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學科課程建設:問題與進路
作者:田 虎
發布時間:2022-09-22 16:42:1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新文科在教育學科領域的展開就是“新教育學科”,課程建設是“新教育學科”建設的基本任務。當前,教育學科課程建設存在著課程知識交叉融通不足、課程話語中國底色不夠、課程價值導向體現不強等問題。基于新文科視域的教育學科課程建設,要求課程內容能夠體現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體現教育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課程表達能夠基于中國文化闡釋世界,形成中國特色的課程話語;要求課程導向能夠強化價值導向功能,培植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立德樹人。
[關鍵詞]教育學科 課程建設 問題 進路
課題:2021年陜西開放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新文科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編號:sxkd2021zd02)。
引 言
2019年,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包括“新文科”內容的“四新”建設,2019年也被定為新文科建設啟動年。新文科建設要求以世界新科技革命、新經濟形態發展、中國建設新時代為背景,以現有傳統學科為基礎,通過各專業課程的重組,促進哲學、文學、語言、教育等學科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理科、工科等學科知識的融合與交叉,從而實現文科知識的邊界拓展與思維突破,繼承創新與協同共享。新文科的精髓和靈魂就在于創新,在于秉持新理念,適應新時代,確立新使命,賦予新內容,運用新方法。
課程建設是“新教育學科”建設的重點任務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知識生產、文化傳承的專業性機構,在促進高校文科知識的融合創新、構建中國特色高校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高校文科人才培養質量中負有特殊而重要的使命和責任。由此,新文科建設成為高等院校的辦學使命與基本任務。
高校新文科必然包含“教育學”,新文科在教育學科領域的展開就是“新教育學科”。“新教育學科”不是對傳統教育學科的否定與拋棄,而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應對傳統教育學問題所進行的自我革新與歷史轉向。新教育學科建設具有以下特征:在價值取向上,要增強我國在國際教育中的話語表達能力,要服務于我國教育領域的發展與改革,要解決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教育思想、教育取向、教育觀念等方面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在學科發展上,要實現教育學科與人文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的交叉發展與融合創新。在知識生產上,要實現教育學科的知識增長,促進傳統教育學科的轉型與升級,尋求教育學科的知識突破,實現教育學科在理論、機制、模式方面的創新。
高校“新教育學科”建設的基本任務,在宏觀層面體現于教育學科的理論建構、知識生產與邏輯分析,在微觀層面體現于教育學科的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學學科發展從傳統教育學科轉向“新教育學科”,教育學人才培養的邏輯從側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發展,致力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集中體現于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設計。
高校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連接點,就是課程。因而,課程建設是“新教育學科”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重點任務。“新教育學科”的課程建設要體現中國教育學科的知識生產與價值邏輯,體現教育學科超越國家層次的認識價值,體現教育學科對中國教育文明的重新認識,體現教育學科對于世界教育文化的普遍性知識,要探索構建中國教育自身的課程話語,彰顯課程話語的中國特色。
處于新時代,教育學科課程建設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適應學科平臺建設與學科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當前,新文科建設為高校教育學科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教育學科課程建設要基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目標,要承擔起中國參與世界教育發展的理論支持與人才供應,要體現全球化趨勢下教師教育競爭的新態勢,要納入教育學科知識生產的新成果,體現在建設目標上,就是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課程。同時,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教育學科課程建設也面臨以下方面的挑戰: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形成以立德樹人為任務的課程取向,完善以培養“四有”好老師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建立以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為追求的課程戰略。
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學科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基于“新教育學科”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需要處理好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既明確課程的相互邊界,又能建立課程的內在聯系,實現不同課程知識的融合性、創新性、價值性與育人性,充分彰顯課程的知識整合功能、文化傳播功能與價值導向功能。但審視當下,新文科視域下“新教育學科”課程建設仍存在以下明顯問題:
1.課程知識交叉融通不足,創新不夠
新文科建設理念下的大學教育學科課程建設需要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出發,彰顯課程知識的交叉與融合,加強整合課程、主題課程建設,重視課程模塊內部的知識整合、課程模塊之間的知識鏈接、課程模塊體系的知識拓展。圍繞人才培養定位,強化課程體系的開放性與綜合性,在強化課程專業性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突出課程內容編排與呈現的綜合性。
但高校教育學科課程的現實情況仍是課程內容設置過于單一、相近課程之間相互割裂、課程內容創新不夠。當下,高校的教育學課程基本屬于純粹的學科性課程,課程門類幾乎完全按照教育學學科領域與方向劃分,知識內容總體較為陳舊,對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納入不夠,課程內容難以體現學科發展前沿。不同課程在知識呈現上分工細密,相互割裂,課程內容關聯性不強,課程模塊系統化設計程度較低,課程結構猶如一盤散沙,呈現碎片化分布,難以體現人才培養的創新性與復合性要求。
2.課程話語的中國底色不夠,特色不明
相對于自然學科,教育學科具有強烈的價值性,這決定了教育學科課程在話語表達上天然帶有言說者的某種立場。由于任何學者都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都是基于一定的價值取向言說教育,由此決定了課程開發者的言說總是會體現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價值立場與思想觀點。處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矚目,客觀上要求教育學科課程話語從民族立場出發,基于民族文化,體現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教育發展歷程中累積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反映當代中國社會教育發展的新氣象、新成就、新思想與新方法,形成課程表達的中國話語。“新教育學科”的課程表達能夠從中國視角,觀察與言說世界教育學科的發展進程與成就,強化中國話語在課程表達中的強勢地位,凸顯課程表達的中國特色。
然而,當前教育學科的課程表達在邏輯上仍然延續了以往課程的表達方式,通常較為注重知識表達的有用性與客觀性,對課程知識表達的價值性與民族性關注不夠,對課程話語表達的中國特色凸顯不夠。在課程表達邏輯上,對中國視角關注不夠,對中國教育學科發展的世界貢獻關注不夠,對從中國視角用中國話語表達世界教育發展的新氣象、新成就、新方法關注不夠,由此導致教育學科課程的中國特色凸顯不夠。
3.課程價值導向體現不足,彰顯不夠
教育學學科的人才培養集中體現在三層內涵: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體現了課程建設的人本觀,要求課程建設要“以人為本”,依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課程的知識難度與課時安排。“培養什么樣的人”體現了課程建設的工具觀,要求課程建設基于“產出導向”,從社會崗位對人的職業素養要求的視角出發,設置課程的知識結構與質量標準。“為誰培養人”體現了課程建設的價值觀,要求課程體系要有明確的政治取向與價值取向。教育學科人才培養的工具性與價值性要求,決定了教育學科課程建設必須高度重視課程的價值導向功能。
當前教育學科的課程內容往往更為關注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存在顯著的重才輕德現象,過于突出了課程的有用性,對課程的價值性與立場性關注不夠,對課程的價值導向功能彰顯不夠。當前的教育學課程體系基本遵循了人才培養的知識邏輯與產出導向,對人才培養的政治邏輯與德行養成體現不足、導向不夠。
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學科課程建設進路
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學科課程建設不僅體現在跨學科與文理科交叉、在課程涵蓋的新知識與新思想,還體現在課程的話語表達與價值功能。為此,需要梳理課程的知識譜系,將知識譜系確立為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按照知識邏輯確立課程名稱,按照職業邏輯設定課程目標,按照政治邏輯設定課程導向,實現課程建設中內容、需求與價值的高度整合,改變既往課程對知識教育、思政教育、職業教育整合不夠的問題,在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中實現知識邏輯、職業邏輯與政治邏輯的內在統一,為培養承擔立德樹人任務、擔負時代教育使命、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復合型教師打好基礎。具體而言,基于新文科建設理念建設“新教育學科”課程,可從以下角度著手:
1.促進課程的知識整合
基于新文科建設理念,高校教育學科課程建設要貫徹融合課程的建設思路與建設模式,要突出專業課程建設的產出導向,力求滿足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復合性。教育學學科課程設置的邏輯要從基于單一學科轉向基于多學科、跨學科交叉融合,教育學專業課程建設要更加注重跨學科的知識體系課程建設。教育學專業課程結構要從多學科知識的簡單羅列轉向跨學科的交叉融合。
立足中國現實發展,促進課程知識的學科交叉與整合,構建學科交叉課程,有效推進課程知識創新和知識增長,這是新文科理念下課程建設的具體要求,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課程的內容交叉指將不同學科的課程知識依據人才培養的素養要求重新整合設置,打破以往課程設置的學科思維,不再拘泥于某一學科的知識設置課程,而是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于同一門課程。教育學科課程的交叉整合,主要表現在教育學科內部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識整合,教育學科與文、史、哲等社會學科的科際整合,教育學科與理科的科際整合。交叉或融合的課程,不是對原有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從深度、廣度等方面推動課程的交叉與融合。這種交叉與融合,不僅僅是課程知識的存量重組,更需從深度與廣度方面推進課程知識的融合創新,促進課程知識效果的質變。
基于新文科建設理念,高校教育專業課程建設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增強課程的學科門類。為此,除了對原有課程知識的存量重組,也要更新人才培養的知識內容,增加人才培養的知識總量,增強人才創新素養培養的課程導向。其次,完善課程更新機制,實現課程無縫銜接。根據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周期性實施課程體系的結構調整與內容更新,將教育學科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及時納入課程體系。定期評議單門課程的教學標準、模塊課程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形成周期性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門類、改革課程計劃的動態機制,使課程體系能夠緊密回應人才培養定位轉變,能夠實現新舊課程內容與結構的無縫銜接。再次,鼓勵聯合開發課程,突出課程價值取向。依據人才培養定位探索增設新課程,鼓勵跨學院跨學科聯合開發新課程,激勵不同學科教師共同開設新課程。通過創新開課,實現課程內容的前沿性與綜合性,突出課程話語的思想性與價值性。
總體上,教育學科課程建設要從人才培養定位出發,突破教育學學科自身的知識域限與思維局限,從大學科視野構建教育學的課程體系,從人才培養視角確定課程的知識結構,充分體現教育學科與文、史、哲、法、理等學科的緊密交叉與綜合;要從改革傳統教育學科課程的理念出發,探索新教育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課程體系,探索基于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構建不同院系的合作機制,促進不同學科人員的相互合作,共同圍繞教育學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基于能力培養、問題解決、任務完成等目標,構建能力驅動、問題驅動、任務驅動類的跨學科課程。同時,要加快構建面向融媒體的課程體系,促進課程的數字化建設。
2.彰顯課程的中國話語
“新教育學科”課程建設,要以中國教育為觀察與分析對象,圍繞著對教育現代化進程的認識展開,創新課程的知識體系,探索構建中國自身的課程話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話語表達,彰顯中國教育的制度、文化、傳統、理念與成就,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科課程話語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呈現出新的現象,教育學科的發展樣態出現前所未有的特征,出現了很多西方學術話語無法解決、解釋的教育現象與教育問題,教育學科的發展實際與傳統西方教育學科的差異日趨明顯。這種情況決定了要用中國自身的話語認識、分析、表達中國的教育問題,決定了新教育學科的建設,要以中國教育為觀察與分析的對象,基于中國特色進行中國教育學科的知識生產,探索構建中國教育學科自身的話語。
構建中國自身的教育學術話語,也要充分認識到這種話語的局限性,既不能完全摒棄西方的教育話語,也不能拘泥于中國自己的話語,而是要在中西融合、兼容、取長的基礎上,從中國教育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實踐經驗中提煉出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知識話語,進而用中國話語解釋世界教育發展的實踐經驗與價值理念,使中國話語逐漸成為一種世界話語,實現知識表達的“和而不同”,體現中國教育發展的利益與價值。
基于中國教育話語體系開發教育學科課程,旨在提煉中國教育學科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話語。新文科建設對教育學科課程建設最為基本的要求就是在課程話語體系構建中,充分運用中國話語表達教育的規律、原理、道理、學理、哲理、事理等,實現中國話語體系在教育學術課程與專業課程中的主導權,建立中國教育話語在課程表達中的強勢地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的課程體系,為世界教育課程建設貢獻中國力量。在課程實施中從中國視角、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導中國觀念,培養中國德性,育好中國人才。
3.強化課程的價值導向
基于新文科建設理念的人才培養,需要重新思考和建構教育學科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培養什么樣的人”和“為誰培養人”是人才培養定位需要明確回答的首要問題,也是課程體系建設需要內在統一的根本問題。人才培養定位是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依據,“培養什么樣的人”,要求課程建設高度重視知識性、學理性與學術性;“為誰培養人”,要求課程建設高度重視價值性、思想性與育人性。新文科視域中的課程改革,除了重視課程的知識性、學理性與學術性外,更要從教育學科自身的規律出發,高度重視課程的價值性、思想性與育人性,重視課程對教育對象價值塑造的意義和作用。
基于新文科建設理念,高校教育的學科課程建設需要滿足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價值性,體現課程的育人功能,服務于人的培養是教育學科課程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任務。人才培養定位鮮明的主觀性、民族性、歷史性、理念性和意識形態性,決定了課程體系除了要突出知識導向,更要重視價值導向;除了培養具有工具性能力的人,更要培養能夠獲得社會認可的德行高尚的人。課程建設需要引導人才超越工具性的專業知識,進行德行的培養與修習,在為人才提供工具性動能的同時,也能為其發展引導方向。相較于其他學科,教育學課程體系具有更強的價值導向功能。
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學科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應當定位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決定了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將育人之德與育才之智高度融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知識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評價體系的價值導向性,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價值取向符號表達的一致性。通過重塑課程價值,弘揚人類的正當性與正義性、美德與善意、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等觀念,引導個人的精神追求、倫理觀念、意義理解、信仰取向,為人才培養提供思想指引和價值選擇,提供意義世界和價值空間。
教育學科課程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服務于立德樹人,始終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融入課程內容中,融于教師的講說、專業的教材和課堂的活動中。將課程的育人功能融匯于課程的學科內容,滲透于課程的字里行間,顯現于課程的評價導向,滲透于課程的教學細節,由此實現課程內容、表達方式、評價方式、教學過程在立德樹人中的“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徐顯明.“新文科”建設中的“新法學”[N].北京日報,2021-06-07(16).
[2]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0(5):4-8.
[3]馬驍,李雪.創新與融合:學科視野中的“新文科”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20(6):31-33.
[4]張輝,李明耀.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法管科際整合課程探析——以“經濟法律通論”課程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0(12):42-45,69.
[5]陳凡,何俊.新文科:本質、內涵和建設思路[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2(1):7-11.
[6]唐衍軍,蔣翠珍.跨界融合:新時代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新進路[J].當代教育科學,2020(2):71-74.
[7]武寶瑞.新文科建設需要解決好的三個前置性問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2):9-12.
[8]黃鴻業.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課程建設探析[J].教育探索,2020(2):40-43.
(田虎: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