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的老人精神矍鑠,用溫暖又親切的話語寄語2022屆畢業生:“我希望在你們人生的畫卷上,讓奮斗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他提到,“若論一顆拳拳愛國心和一股不停進取、不輟學習的勁頭,我們不相上下。”這位滿懷愛國之心和昂揚斗志的老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名譽校長姚穆教授。2022年,他已在校執教70年,讓我們再次走進這位耄耋老人的紡織人生,深刻理解他的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

20220921160633241-6-f4eb4.jpg


       教書育人 堅守初心

從教70年來,姚穆為紡織教育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心血。從小他就勵志“要成為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要長中國人民的志氣”。工作之后,他深刻理解教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傾心培育紡織科技人才,70年如一日地為推動我國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姚穆自1952年從西北工學院紡織工程系(西安工程大學前身)畢業留校后,堅持工作至今。20世紀50年代,百廢待興、師資極缺,姚穆一個人承擔了“棉紡織廠設計”等6門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他和同事就自己編寫,再油印發給學生。他先后主編、參編及翻譯出版的著作有18本,主編的《紡織材料學》成為紡織院校的經典教材。他先后為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講授過25門課程,指導培養碩士、博士50余名,眾多弟子和學生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人物和骨干,為業界所推崇。他的弟子、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徐衛林教授說:“姚老師帶我真正進入了紡織的世界,是他讓我開始熱愛這個行業,并愿意為之奮斗終身。我現在很多做事的方式、為人處世的方式,包括做科研的風格和韌性,都是來源于姚老師精神的啟發。我特別希望能夠在更多的人身上看到姚老師的這種精神。”

姚穆從心底熱愛學生,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對家庭有困難的學生,常常慷慨解囊;書架上的書刊被學生借用從不計較;自掏腰包購書,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不分門第,傾其所有,誨人不倦。姚穆把學科前沿知識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實踐,以淵博的知識、最新的信息、充實的內容、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方式激活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使學生對所學專業、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自覺學習、鉆研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姚穆的專注態度和投入程度令學生和同事深為感動。他學術嚴謹,每一個方程推導都要反復核對,每一個數據測定都要再三驗證,每一個項目的驗證筆記都工工整整。他知識淵博,教學內容豐富,學生說他“涉獵廣泛,獲取信息兼容并蓄幾乎達到‘瘋狂’的程度”,他在同事中有一個綽號叫“書架”,大家因此還尊稱他為“紡織百科全書”。

他勤奮忘我,惜時如金,投身紡織科教事業的每一天都是高效工作日,沒有年節和寒暑假,經常工作至深夜,許多講稿、教材、論文都是加班加點完成的。他常常不顧旅途勞頓,走下車、船、飛機就直奔工作場所或課堂。倘若飛機延誤,即使凌晨才飛回西安,他也會一大早跑到實驗室指導學生實驗。

姚穆要求學生的學位論文一要有學術水平,二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對于學生的論文,從思想到方案、從理論到實驗,他都要親自過問,反復核校。他逐字逐句,甚至逐個標點,都極為細致地修改。“此處空半格”的批語,讓許多學生銘記一生。同時,他還要求學生待論文定稿后,經過幾個月的沉淀,再重新修改投出。

他精通紡織產業鏈的全過程,在他的課堂上、報告中,所表述的概念極為精準。無論涉及哪個學科領域,無論提及時間還是數據,大到國家戰略布局,小到具體技術細節,他都記得極其清楚。授課時,他旁征博引,記憶力驚人,在課堂上經常能指出某個人的某個觀點在某本書的第幾頁,令學生驚嘆不已。一位聽了姚穆教授《納米技術與紡織》學術報告的學生這樣描述他:“身著灰色夾克,腳穿布鞋,講到興頭上,手腳比劃,表情豐富,讓人深受感染,真是知識也醉人啊!”

科技報國 勇擔使命

姚穆進行的科學探索始終圍繞著人民需求和時代發展需要。“科技活雷鋒”——這是紡織教育界、紡織科技界業內人士對他的尊稱。他每年都擠出大量時間從事紡織科學普及和科研實踐服務。常有天南海北的信函帶著各種問題向他請教,無論是廠長、工程師,還是教師、學生、工人,大小問題他都一一認真回復。僅上世紀90年代初,姚穆就在深圳、廣州、西安三地主持組織了三期研討講習班,有100多位廠長和總工程師參加。他還時常深入各地工廠、學校、部隊舉辦講座,聽講人數達3萬余人。他積極參加行業協會的各種學術報告,把技術和知識奉獻給社會。

姚穆非常注重科技實踐,服務社會和企業。據不完全統計,有數千家企業都得到過他的技術指導。他常年堅持深入企業車間現場解決技術難題。姚穆為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和陜西長嶺紡織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轉型升級和技術革新所付出的辛勞和智慧,讓企業負責人至今都十分感佩。“他不知疲倦往返兩地,從方案論證、樣機研制、設計定型,都全程參與,為企業解決了諸多技術問題。”

作為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姚穆在2009年向陜西省有關部門提出了“重視產業用紡織品研發,迎接國際增長形勢,轉變單純初加工結構模式,提升我省紡織產業水平”的建議。2015年,陜西省產業用紡織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西安工程大學成立。目前,西安工程大學已成為國家西部唯一一所培養紡織服裝全產業鏈人才的高校,在國家紡織服裝轉型升級時期搶抓機遇,主動為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姚穆作為我國紡織材料領域學術帶頭人,著力開拓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新領域,為特種功能服裝研制奠定理論基礎。從1960年到1962年,當時全國每人每年不到半米布票,紡織面料極度緊缺,紡織行業面臨著“量”和“質”的雙重壓力,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在我國完全是空白,姚穆所在的研究小組就是在這樣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啟動了對服裝穿著舒適性及其評價的研究。姚穆和他的助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終于研制成功了織物透水測量儀器,并進行了大量的科學驗證,揭示出織物中熱濕系統交互作用的規律。在研究中國人人體皮膚各部位感覺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時,姚穆曾做了10萬多張人體皮膚切片,仔細分析人體各部位皮膚結構的區別,以及壓力、濕度、刺痛、摩擦等感覺神經元的種類和復合作用,初步理清了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反應之間的關系。為了取得活的皮膚感覺數據,姚穆毅然提出在自己身上做電生理實驗。

1996年,姚穆受聘擔任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軍需科技開發特邀顧問,負責研究設計新一代軍服系列面料。他的研制小組24小時輪流值守,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先后動員了40多家工廠企業,從面料的研發到服裝完成,把所有技術變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發明了新型長絲織物——“軍港綸”,并加工出了分別適合于四季穿著的軍服,保證了軍需任務高質量如期完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我國駐港部隊穿著挺括舒適的軍服,展現了中國軍人的威武英姿。

2001年,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作出了《關于開展向姚穆同志學習的決定》,其中就有這樣的評價:“他知識淵博,洞悉國內外紡織材料科研生產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能準確引證文獻資料,回答專業技術咨詢;他技術精湛,在紡織品設計、生產操作和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常常親自上機操作,解決生產技術上的難題;他敬業愛崗,頑強拼搏,不顧年近七旬,經常加班到深夜,有時工作到凌晨,稍事休息后又繼續入車間指導工作;他淡泊名利,衣食樸素,力主節約,每次出差都住最普通的旅館;他有很高的聲望和社會地位,卻從不炫耀自己,態度謙和,平易近人,經常像普通工作人員那樣干工作,做試驗;他言傳身教,提攜后人,工作中能毫無保留地把知識、經驗傳授給青年,使他們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姚穆教授的言行,集中體現了我國老一代科學技術專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他孜孜以求的是盡快提高我國化纖材料科研生產技術水平和實現產業化,為實現我軍軍需裝備現代化和振興我國紡織工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姚穆這種“追求學術嚴謹、完全忘我”的精神激勵著幾代教育人、紡織人為國家的事業艱苦奮斗。經過不懈努力,西安工程大學現已取得了長足進步,2020年“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獲批,實現了姚老的期盼和一代代西紡人的夢想。該校教師表示:“我們要接過姚老遞給的接力棒,追趕超越,接續奮斗,為推動中國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為培養一代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