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策略探究
——以《荷花》一課教學為例
作者:劉佩軍
發(fā)布時間:2022-09-20 11:15:0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項目學習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為D/2016/02/286。
與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化學習因其活動性、趣味性、實踐性、習得性逐漸成為主流學習模式。這種注重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既理解了學科知識,又在不同情境背景下產(chǎn)生超越學科內(nèi)容的思維,是一種強化學科知識的手段,是一種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潛移默化的形式,促使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進行項目化學習的相關設計?本文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荷花》一課為例,力求呈現(xiàn)本課項目化學習思路,探究小學語文項目化教學設計的方法。
一、提取核心概念,從面到點
語文學習也有“概念”,教師需要通過項目化學習,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師提取出來的“概念”,并且通過各種機會運用“概念”,以“概念”為工具,解決問題。《荷花》一文是葉圣陶先生的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散文,作者將自己觀察到的荷葉、荷花描寫得細致入微,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筆者在進行本課項目化學習設計時,抓住作者“細致觀察”這一要點,將全文聚焦到“觀察”這一概念上,圍繞這一概念開展各種項目化學習活動,突出語文學科“學會運用”的本質。
葉圣陶先生在文中運用“挨挨擠擠”“大圓盤”“冒出來”“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全展開了”“還是花骨朵兒”等語句描寫自己看到的荷葉、荷花的樣子;用“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樣的語句寫出了自己的想象。可見,“所見”“所想”相結合,便可將觀察到的事物寫具體、寫生動。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要求學生通過讀一讀、背一背這樣的方式去習得。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對方法的掌握顯得機械,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難以提升。當面對比較靈活的、生活化的情景問題時,往往顯得束手無策,不知道將日常的學習、閱讀、積累靈活地遷移運用,平時上課積攢的零碎知識點、語段撐不起完整的畫面描寫。鑒于此,筆者首先將文中“作者觀察到的”跟學生一起羅列出來,結合前面《燕子》一課,尋找成功觀察的共同點,提出核心概念“如何寫觀察”。
二、轉換核心概念,由虛務實
核心概念,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但是由于核心概念直接關系到項目化學習的活動分配以及活動效果,又必須實施,這就需要教師將抽象的核心概念轉換為學生容易理解的、趣味性十足、符合學生認知基礎的“重要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
在《荷花》一課的項目化學習中,若直接拋出“如何寫觀察”這一問題,顯然會讓學生望而生畏,不但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嘗試將核心概念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找到共鳴點搭建起兩者之間的橋梁,設置“重要問題”。如,學習這一課時正值春天,處處生機盎然,與學生聊起日常生活時,一位學生說起家門前的杏樹開花了,可是他只能說出“好美啊!”“可漂亮了!”這樣的句子,沒有辦法將杏花的形態(tài)說具體。大部分學生與他是一樣的,只會籠統(tǒng)地說“美”或“不美”,對于事物的具體表述都很模糊,更不要說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達了。受到啟發(fā),筆者將核心概念轉換成“我的春天我來寫”這一帶有主人翁意識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提出,不僅讓學生的觀察變主動,也使描寫變主動了,還能助推學生觀察更多的事物,形成觀察鏈,引發(fā)對“寫好觀察”不知不覺的探索。面對“我的春天”這樣的趣味性主題,僅僅是教室門前的小草、花圃里的小花并不能滿足學生想要尋找春天的愿望,筆者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順勢引導,一問:“美麗的春天可以到何處尋覓?”三年級的學生習慣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尋找答案,如桃花、梨花、杏花。二問:“春天只是存在于我們常見的這些植物中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我們生活在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里,春天隨處可見,墻角不起眼的小花、奶奶種的農(nóng)作物、媽媽的新衣服里都藏著動人的春天。三問:“如何才能從觀察到的東西中有效提取出對描寫有用的信息?”四問:“提取出信息之后,怎樣表達眼睛所見、心中所感更合情合理呢?”這么多問題的設計,都緊緊圍繞“我的春天我來寫”這一“重點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挖掘出更多更豐富的觀察對象,“寫好觀察”的最基本條件達到了,后面的“寫”才能水到渠成。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由“核心概念”轉換而來的“重要問題”可以為項目化學習構建“多樣化結構”,這樣的“結構”會幫助學生在研究時更系統(tǒng)、更趨向整體、目標更明確。
三、優(yōu)化學習經(jīng)歷,形式多樣
項目化學習注重認知策略的運用,即學生解決問題、創(chuàng)見新知、問題決策、實驗過程、調(diào)研分析、系統(tǒng)化研究的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這些能力是否得以提升,是否帶動了知識記憶、理解等方面的初級思維,學習歷程是否全面、深刻。
《荷花》一課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涉及“解決問題”“創(chuàng)見新知”“實驗過程”等多項認知策略,這些策略需要學生開啟高階思維。為了解決“我的春天我來寫”這一問題,學生開啟了一場“尋春”之旅。筆者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成立“覓春小組”。有的學生喜歡桃花,成立了“桃花朵朵開”小隊;有的學生偏愛梨花,組建了“梨園春色”小隊等。各小組在家長的幫助下,首先通過網(wǎng)絡搜集春天植物的相關知識,運用高階思維來為自己選擇觀察的植物制作名片。制作名片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已知的點滴是不夠的,是難以制作出具體的有特征的植物名片的。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最終總結出:想要制作出較高端的植物名片,需要將現(xiàn)實觀察與網(wǎng)絡資料整理相結合。
筆者順勢結合本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制作的植物名片。其中“樣子”這一欄便是“現(xiàn)實觀察”的見證。學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實地觀察,而且要細致觀察,這就與核心概念“如何寫觀察”鏈接上了。學生為了展示交流絞盡腦汁,盡可能用自己想到的最奇特的語言來描繪觀察到的事物。
示例1:“桃花朵朵開”小隊,桃花植物名片,“樣子”
像一顆顆粉紅色的五角星,挨挨擠擠地綴滿枝頭,之間沒有一點兒縫隙。陽光下,單層的花瓣散發(fā)著光澤,深紅色的花蕊在風中搖擺。
示例2:“梨園春色”小隊,梨花植物名片,“樣子”
花瓣呈圓形,靠近花蕊的地方有淡淡的綠色。青綠色的花柱頂端是紅色的、黃色的花蕊。綠色的小葉襯托得梨花格外皎潔。
……
通過這些描述可以看出,學生真真切切進行了觀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通過溝通解決到哪里觀察、怎樣觀察、誰記錄的問題,并且學會將他人的觀察、記錄整合、提煉,最終達成一致。問題解決、系統(tǒng)分析、提取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順勢達成了“細致觀察”的小目標。
四、仿寫習作結合,評價相伴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單元檢測的形式評估學習效果不同,項目化學習更注重過程性評價以及成果化評價,追蹤最終的學習成效。
《荷花》一課課后習題中設計了“小練筆”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第二自然段寫喜歡的植物,筆者結合本單元習作,在觀察、探究、制作植物名片之后設計“寫”的環(huán)節(jié),以達成核心概念“寫好觀察”的最終目標。評價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一路隨行。比如,分組后,學生對小組名進行評價,看看是否符合自己擬定的觀察對象;在分組展示植物名片后,各小組對是否對植物的“名稱”“樣子”“色彩”“氣味”“效用”等進行了全面介紹相互點評。將優(yōu)秀名片放到班級群相冊里,請家長給出點評,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成就感,也學會了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并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調(diào)整想法、完善方案。
仿寫階段,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對課文第二自然段進行品讀,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是通過對不同姿態(tài)荷花的描寫,寫出荷花的風姿的。結合之前項目化學習中“網(wǎng)上搜集”“實地觀察”“名片展示”活動,筆者要求學生寫一篇自己的“植物朋友”習作,用上葉圣陶先生《荷花》一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寫方法。有了前面的積淀,加上對課文的再次品讀,學生的習作精彩紛呈。
示例1:遠遠望去,桃林一片粉紅,像燦爛的云霞升起在那邊的天空,又像粉色的輕紗籠罩田間。走近看,桃花挨挨擠擠的,帶著尖頭的花瓣圍成五角星形,把枝頭點綴得生機勃勃。有的桃花才開始開放,花苞裂開了一個小嘴;有的花瓣全展開了,像一顆平展的五角星,深紅色的花蕊迎風擺動,呼喚著小蜜蜂和小蝴蝶呢;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像一枚飽脹的紅色小火箭,隨時準備發(fā)射似的。
示例2:小草已經(jīng)長出來不少了,有的剛剛探出嫩綠的尖腦袋,打量著這個世界;有的長得高一些,葉片舒展開來,微微地下垂著;還有的已經(jīng)長成大草的樣子了,開始像四周鋪展。
……
在仿寫成功的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互評,并邀請學校其他語文教師、家長參與評價,這就是對項目化學習成果的匯報,學生會根據(jù)各方評價對自己的項目化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為今后的項目化學習做準備,既實現(xiàn)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又提升了學習效果,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需要教師根據(jù)學段特點和學生實際以及單元乃至整本教材的目標精心設計,提煉“核心問題”,轉化“核心概念”,真真切切放手讓學生去做,將探究過程與評價體系相結合,方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市高新區(qū)仁橋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