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與實踐
——以《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為例
作者:朱布博 劉 濤 孫少杰 常保利
發布時間:2022-09-23 16:33:06 來源:陜西教育
[摘 要]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本文立足于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探討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并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為例,進一步明確課程知識點、思政目標、思政元素之間的關系,構建一目標兩要素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之中,探索符合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職專業課 新能源汽車 動力電池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1+X證書制度的高職汽車專業‘多元協作雙主體’人才培養培訓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GZ15);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XZ2005)。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面對高職專業課中課程思政目標設置相似、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水平不高、現有課堂教學模式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受限等問題,本文根據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專業課程特點、思政育人要求等,從專業課程思政目標的明確、思政元素的選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為例,研究了在專業課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程,也不是一類課程,它是以科目為載體,在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思政里的“課程”指的不是思政課程,而是通識課、專業課等,但在這類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著重智輕德的現象。而課程思政是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傳授學生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追求,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目的。在專業課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能進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樹人的成效,增加課程內容的深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溫度。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注教育,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工作,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而要做好這項工作的核心環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十大育人體系中,課程育人是高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首要途徑。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專業課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大,專業課教師與大學生接觸的時間長,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因此,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在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獨具優勢。課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效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模式之中,在專業課教學中連續地、系統地滲透思政內容,才能拓寬高校思政教育傳播渠道,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構建起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因此,抓好專業課程這一“主戰場”能夠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樹人的成效。
華中師范大學廖哲勛教授認為,課程是具有特定結構的育人計劃和育人信息的載體。也就是說課程是一種育人的載體,通過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及價值觀等,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的。而這也就決定了課程內容要體現知識性和育人性,有理論教育也要有實踐教育。只有將學習科學理論、掌握技術技能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相結合,才能在高職專業課中發揮出課程的最大價值,最大限度地體現出課程的教育意義。專業課推進課程思政,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不僅要有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將這些專業知識與社會形態、歷史文化、道德規范、時事政治相融合,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認識自我,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體現在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材、教案和課堂內外的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之中,既豐富了課程教學的內容,又強化了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專業課程教學大多只關注本學科所涉及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了課程所要達到的素質目標和育人目的。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從理論到概念,這樣的教學是冰冷乏味的。專業課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心懷家國天下的情懷、良好的師德師風和思想政治素養,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適時地把體現新時代中國社會“溫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用鮮活的事例、時事熱點及自身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和感化學生,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價值判斷,進而在體驗和感悟中形成價值認同,使課堂氛圍更有溫度,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思想政治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隨著國家新能源汽車戰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是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重點是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結構原理、動力電池管理系統控制技術等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的運用與實踐,在課程思政內容的設置上,要充分發掘可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元素,以促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課程思政絕不是將思政內容簡單地進行“移植”,不是在課堂上單獨開辟一段時間講授思政內容,也不是硬性灌輸和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要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思維,從專業課程中提取內在的文化、價值基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形象化的教學載體,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授及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融入思想道德與理想信念等。教學設計圍繞課程的實施進行,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頂層設計決定了課程思政效果的達成度,本文以《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為例,首先結合課程面向的工作崗位性質、職業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課程內容,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其次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特點,總體把握課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思政目標;最后以思政目標為中心,深入挖掘鮮活典型事件案例、時事熱點話題等支撐思政目標的達成。整個過程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能理解、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1.結合《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特點梳理課程內容
《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調、系統檢測、故障診斷、回收利用等工作崗位的,課程教學內容與1+X智能新能源汽車證書相應模塊銜接,根據職業要求重新進行梳理,以更好地滿足汽車制造及服務相關企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教授給學生電池的分類、原理、性能參數、制造工藝等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動力電池的結構、電池管理系統(BMS)、熱管理系統的組成與原理等新能源汽車相關知識,使學生掌握動力電池的拆裝方法、單體電池的性能測試、電池系統元器件的性能檢測及電池管理系統綜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養目標中應遵循職業教育特點、緊扣生產勞動實際、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通過模塊化重構,將《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內容確定為五個項目,十四個子任務,如表1所示。
2.明確課程思政目標
從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來看,在動力電池的更換等教學任務中,除教授職業技能外,還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例如工作中要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在高壓維修過程中要遵守規范,在裝配檢修過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規范等。
從動力電池自身的結構原理特點來看,其是由多節單體電池組成的,由電池管理系統統一控制、管理、協調,這就類似于班級、企業的組成,需要團結協作才能更好地達成目標。同時,BMS通過采集電壓、電流、溫度等信息,再進行具體的數據分析以了解電池狀態,這一過程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本領,使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從課程設置的目的來看,其是為了破解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動力電池系統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技能,而發展以電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實現汽車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可以融入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理念,通過講述中國技術的崛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綜上,以愛崗敬業、節能減排、創新報國等思政點為支持,明確課程育人主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報國精神、提升職業道德素養、養成科學思維方式、樹立綠色發展觀念等。
3.挖掘思政元素支撐思政目標
思政元素的融入要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組織優化,還應以思政目標為出發點,深入挖掘能與課程內容相互支撐的思政案例、生產實踐所遵循的精神、規范和能力等,在知識點的講授、技能的培養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在進行“動力電池的更換”教學任務時,引入全國勞動模范一汽-大眾高級技師金濤的事例,從剛畢業的操作工到汽車智造的領軍人物,他通過主動學習,前瞻思考,憑著對工作崗位的熱愛、埋頭苦干、拼搏創新,在進口的生產線上對數以萬計自動控制信號進行分析和優化,實現了傳統車型和新能源混合動力車型共線調試,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向學生講授、演示動力電池更換流程和方法時,引導和教育學生在實踐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踐行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通過分析具體子任務教學內容的內涵,細化思政育人主線目標,確定各教學任務的思政點,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支撐思政目標的案例、素材等,將專業知識、能力點和思政素材緊密聯系起來建立點連成線,進而形成一目標兩要素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如表2所示。
《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課程思政的實施
1.“顯”“隱”結合,宜“精”宜“透”
課程思政最終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之中的,教師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適應性和創造性,會極大地影響課程思政效果。依據“顯”“隱”結合,講“精”講“透”原則,構建“有溫度”“有思考力”“有親和力”的課堂氛圍,使課程思政變得更加順暢和有效。
在課程思政中,“顯”和“隱”相結合,其中的“顯”并非強行嵌入,而是在適當的知識點(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識點)、恰當的時機(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融入,具體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專業思政教育內容的問題上,通過設置問題、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例如講述碳達峰、碳中和政策時,通過話題的討論理解名詞和政策的內涵;在與專業知識點相關的事件教學內容組織方面,可以通過導入事件或案例,從特定的角度闡明案例內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進行觸電急救流程教學內容時,導入見義勇為案例,增強學生勇于救人的意識;在專業知識點講授中導入人物事跡,例如通過我國鋰離子電池技術國產化研發中的典型人物事跡,引導學生進行電池技術的學習與探索;比較導入則可以通過中外動力電池技術發展情況的對比,導入“責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內容。而“隱”則是在教師的行為示范和實踐教學環節中,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同時,思政內容要保持合適的體量,內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講授以5分鐘為宜,思政案例討論5至10分鐘為宜,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變化。
2.以學生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術
教學組織采取小班分組教學,將教、學、做結合起來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改變傳統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學法、頭腦風暴法和體驗式教學法等,通過學習典型事跡案例、專題討論、實踐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識形態,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
在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中,應充分利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依托智慧職教、雨課堂、智慧樹等信息化教學平臺,積極進行網絡課程建設,拓展教學空間,結合課程特色,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理虛實結合的教學方式,合理穿插圖片、動畫、媒體報道、視頻、仿真等信息化資源,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時,在課前預習、課后拓展環節的問題導入、知識遷移、能力拓展等階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體現課程思政理念。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積極將課程思政與第二課堂進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實踐、專業社團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等資源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專業,提升學生對專業的情感認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技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
結 語
全面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質提速,促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能夠進一步提高立德樹人的成效,良好的課程思政在增加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的同時,也使課堂變得更有活力和溫度。面對高職專業課程專業性強、融入思政元素困難等問題,從專業課程特點出發,充分討論分析課程內容、思政目標、思政元素之間的關系,構建一目標兩要素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課程思政實施的過程中合理選取教學方法、融入體量等,同時積極開展線上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大思政”格局。
參考文獻:
[1]張正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邏輯理路[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4):16.
[2]歐陽慧敏.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4]張海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協同育人的融合邏輯理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2):63-67.
(朱布博、劉濤、孫少杰、常保利: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