的慢鏡頭、稍縱即逝的快鏡頭拍攝法,眼里有明凈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湍急的浪濤、動感的山勢、高聳的山峰、崢嶸的樹木、悅耳的聲韻、變化的光影……學生在拍攝活動中通過朗讀掌握了文言文詞匯,理解了句意,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讓文與言恰到好處地融合,且有了溫度,學生的興趣十分濃厚。
3.“新語文·融教學”的關系
“新語文·融教學”的誕生是教師對教學使命的不斷思考(包括對個體生命與學科價值的思考),更是對語文教學目標的思考,是建立在語文教學本質和個體生命深入思考之上的,彰顯著語文學科的特質。從兩者的關系上來看,“新語文”體現的方式是“融教學”,“融教學”誕生的背景是“新語文”,前者是理念,后者是實踐;前者是方向,后者是路徑;前者是追求,后者是方法;前者外化于形,后者內化于心。“新語文·融教學”自成一體,不可分離,共同建設著師生的精神家園。
三、基于價值的追尋與凝視
1.“融教學”的理論支撐
“融教學”主要是一線教師教學實踐的主張,目前在理論建設上還不十分完善,這里僅就雛形思考進行初步闡述。
“融教學”的哲學依據是視域融合理論,視域融合是德國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的核心概念,具體指理解的過程性實質,把理解看作是不同主體間的視域融合,著重強調理解者和理解對象之間互相交融的一種狀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過程是歷史和現在、客體和主體、他者和自我的無限融合過程。教學是以理解為主的教學,“融教學”就是在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將哲學中滲透的教育觀與語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現狀出發,緊扣課標,以視域融合理論為依托,結合美學等相關理論實施的語文教學法。教師和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師生融合、生生融合、師生與文本融合的過程,最終促成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成長,靈魂的塑造與提升。
于漪老師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語文教師必須“教文育人”。“融教學”理念的根基是于漪教育思想,強調語文教育是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語文課堂要抓住語文和思維融合的核心,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知識發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體;倡導大語文觀,把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校外,為學生打開認識現代社會、認識生命價值的大門。
2.“融教學”的價值追求
(1)改變現狀,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
當前,盡管廣大語文教師已有意轉變教學理念和行為,但囿于認識偏差的局限,教學實施效果不夠理想。“融教學”主張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應該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要努力促進學生融入“真”的學習狀態中,并改變單一的語文教學方式和機械的能力訓練,多手段地創設教學情境,多樣化地拓展實踐方式,還要突破唯分數、唯課本、唯應試的藩籬。
(2)滿足需求,走向真實的深度學習
建構主義和深度學習理論提出,學習既是一種認知過程,又是根植于社會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建構過程。從學習者的立場來看,“融教學”理念在關聯課內與課外、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學科認知、個人體驗、社會生活情境融入的過程中,完成多樣靈活的語文任務,通過具體的任務和活動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讓學習真實發生,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從淺表學習進入深度學習。
(3)師生共生,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融知識性、生活性、探究性、交際性、開放性為一體的學習任務,融知識于活動中,融知識于學習方法的獲得中,不僅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還是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教師通過指導及在共同體中相互學習,明確自己指導者、學習者、合作者的身份與位置。
(4)滋養生命,塑造豐富健全的人格
“融教學”語文課堂是師生精神融合的課堂,是生命成長的課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課堂,其終極目標是文化熏陶濡染,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和發展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生命個體。
綜上所述,我所主張的“新語文”理念下的“融教學”,作為一種在實踐中思考、發現、探索、研究,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主張,已有豐富的實踐基礎,但科學理論體系還在進一步完善中。例如,讀與寫的融合、問題與情境的融合、思維與訓練的融合、內情與外情融合、預設與生成的融合、言與意的融合、追問與思考的融合、方法與過程的融合、助學系統與自讀的融合等二十余種“融教學”課堂樣態,以及內容上讀思融合,方法上學教融通,情感上內外融洽,思想上表里融會的“融教學”操作要領、實施策略等,我都是遵循著“讓教學真實發生”的課堂原則,在努力實現語文教學的相融相生。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