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新探
作者:孫國棟
發布時間:2022-09-22 10:20:1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縱深發展和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多,更多國家想要了解中國,中國也越來越需要走向世界。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不僅要將許多優秀的中國經典作品譯作向海外輸出,更需要大量漢英口譯,以能夠實時傳播中國聲音。然而,鑒于漢英之間的巨大差異、漢語的文化負載重,以及漢英轉換的復雜性等,跨文化口譯交際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各個外語類專業院校已紛紛開展了漢英口譯課程,甚至還開設了專門的筆記法課程以突破漢英口譯瓶頸。但是,傳統筆記法教學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對此,本文從課程思政的視角切入,基于內容思政、文化思政和價值思政這三種思路,分析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的問題,提出有效提升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的策略,以促進筆記法教學與思政教學協同發展。
[關鍵詞]漢英口譯 筆記法 課程思政
引 言
人類大腦的記憶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高度緊張的現場口譯下,人的瞬間記憶能力會因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發揮不穩定。在這種形勢下,譯員巧妙地使用口譯筆記,彌補瞬間腦記的不足,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不僅可以減少聽辨源語的壓力,又可以迅速地用簡短的符號和文字快速記錄發言人所講的重要信息,以便順利高效地完成口譯任務。由此可見,口譯筆記是口譯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從表面上看,口譯筆記就是綜合使用源語、譯語,或線條、符號等圖示方法來反映口譯內容的一個符號體系。然而,經深入挖掘可以發現,一個準確實用的筆記,除了能全面使用符號之外,還可恰當提取原文大意,高效進行口譯轉換,尤其是在做漢英口譯筆記時,提取和轉換出現的問題最多。由于漢英語言的差異性與人們認知的復雜性,傳統筆記法教學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本文擬從課程思政的視角切入,基于內容思政、文化思政和價值思政這三種思路,分析漢英口譯的筆記法教學問題,提出有效提升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的策略,以期促進筆記法教學與思政教學協同發展。
研究現狀
在漢英口譯中,為了應對大量信息的記憶困境,有效轉述漢語信息,筆記法一直是譯員采取的一項重要技能。相對于口譯中的聽辨和譯語轉換技能,筆記法更容易通過記錄信息進行分析與實證研究,因此其歷來都是國內外學者爭相研究的重點,也傾注了他們大量的心血。根據知網統計數據來看,自從2004年開展口譯筆記研究以來,共發表了37篇論文,其中包含6篇有關口譯筆記法教學的論文。其中,王青和翟莉從宏觀角度解讀了英漢口譯課堂中記憶—筆記的互動教學模式。隨后,鄧燕玲將此互動模式繼續細化,推出了記憶訓練、筆記訓練、數字訓練、演講技巧、信息重組等五位一體的訓練體系。有學者從口譯筆記的原則與教學方法上做了全面探索,還有學者用口譯筆記評價的TSCA模式探討商務英語口譯筆記法教學。對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發現,這些研究未能以一種聯系的眼光去分析口譯聽力對筆記產生的前期影響,也沒有思考筆記后期的重構對口譯產出效果的影響。簡言之,未能將聽辨、筆記和譯出三個環節放在一個動態的體系里進行研究,而是將口譯筆記與其他兩個部分割裂開了,所以無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對此,我們要以課程思政的角度將以上三個環節相聯系。漢英口譯的過程便是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外的過程,如何深刻理解漢語的內涵,并將其準確轉換成口譯筆記,不只是一個口譯轉換的過程,更是一個跨文化交流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英語與漢語在語言形式上有巨大差異,如何有效地將筆記轉化成英語,既是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又是一個價值觀轉換的過程。
基于課程思政的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是該系統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因此,教師應當思考在漢語口譯筆記法教學中如何定位思政元素。
首先,課程思政應促進口譯教學創新。在漢英口譯課堂上,教師可有機地組織各類漢英口譯內容,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厚植家國情懷。教師可將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實際教學,科學分析口譯中產生的問題,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所以,漢英口譯教學第一個定位是內容思政。
其次,課程思政應提升口譯教學中的文化認知。漢英口譯話題從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到能源環境,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多元化的材料中包含著豐富的中西文化及傳統智慧,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漢英口譯應用技能,還能通過中西方文化互動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我國的文化特色與文化精髓,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了解。所以,漢英口譯教學第二個定位是文化思政。
最后,課程思政應引領口譯教學的價值導向。在漢英口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傳遞、跨文化知識的語言轉換能力培養,更應該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將課程中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成為學生的核心素質,引導學生開展對于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的思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所以,漢英口譯第三個定位是價值思政。
基于課程思政的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策略
在英語口譯教學課程思政建設中,既要關注專業教學與思政元素之間的協同發展,也要關注兩者間的互相照應,最終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本研究基于內容差異、文化差異和價值差異的分析角度,結合筆記法教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探索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的提升路徑。在聽辨分析—筆腦共記—譯語表達的口譯工作過程中,筆記一直處于中心地位,同時還受聽辨分析與譯語表達兩個環節的影響。筆者在明確思政元素定位的基礎上,將內容思政、文化思政及價值思政融入以筆記為核心的筆記前聽、筆記中記和筆記后轉換三個環節中,綜合分析筆記法教學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1.從內容思政切入,以多媒互動提煉理解圖式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具有獨特的結構組織和行文方式,在聽辨原文時,常常會發現,中文的觀點與結構隱含在字里行間的語言表達當中。如果沒有長期的中文材料邏輯分析經驗,是不可能準確提取文章大意的。即使有時能夠記錄大量信息,也難以建立信息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導致所記內容無法呈現、表達,甚至會歪曲原文的想法。例如,在一段有關“農村改革”的漢英時政材料當中,原材料以意合的方式講了農村改革帶來的種種變化。學生在做口譯筆記時,如果在大意不明的情況下,只是速記政治術語,最終會導致漢英口譯筆記的詞語碎片化、意思混亂。
針對這一問題,應從內容思政的角度切入,教師基于材料分析、提煉出其中幾個重要的時政要點,并將這些要點分別分配給每位口譯小組組長,由他們負責帶領自己的組員整理與該時政元素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文本等信息,做成一個PPT,隨后在課堂上展示。以上述時政材料為例,學生可以順著“改革—農作物增長—收入增加—消費+勞動力—工業發展”的漢語思維脈絡整理原文,記錄原文意思。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凸顯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還體現了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的引導與點撥。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于時政元素的學習與認知。
2.從文化思政深入,用多元符號創設術語筆記體系
口譯筆記的本質就是用最簡化的符號、字母或文字筆記呈現口譯材料的大意。此時,筆記的速度、理解所花費的力氣以及口譯轉換的等待時間,都迫切要求學生能夠快速掌握一系列符號的設計方法。雖然口譯筆記是個體化的表達,每個同學各自形成一個筆記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人人都可以自由發揮。首先,一定要基于口譯材料的準確理解提取關乎大意的主要名詞、動詞、邏輯詞及時間和地點等信息。在這其中,名詞的記錄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面對具有大量文化負載詞的口譯材料時,教師除了要不斷挖掘、理解負載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寓意之外,還應該針對性地帶領學生結合中文特色設計一些新符號。例如“浦江商務旅游公司”結合浦江的拼音首字母可以表達為“PJ”,而“外國在華的商社”和“三資企業”可以設計成為
和
。
3.以價值思政為導向,用中西對比提升口譯轉換效率
由于中西方地域、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之間的認知習慣也有巨大差異,反映到語言當中就會發現,中西方句序呈現的顯著差異。中文喜歡遵循“主位—述位”的方式來呈現句子。例如,在中文句子“臉上露出了笑容”中,“臉”是主位而“笑容”是述位。相比之下,英文喜歡遵循“主—謂—賓”的呈現方式。例如,在英文句子“She smiled.”“She”是主語而“smiled”是謂語。因為“smiled”是不及物動詞,故此之后無賓語。在漢英口譯中,由于學生偏好用中文去記筆記,他們在口譯時就會頻繁遇到轉換負擔。比如,在“今天,我們聚會在一起,就廣泛領域里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交換彼此的看法”這個句子當中,如果按照中文記錄筆記,就會出現口譯時的語序調整,如下述的圖1所示。
圖1
在此筆記當中,除了①在筆記口譯時不用調整之外,第②③漢語筆記在進行口譯輸出時要調整成③②的口譯順序,這就在無形之中給學生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轉換思考負擔。當學生在該示范中收獲筆記應用心得時,教師應借此鼓勵學生繼續探索語序背后的影響機制。進而發現,原來中文更加注重先次要后重點,而英文更加傾向先重點后細節,提醒學生下次做筆記時,盡量把重點往前放,將次要信息放在后面。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文化“先集體后個人”的價值觀,再將其與西方“先個人后集體”的價值觀進行對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結 語
漢英口譯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轉換過程,而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鑒于其外宣口譯材料主題偏重于政治、經濟等方面,所以在口譯過程中無不滲透著文化的傳播及價值觀的轉換。因此,漢英口譯筆記應從口譯語言的教學出發,但又不能拘泥于語言,要將中國對外宣傳時政特點、中西文化差異及價值觀的認知考慮進去,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達漢語原文的思想、做好口譯取舍,使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志向與國家的發展需求相結合。由此可見,從課堂思政角度解讀漢英口譯筆記法教學有一定的專業意義與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鄧燕玲.淺議英漢口譯教學調整——口譯記憶與口譯筆記訓練[J].科教文匯,2012(4):115-117.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3]龐士程,楊志翔,張偉.TSCA在商務英語口譯筆記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1):249-250.
[4]史學冬.口譯筆記的教學原則和基本方法[J].校園英語,2016(10):10-11.
[5]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99-103.
(孫國棟:西安翻譯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