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
作者:杜 倩
發布時間:2022-09-19 16:24:4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應用,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與整本書閱讀、叢書閱讀之間的關系,確定并圍繞閱讀主題創新教學方法,如此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本文從“實行集體備課、合理運用整本書閱讀、提供與主題相符的叢書資源、做到讀寫結合”四個方面出發,重點探究基于教材的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初中生的閱讀應向海量閱讀方向發展,走出教材內容的局限,不斷提升閱讀效率,讓閱讀能力為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未來發展提供重要支撐,這就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基于教材的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如何改善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這是我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概述
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是以主題閱讀為基礎的一種現代化、科學化的教學模式,所謂主題式閱讀,簡單來說就是以一個或者多個結構化主題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過程,其學習核心為“主題”,學習基調為“探究”,學習對象為“結構化處理的主題內容”,此種教學方法可以激活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交流性與合作性,能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果。
主題式閱讀教學具有合作學習、情境學習、社會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合作探究者和主動學習者。閱讀過程具有較強的綜合化特點,能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意識,全面發展學生的反思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打破學生閱讀單篇材料容易出現的學習割裂狀態。教師要運用相對獨立的主題閱讀方式全面提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三、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應用策略
1.實行集體備課,精選閱讀主題
實踐表明,相較于個人備課而言,集體備課更能提升教學方案的設計水平,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高效完成打下堅實基礎。教師在進行主題式閱讀教學時,要積極實行集體備課方案。年級組的教師要共同探討單元主題,提出適合備選的主題式閱讀,分享交流彼此的教學經驗,在所有備選主題中擇優選擇,設計出科學可行的主題式閱讀教學計劃,進而提升課前備課水平。此階段,教師要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促進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例如,在七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春》《濟南的春天》《雨的四季》《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前,教師集體進行備課,分析課文內容后,確定教學目標為促進學生品讀與掌握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積極情感,引導學生形成觀察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的良好習慣,圍繞單元內容討論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價值所在。教師推薦自己閱讀過的和主題相符的且適合初中生學習的自然科普類文章、繪本等,在資源共建、共享下豐富主題式閱讀資源;教師還可以針對該單元閱讀教學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專項討論,旨在完善主題式閱讀教學方案。有效的集體備課活動,豐富了單元閱讀資源,給了學生更多感受大自然景物之美、生活之美的途徑,促進了單元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2.合理運用整本書,促進閱讀理解
綜觀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課文選自整本書的某章節,學生單一閱讀課文材料,很難全面掌握故事的情節脈絡、人物特點、作品文化底蘊等,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此,教師在實施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時,可從整本書這一角度出發,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向課程化、課內化方向發展,通過整本書與語文教材之間的密切聯系,能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效率和質量,達到課文閱讀與整本書閱讀有機結合的理想效果。
例如,在八年級上學期《孟子》二章《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教學中,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雖然出生在戰國時期,但是《孟子》這一儒家經典著作至今對我國素質教育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提升國民整體道德水平、加快社會和諧文化建設、傳承并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起著廣泛且深遠的影響。教師從《孟子》思想與現代文明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孟子》的整本書資源,學生閱讀其中的《梁惠王下》《盡心上》《盡心下》等內容,既積累了“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等名句,又深入挖掘了閱讀主題——孟子思想。品讀其中的論辯文,分析邏輯推理的寫作方法,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把握《孟子》一書藝術表現力強、長于論辯的風格特點,從中感受孟子的人格修養魅力,將整本書閱讀所學習和感悟到的政治思想、道統觀念、德治觀念融入到現實生活中,成為熏陶學生言行舉止的思想武器,如此本節課的主題式閱讀教學就真正做到了養氣、成德。
3.提供叢書資源,積累閱讀方法
教師在確定了閱讀主題后,圍繞主題為學生篩選出適合閱讀的叢書資源,保證叢書閱讀契合閱讀教學對學生語言訓練、素質訓練的主題特點,使學生可以在叢書閱讀中進行閱讀欣賞、閱讀檢測、交流讀后感等,在互動中積累更多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技巧,避免在教學中發生“學生各自為政的局面”,構建“學生共同探討一本書”的閱讀模式,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在九年級上學期《沁園春·雪》這節課結束前,教師向學生提供精心篩選出來的“紅色革命”主題課外閱讀材料,將這些材料投放在班級“語文閱讀角”中,鼓勵學生利用課間、放學后的碎片時間進行閱讀。學生可以在完成主題式課外材料的閱讀后,與其他同學交流讀后感;也可以拿著同一篇材料一人閱讀一人傾聽,此過程中學生能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語感差、發音錯誤等,在糾正問題的同時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得以提升;學生還可以分角色扮演課外閱讀材料中的人物,表演故事情節,深入挖掘人物特點,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加深閱讀印象,鞏固學習效果。“紅色革命”主題的課外叢書閱讀活動,將革命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牢牢植入學生心中,在其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讓學生積累更多實用、可靠的閱讀方法。
4.做到讀寫結合,落實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讀寫結合作為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相符的一種教學方法,將其與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相結合十分必要。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應做到讀寫結合,運用寫作訓練強化主題式閱讀,讓學生在仿寫、創新、補白等讀寫結合中,深入掌握重疊法、假設法、擬人法、排比法、暗喻法等修辭方法的應用技巧,深入鑒賞作者的文字功底。教師鼓勵學生將閱讀積累的語言文字、書寫風格等應用于自己的創作中,通過及時評價學生的作品,發現學生語言能力方面的不足,掌握學生對主題閱讀的感悟、把握與表達情況,進而靈活調整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等核心素養。
例如,在八年級下學期《最后一次演講》教學中,本單元的寫作任務是“撰寫演講稿”,活動探究任務是“舉辦演講比賽”,教師將這兩個任務與主題式閱讀教學聯系起來,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優秀的演講視頻,學生既可以直觀閱讀演講稿,積累更多演講稿的規范語言和朗讀方法,又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的直觀感受掌握演講技巧,在觀看視頻資料后,學生自選感興趣的話題撰寫演講稿,在比賽中盡顯個人魅力。活動中,學生不僅是演講者,還是大眾評委(學生評價彼此的演講稿,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主動學習他人的優點),本節課的主題閱讀活動超出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5.善于反思評價,提升教學服務
教師的工作本質是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在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安于現狀,要善于總結教學經驗,從每節主題式閱讀課中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完善教學方案,建立主題式閱讀教學體系,與時俱進地提升教學質量。
總之,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單一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在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樹立學生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精神,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讓主題式閱讀教學更加層次化、系統化。
作者單位 陜西省綏德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