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校長的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忙,尤其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追趕超越”也成了很多學校的奮斗目標,在這種“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中,每天把自己的時間按節點劃分、從早忙到晚是大部分校長的常態。校長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職責,就是時時思考四個“如何”:如何凝聚團隊,如何激發活力,如何突破難點,如何引領方向。要對這四個“如何”有清晰準確的判斷,并能夠有付諸實踐的突破口與方法,就必須讓自己“閑”下來,讓自己時常處于一種“閑”的狀態,做一個有“閑”的校長。

校長的“閑”不是真的清閑和閑而無事,而是一種工作節奏上的有意舒緩,工作強度上的適時調節,工作內容上的輕重緩急。直白一點說,就是分清主次,把好主責,張弛有度,不陷于繁雜,不沉于瑣碎,讓身體有時間深入一線,讓眼睛有時間深入觀察,讓大腦有時間深入思考,其實是一種外人眼中的“閑”,自我內在的“忙”。

多年實踐,不斷反思,我認為,想做個有“閑”的校長,需做好以下“四少”:

少事無巨細。在學校里,何為小事,何為大事,我認為,凡是和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專業發展有關的事情都是大事,在這兩個原則面前,再小的事情也意義重大。除此之外,校長切忌事無巨細,越俎代庖,參與本該副職與中層甚至組長獨立可以完成的事情,反而會荒廢校長應該耕耘的“責任田”,會得不償失。

少陷于瑣事。學校的工作千頭萬緒,校長要善于在繁雜的事務中理出主線,并牢牢抓在手里,按照當日、周內、每月與學期、學年等時間軸為序梳理清晰,在重要時間節點要重點了解、過問、督促、推進、參與,切忌瑣事一抓一大把。

少指手畫腳。“李希貴強調: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堅定地與自我感覺良好告別,時刻對自己和自己所領導的組織保持警覺。”校長擁有自省意識和邊界意識,是團隊快速成長的保障。

少沉迷短暫的快感。學校一件事情或一項工作很成功,并不代表教育的全部,校長切不可 “一葉障目”, 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要時刻保持清醒,在師生健康生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久久為功。

在做好“四少”的同時,作為有“閑”的校長,更需做到以下幾點:

主動搭臺子。作為校長,要想讓教師、學生爬得更高,就要主動搭臺子,讓教師、學生有邁出第一步的支撐和想要爬高的動力。比如我校依托二十多位省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組建的十幾個工作坊,將全校教師分解到各個工作坊,并確定了閱讀、磨課、參賽“三任務”,給予資金支持,制定考核辦法。臺子搭起來,教師結成了五至六人的“成長共同體”,坊員行有領路人,賽有指導者,極大地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也讓學校的教學改革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

善于造機會。校長要善于抓住一切時機為教師創造盡可能多的學習、展示、分享機會,有時候甚至需要自己開發創造機會,主動向外爭取機會,積極推介營造機會,讓每位教師都能感受到校長的關心、鼓勵與期待,自我生發的強大力量。

誠心多支持。校長要像對待生長中的孩子那樣,誠心誠意地提供人力、物力、資金支持,把有限的資源用在離教師“最近”的地方,讓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實踐中成長。

這樣一看,校長其實一點都不“閑”,反而“忙”得很呢!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