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和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中學美術課程核心素養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文化意識和藝術鑒賞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應對美術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合理優化與整合,把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優化教學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一、高中美術教學現狀

1.學生美術功底薄弱

由于農村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進行專門的美術訓練,學生的美術基礎比較薄弱,有些學生甚至連素描基本的“三大面”“五調子”都不知道,更談不上進行美術鑒賞和創作了,再加上教師在課堂上只講一些理論知識,并沒有設計實踐創作和戶外寫生環節,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2.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與審美能力不高

新課改對美術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加強專業學習;另一方面,要將美術與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結合在一起。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課本之外的知識很少涉及,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教學功利性較強

在高中階段,只有藝術類考生才會重視美術理論課程、素描、速寫等方面的學習,這種現狀導致大部分學校只重視文化課教學,忽略了美術課程的重要作用,很少有學校為學生開設美術鑒賞課和寫生課,較強的功利性使得美術教學的課時和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進而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4.師生互動少

在美術課堂上,很多學生只是一味地聽和臨摹,很少與教師互動。大部分學生認為美術課是副課,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核心素養的課堂構建

1.強化學生感知美的能力

高中生相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學生將個人對美的感受分享給小組成員。每個學生對美的感受標準不一樣,在小組探討中,他們可以取長補短,從而更加理性地理解和分析美。優秀的美術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意境和包羅萬象的藝術手法,作者筆下的所有景色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會捕捉到這種情感的表白與流露。例如,《父親》這幅油畫沒有表現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而是用真摯細膩的筆法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靈,作品以黃土地為背景,體現了作者對黃土地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淳樸善良的父親形象表達了父愛如山的真摯感情。

2.引導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

美術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它集欣賞、臨摹、想象、創作于一體,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感受美、發現美。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采取臨摹的教學方式,學生勢必會覺得美術課程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掌握美術基本技法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構圖、自己創作,用畫筆表達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精神世界,這樣的作品才是形象豐滿、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3.組織多樣的美術實踐活動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多種美術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根據活動主題大膽創作,從中遴選部分優秀作品在美術室進行展覽,從而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滲透學科核心素養。還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百年大師》的專題視頻,讓學生欣賞大師的作品,感受大師創作的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樹立文化意識,提升審美能力。

三、優化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策略

1.挖掘生活中的美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美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高中美術教學具有特定的育人功效,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人們常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創造美的眼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易拉罐、塑料瓶、空酒瓶等材料制作筆筒等,讓學生感受創造美的過程。還可以通過藝術展覽或手工制作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只有對美術課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積極互動。美術理論課本身比較枯燥乏味,教師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講授高一美術第一單元“多彩的校園生活”中的“校園小伙伴”時,新生之間都不熟悉,教師可以利用“猜人游戲”,讓學生給同桌畫像,以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順勢引入新課,講授頭部的比例關系“三庭五眼”“臉型的八格”,教學目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順利完成了。

2.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美術教師應積極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和教學水平,只有專業能力強了,才能教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我校體音美教研組共有14 名教師,假期里每個教師都要參加省培、國培項目,參加省美協舉辦的國畫展覽、新課程培訓,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教研活動。通過這些培訓,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們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教學方法,樹立了以生為本的理念,這對打造高效的美術課堂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應優化教學方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授《最后的晚餐》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內容,初步了解作品的特點,再利用多媒體對作品細節進行品評:耶穌孤獨地坐在中間,他的臉被身后明亮的窗戶映照著,顯得特別莊嚴肅穆。耶穌對弟子說道:“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頓時身邊所有的弟子像炸了鍋一樣焦躁不安,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神情、動作各不相同。尤其是猶大拿著錢袋,碰倒了桌上的瓶子,整個身體向后傾斜,滿臉慌亂。此時,教師提出問題:“這幅作品和達芬奇同時期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3.促進教師角色轉變

一直以來,美術課程都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模式,教法學法比較簡單,只注重理論教學,忽視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的角色轉換也是極為重要的。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美術課程。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良好、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效率,師生互動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教學模式。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美術作品觀察學生的個性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

4.提升學生美術學習能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也在飛速發展。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新技術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美術學習能力的提升。如多媒體和微課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如果遇到不會的內容時,不需要到處找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和微課視頻學習。在多媒體的使用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得到提升。通過不斷的實踐,學生就可以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積累學習經驗,提高學習能力。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不是幾個作品和一兩節課就能完成的。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組織一些美術比賽或美術知識講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多地接觸美術學科,發掘其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5.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和反饋體系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意見和看法,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因為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才是提高美術教學效率和進度的有效途徑。學生也可以在評價和反饋過程中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反思,從而完善自己的美術知識體系。在互相反饋和評價的過程中,師生關系也會變得更近。這種雙向反饋機制不僅能夠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夠體現美術課堂評價的多元性。

傳統的美術教學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弱化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養成,從而導致學生高分低能,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無法提升。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美的認識,增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性認識,使學生從美術與生活的關系中,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因此,美術教師要緊跟教育教學改革的腳步,積極完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意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谷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