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理念的變革與初中英語作業的實踐研究
作者:王軍玲
發布時間:2022-09-19 16:16:2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的出臺和落實進一步規范了作業的布置,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減負增效,減量增質。作業是教師實踐最多、研究最少的內容。我們總是離作業的現場很近,但是卻離作業的本質很遠。
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掌握目標語言的有效手段之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教與學之間的橋梁。對于學生而言,作業能夠鞏固、掌握和深化課堂教學的知識與技能,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持之以恒的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思維能力。對于教師而言,通過發現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可以診斷和改進教學。
作業如此重要,以至于從來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價值。人們在對作業充滿期望和肯定的同時,似乎又飽受著作業之苦,學生休閑和鍛煉的時間幾乎沒有,睡眠時間越來越少,體質越來越弱。教學實踐證明,過多的作業與學習成績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但過多的作業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抑制學生的主動思考,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僅不能提高學習成績,反而會導致學生寫作業越來越馬虎,錯誤越來越多。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作業布置要注重科學性,提高作業的目的性和效率,確保數量適中,作業的設計要基于教材和學生的自身特點,讓學生通過合適的學習方法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改變初中英語作業現狀,提高作業的實效性,落實“雙減”政策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筆者做了全面的調研和實踐研究。
一、減少課后作業量
作業減負的本質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研究表明,初中作業低效的原因之一是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在課后寫作業,又無人指導。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把知識落在實處,讓學生盡可能地在校完成作業。在設計作業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大多數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和數量。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預估學生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也要標注實際用時。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和調整自己布置的作業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計劃和安排學習時間等。
二、精心設計作業
作業質量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高質量的作業才能達到作業的功能和目的,而低質量的作業對學生所起到的效果可能事倍功半。有效的作業一定是在教師的精心篩選、設計中形成的,能有效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如果教師對作業處理不當,如作業過量、難度過大,無效練習等,可能就會出現低效、無效的結果,甚至會加重學生負擔、束縛學生思維、影響學生發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盲目采用“題海戰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當下,教師亟需改變傳統的作業觀,減少機械抄寫型作業,重視思考探究型作業,提高作業本身的質量,提高作業的價值,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設計的作業要有針對性、典型性和目的性,既能使學生消化和鞏固課堂知識,又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幫助學生發展智力和提升創新能力。
三、作業設計要注重個體差異
新課程標準倡導“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的基本理念。由于學生的自身特點和知識掌握水平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樹立差異作業觀,在作業的設計上不搞一刀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分層布置適宜各類學生的作業,在容量上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并且在作業內容、形式、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與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能力自由選擇,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幫助他們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獲得成長。
作業分層設計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程度,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運用模糊學的方法,把全班學生分為短期性的(即處于發展變化狀態而短期內又相對穩定的)A、B、C三個層次,并依據學生群體的差異制訂分層作業、進行分層評價,采取分層輔導、有針對性地加強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一種分層的方式是教師給學生布置多類型作業供其選擇,如Level A以運用為目標,布置創造性、挑戰性、拓展性作業,適合學優生去做;Level B以理解、掌握為目標,布置難易適中,適合中等生完成;Level C以了解、識記為目標,屬于基礎性內容,簡單易懂,適合學困生完成。另一種分層的方式是布置“必做”和“選做”兩類作業。必做作業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完成,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于選做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完成。
四、提高教師作業設計的能力
作業設計的能力對作業的實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雙減”的初衷是減負,不僅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要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我們要把教師從無盡的作業批閱中解放出來。教師只有提高了作業設計能力,設計出實效性作業,才能真正減輕自己和學生的負擔。
目前,許多教師對作業持積極態度,也認識到了作業的基本功能。然而,他們在作業設計方面缺乏有效引導,作業設計能力普遍較低。為了保證英語作業的實效性,我們就要想辦法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水平。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學校和教育部門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相關業務培訓。
(2)英語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定期召開作業交流會,邀請有經驗的教師分享作業設計和管理辦法。
(3)注重校本作業的設計。骨干教師帶領其他教師注重作業資源的整合,根據教學內容調整教材、輔助作業的順序和比例選擇作業,提高作業的針對性。不是任何作業都需要教師自己重新設計,如果教師能夠根據一定的作業目標,進行適當地選擇、改編、重組,這也是提高作業實效性的好方法。教師設計好的作業還可以在每個年級組進行分享,每個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學情進一步改善,日積月累,就會形成一套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作業冊。
五、多主體合力,提高作業實施質量
作業實施的過程決定了作業的實效性程度。作業設計的質量再高,如果在實施過程中走樣,那么作業的實效性就會大打折扣。比如,如果教師布置了作業卻不批改學生的作業,或者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置之不理,不及時講評,這些都會影響作業的實效性。作業實施過程包括教師作業布置的情況,作業批改的情況,作業統計分析講評的情況,學生完成作業的環境,習慣和遇到難題的處理過程等。在作業的實施中,家長也會參與到作業的監督中,這些都會影響作業的實效性。在作業實施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有一些方法是值得推廣的。
(1)學校可以提倡“一頁紙作業”“無作業日”,這是控制作業時間和作業質量的方式之一,能有效減輕師生的負擔。
(2)教師和學生建立錯題集,教師對作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記錄其中錯誤率高的作業,分析錯誤原因,適當地進行分析歸類。學生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改正,并加以整理形成錯題集,便于后期鞏固和復習。
(3)教師可設計一些作業激勵懲罰方法。如積分法、評語法、免做法、加分法(選做擴展練習)、展覽推優法、減分法、值日法、加倍法等。
作業研究是一個宏大的課題,作業的變革才剛剛開始。目前,許多教師對作業有了新的想法,在英語作業中也積極地運用新理念設計、布置和批改作業,但在實施上仍處于試驗摸索階段,在方法的運用和實施的有效性上仍有許多值得完善和研究的地方。改革不是一幅藍圖,而是一個旅程,這個旅程困難重重,但只要我們攜手同行,勇于探索,從思想和行動上進行作業的變革,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有效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定能助力教育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城關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