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有敬業之心的時代大先生
作者:張 珺 胡金木
發布時間:2022-10-10 10:39:3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敬業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價值理念,人們一直將敬業視為修身養德、修業治事的重要守則。人生在世,首先必須有業,要有事可做,不可終日無所事事。一旦選擇某種職業、做某一件事,就必須要有一個敬業的態度。梁啟超認為“敬”是這樣一種態度: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如何才能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呢?這就需要樂業,感受到職業所帶來的愉悅感、滿足感與意義感。朱熹曰:愛而不敬,非真愛也;敬而不愛,非真敬也。一個人只有做到了樂業,才能持久地敬業;只有不斷地精益求精,才能產生喜愛職業的樂業情感,才能不把所做的事情當作苦差事。
執事敬:
教師的根本職業態度
孔子提出“執事敬”“事思敬”的行事準則,將敬業奉為量度個人品行的圭臬。“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荀子將做事的成敗歸結于“敬”的施行,“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在新時代,敬業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們所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都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并多次強調敬業的重要性,提出教師要有敬業之心。
敬業首先表現為教師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敬而不愛,非真敬也。只有發自心底的愛和職業認同才能催生出對職業真摯的敬意。作為一名教師,首先需要在內心深處生發喜愛教育、關愛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并在理性檢視教育工作面臨的可能困難之后,仍對其懷抱真摯的情感和切身的認同,并愿意堅定地選擇教育事業、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體驗教師職業的價值與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在現實中,教師通過職業認同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教育的復雜情境,由被動服從職業需求轉向兼顧現實與教育理想的價值驅動,將所從事的職業變成融于生命信仰的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其次,敬業表現為嚴肅認真與忠于職守的執事態度。“敬,肅也”,有嚴肅、恭敬的含義,所以,敬業需要嚴肅認真的態度。儒家強調“執事敬”,朱熹解釋說,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馮友蘭進一步把“執事敬”解讀為“當心”,用心去做事,“我們做一件事‘當心’去做,把那一件事‘當成一件事’去做,認真做,即是‘執事敬’。”故我們廣大教師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敷衍、不輕屑,應以專心致志、嚴肅認真、盡心盡力的態度對待。“忠”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敬也”,“盡心曰忠”,“從心中聲”,即依循內心的聲音。也有將“忠”釋義為“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無旁騖。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教師敬業需要有“定力”、需要“堅守”,他指出:“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
最后,敬業的落腳點在于愛護學生并促進其成長。教師的嚴肅認真和忠于職守表現為圍繞學生的成長,認真對待教育中的細節,專注于教育教學事業,守好課堂主陣地,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平等關照每位學生,認真聆聽學生心聲,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尊重學生人格和自尊;主動促成家校溝通,以理服人、以誠相待,與家長雙向共情、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不參加有償課外補習,堅守底線、甘于寂寞,祛除雜念,抵制不良誘惑,凝心聚力,將嚴謹忠誠內化為精神自覺,守好“教育本分”。
智識為敬業之所倚:
敬業的基礎在于教育智慧
敬業不僅要在情感態度上愛業,還要在專業水平上精業。敬業的基礎是高超的教育智慧,熟悉所從事的專業,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教師應該是智者。敬而不專,非真敬也,教師若沒有扎實的學識,是很難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的。習近平總書記將“要有扎實學識”作為評判“好老師”的重要標準之一,他指出:“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好老師還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
首先,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主要包括所教學科的知識、教育教學觀念與方法等。教師只有不斷積聚、更新教學專業性知識和情境性教育機智,才能深悉教育教學的內核,為傳道授業解惑筑牢專業根基。
其次,教師要有廣博的通識知識,在學科知識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既要深耕自己的專業“苗圃”,也應做博古通今、博洽多聞的大先生。“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敬業的好老師應該樹立扎根中國的世界觀、培植彰往察來的未來觀,在往圣先賢的思想激勉和新時代建設的使命號召下不斷精進自己的學養、智識。
再次,教師應有基于道德實踐的倫理知識。師者,人之楷模也,無德者無以為師。教師的知識不只包含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更應該包含道德倫理知識,掌握了科學而豐富的道德知識,才能更好地去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同時,好教師應秉承以能養德、以德潤行,不斷提高道德知識儲蓄和道德認知水準,在致知力行的過程中不斷豐盈敬業之心。教師要將道德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社會關系的結構、規則和秩序相結合,在與學生平等、尊重、真誠的“對話”中,引領學生道德行動。
最后,教師要擁有情境化的教學機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機智不是簡單地按照固有的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去執行,也不僅僅是危機反應下的“急中生智”,教學機智更是一種情境性的實踐智慧。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具體而生動的教育情境,要提升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針對具體的教育情境因勢利導,選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有獨特情感、意志和價值的精神實體,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促進視界融合;悅納、體諒學生行為并深入挖掘行為背后的價值和意蘊;通過溝通具有教育意義的日常事件或危機性事件進行轉化、嫁接、點染和提升;最終實現師生間情感與智慧的心靈默契與生命共享。
精業為敬業之所成:
敬業的核心在于精益求精
敬業要求忠于所從事的職業,把所做的工作做好。高水平的敬業在于精業,精通所從事的工作,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盡善盡美,敬業之人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人。《大學》有言:“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進一步解釋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在這里,儒家把修身治學比喻為加工骨器玉石,要反復切、磋、琢、磨,追求完美境界。在古希臘,德性與卓越同源,指稱一種向善的屬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對于一個吹笛手、一個木匠或任何一個匠師,總而言之,對任何一個有某種活動或實踐的人來說,他們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種活動的完善。”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不論從事何種工作,只要精益求精,人生都會閃光,“任何一名勞動者,無論從事的勞動技術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學習、善于實踐,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夠造就閃光的人生。”
(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業需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支撐。教育活動是一種復雜性的社會活動,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教育需求與獨特個性,同時,教育情境又具有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好教師不甘于平庸,會以追求卓越的態度對待教育活動,會將學生視為亟需精雕細琢的藝術珍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取得成功;會不斷積累教育經驗、反思教育實踐,深化對教育情境與學生發展的理解;會在不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與需求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向上向善。好教師也更加關注學生的人格、品性、德性的培育,更加關注學生創造性、潛能發掘與激活。敬業之心要求教師要匠于心、精于工、品于行,實現教育嚴謹的科學性與精密藝術性的辯證統一。
(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為精業注入了不斷生成的活力。教師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但不可有因循守舊的“匠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育實踐,通過教育的銳意創新為民族復興助力。教師要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
教師的創新精神包括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創新人格是教師創新素養的核心,教師的創新人格可以更好地驅動教師的創造性教學實踐;創新思維是教師創新素養的心智基礎和能力基礎。創新思維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探索性、求新性、綜合性為特征的心智活動。創新實踐是教師創新素養的重要表現,是一種旨在生產新穎且有價值的教育成果的實踐活動,教師的創新性實踐表現在對數字化變革新技術的擁抱、接納與課堂內外的使用;借助互聯網深入學習與協作分享,催化知識與思維模式的更新迭代與創造性的發展,創新新型師生關系,不抗拒排斥從學生身上汲取新知,教師和學生成為求學路上“教學相長”的同行者;從關注教到專注學,關注孩子核心素養的培養,構建多元化課程,教師由任務執行者轉向學習設計者。
(三)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
廣大教師的創新依賴于終身學習,只有持續學習,才能適應日益變革的教育實踐,并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只有通過終身學習,教師才能在技術和思想不斷更新迭代的社會中建立自信和能力,實現個人的終身全面發展。陶行知先生說:“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好老師應具有孜孜以求、皓首窮經的求學問道精神,切不可畫地自限、師心自用,而要在終身學習的時代浪潮中深造自得。保持開放性,讓學習自然發生,虛心海納新知;借力互聯網,不囿于傳統經綸典籍,視頻圖文多路徑并舉,革新學習方式;學以致用,加強生命教育體驗,使教育過程隨生命滋長、蛻變、純熟,使“老師好好學習,學生天天向上”的現象蔚然成風。教師只有通過終身學習才能實現教育教學的銳意創新。應該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
特別是網絡時代擴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增強了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作為“重要他人”的教師的知識權威正遭受著侵蝕。教師不能簡單地依靠固有的經驗來開展工作,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關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引領與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資源的檢索、搜集和利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深耕專業領域、研究網絡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特征,做學生學習的“同行者”,專業領域的“權威者”,主流價值觀念的“引導者”,構建全民終身學習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