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作培養”與“成就自然成長”間尋求平衡
——讀《不平等的童年》有感
作者:郭明月
發布時間:2022-09-09 15:18:2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做了多年小學班主任,經常有家長問我這樣的問題:“老師,我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特長班呢?報班花錢不說,還要接送,家長所有空閑時間都圍著孩子轉。不報吧,其他孩子都在學,我們不學就落下了。”而我自己也是一個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也經常被孩子課外學不學、學什么的問題困擾。
前兩天,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安妮特·拉魯寫的《不平等的童年》,我讀后很有啟發,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這本書是基于安妮特·拉魯教授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們選取了美國某州的十二個處在不同階層(中產階層、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的家庭,在其子女處于9至10歲之間時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這項研究的結果為我們展示了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是如何影響教育方式的。
研究者總結認為,在人類歷史的這一時刻,中產階級家庭的家長善于主動評估并培養孩子的天賦、主張和技能。除學校教育外,成年人互相配合為孩子精心安排了多種課外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孩子的特長。他們很清楚,孩子目前所參與的活動將會在未來為孩子提供怎樣的幫助。“足球、棒球和鋼琴課,給予了孩子在學校教育中無法取得的東西,這些熱衷體育運動的年輕人和嶄露頭角的音樂家,得到了很多能夠幫助他們日后在公共機構中游刃有余的技巧和素質。”在課外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把自己看作是很特別的個體,有權利從大人那里得到某些服務。同時,他們學會了一套很寶貴的白領工作技能,包括如何按照輕重緩急安排日程,如何在團隊中開展工作……從這些經歷中,孩子逐漸生成了一種優越感。在與公共教育機構(如學校)的溝通上,中產階級的家長們會主動參與學校活動,密切關注學校發展,代表孩子對教育機構提出批評并采取干預措施,甚至訓練孩子也承擔起批評和干預的角色。研究者把這種通過與社會公共教育機構協同培養兒童的方式稱為“協作培養”。
相比之下,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的父母則趨向于采取“成就自然成長”的文化邏輯。在“成就自然成長”邏輯中,孩子體驗到長時間的閑暇時光、自發的嬉戲、與親友之間的交往。孩子們通常會擁有更像“孩子”的生活,他們因為沒有成年人的干預而擁有更多的自主權,經常和同伴們一起創造性地開發一些新奇的游戲,并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在沒有什么組織結構的活動時間里,看電視和玩電子游戲是他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在與公共教育機構的溝通上,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的家長經常產生無權利感和挫敗感,他們有時并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而另外一些時候,他們還會認為學校的規定毫無道理并對其置之不理,甚至在孩子面前詆毀學校教育。家長不愿或者不會通過改變同他人的互動方式來謀取自己的利益。與此同時,孩子也在家長與學校的互動中,習得了在面對一個重要的公共機構時只能表現出無能為力和失意挫敗。值得注意的是,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的孩子家中的行為習慣時常會和學校中的行為習慣產生沖突。例如,比利的父母為孩子在操場上毆打了另外一個男孩而感到驕傲,他們在孩子面前也表達了這種感覺,盡管比利因此被學校停學。孩子在家長與學校以及其他公共教育機構的沖突夾縫中生活,逐漸生成了一種局促感。研究者把這種兒童在家長劃定的范圍內自由發展的教養方式稱之為“成就自然成長”。
研究者對這種階級間兒童教養方式的差異產生的原因是這樣解釋的:“當今有些評論家譴責孩子生活中‘日程安排得太滿’;他們渴望讓孩子得到像過去那種有很多閑散時間的生活,到處充滿著不拘形式的游戲。但是這只是一種浪漫化了的對過去家庭生活的期盼。社會的變遷,使我們已然走到了這樣一個歷史時期——日常生活的日益標準化,其重點在于強調效率、可預測性、管控和可計算性。這樣的轉變也體現在兒童課余時間的制度化和強調對子女要‘無微不至地照管’等方面。”
“協作培養”與“成就自然成長”兩種教養方式無所謂好壞,它們各有優勢。“協作培養”在培養了孩子個性、促進了孩子能力發展的同時,也占用了家庭過多的時間,家庭中的所有成員被迫為一個孩子改變自己的時間表。而工人階級的孩子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中發展了創造力,密切了與親友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將在其以后的發展中產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孩子長大后難以跨越階層、做出成就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這項研究的成果對于我們中國的家長有沒有借鑒作用呢?我想是有的。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見過無數試圖在“協作培養”與“成就自然成長”之間尋求平衡的家長。究竟怎樣做,我們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快樂呢?
家長如何與學校和教師相處
兒童一旦步入學校,他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父母是否善于和學校、教師溝通,是孩子能否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帶的第一屆學生中,有一位同學很靦腆,她有些胖,平時不喜歡參加體育鍛煉。有一天,家長氣憤地給我打電話,說因為胖,孩子在班級大繩隊的選拔中落選,回家后哭得很傷心。她覺得孩子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希望老師將孩子破格錄取。我對她說,學校各種各樣的活動和評比很多,她在這方面不占優勢,可以在其他方面尋找機會啊。比如說,你可以讓她多讀書,練好字,提高學習成績等。這位母親是這樣回答的:“我不在乎學習成績,我只在乎孩子心理健康。”這句話聽著熟悉嗎?很多老師都聽過家長說類似的話:“我不在乎他字寫得好不好,只要他快樂。”“我不在乎他書讀得怎么樣,只要他快樂。”至少在我當小學老師的這些年里,在和某些家長談話,討論孩子在校表現的時候,他們都會表達這樣一種看法:我不想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只要孩子自己活得開心就好。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快樂。自由和快樂都是有條件的。我們每一個社會人的快樂,都囿于各種枷鎖之中,尤其是一個道德情感發展處在他律階段的孩子,你讓他脫離世俗中各種觀念和價值,去尋找純粹的快樂,這簡直是癡人說夢。既然不能掙脫,那我們就只能在各種限定和約束中去尋找利益的最大化。
我也碰見過很多善于和學校及教師打交道的家長。我遇見過這樣一位媽媽,她主動告訴我孩子從小的生長環境、性格特點還有他的喜好,最重要的是,她對我說:“孩子一被批評就會笑,如果您批評他時,他一邊哭一邊笑,您一定不要生氣,其實那個時候他心里已經很不舒服了。”孩子的媽媽很懂得協作培養的重要性,她在孩子換老師的時候主動將孩子的特點告知了我,所以我和孩子相處的三年時間里,從未和孩子發生過摩擦,而且當我發現這個孩子被其他老師批評,邊哭邊笑時,也能夠及時勸阻并解釋。小學畢業時,孩子樂觀自信,活潑開朗。這樣的結果,得益于這位母親的睿智。
現實中,很多家長怕自己不了解老師的脾氣,怕打擾老師的工作,怕自己的干預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他們在觀望和權衡中遺失了孩子成長的寶貴機會。而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想說,家長積極主動與老師溝通,可以縮短孩子與老師磨合的時間,推動孩子更好更快地融入學校生活。
家長如何規劃孩子的課外活動
我曾經對一個家長說:“我很想表揚他,但是我不知道他和同學們相比有什么優勢。”家長暗示我:“我覺得他最近進步挺大的。”我說:“這是和他自己比。這種通過和自己過去比較所獲得的自信,遠不如和同伴進行比較所獲得的自信更有價值。他和同學們相比,有什么優勢可以讓他認為自己的確與眾不同?”家長想了想:“確實沒有。”我建議她:“我們能不能現在找一個點來專門培養一下?”家長激動地說:“老師,我最近想讓他學游泳。”我笑了:“那他學好了,我還得給他挖個游泳池,讓同學們和他比一比。”我想這位家長最終也沒有明白,我想通過與同伴進行比較,幫助孩子樹立優越感和自信心的初衷,以至于這個孩子小學六年的在校生活乏善可陳。
安妮特·拉魯教授的調查顯示,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的家長不會主動讓孩子參與有組織的課外活動,除非孩子強烈要求。也有一些家長愿意給孩子報一個或者兩個興趣班,但是他們報班的目的是不想讓孩子總是看電視。而中產階級在給孩子選擇課外活動時總是很有目的性,他們明確地知道這樣的活動將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好處,如參加足球俱樂部可以讓孩子學會團隊合作,更有責任感,明白有些事情是你必須要完成的。
作為家長,規劃孩子的課外活動,“合理”和“積極”最重要。所謂“合理”,是指家長在幫助孩子選擇課外活動時,既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同時還要結合孩子在校生活需要,明確報興趣班不是盲目跟風,而是為了培養孩子個性發展,增強優越感和自信心。所謂“積極”,是指孩子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家長在引導孩子時,一定要積極樂觀,不要將“學習本來就很苦”掛在嘴邊。通過“降低要求、展示成果、獲得認可”等辦法,強化孩子學習興趣。這就又回到了第一個建議,家長可以積極與學校老師聯系,匯報孩子課外活動的學習成果,幫孩子爭取更多在同伴中展示的機會。
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孩子學校生活,同時合理規劃孩子課外活動,家長和老師協作培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提高“協作培養”效率的同時,我們也能幫助孩子們減少摸著石頭過河、不斷試錯的時間,讓孩子們有更多“成就自然成長”的時間、空間,這是不是在“協作培養”與“成就自然成長”之間尋求的一種平衡呢?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