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151028790-36-cfd2b.JPG_scale.jpg

修葺后的“山陰書院”

2018年,當我第一次踏進學校大門,眼前山陰小學的景象令人震驚。也許是因為經過了暑假,校園內雜草叢生,枯枝散落,三座黑沉沉的古老建筑頂部坍塌,整體傾斜,墻壁上幾處長達一米的裂縫中生長著幾棵手腕般粗的構樹。幽暗的門洞張開巨口,仿佛隨時要吞噬周圍所有生機,斑駁的墻皮無力地掛在教學樓圍墻上。還有一推就會掉落的教室窗戶,老舊的課桌和即將散架的教師辦公桌。學校另一側,石棉瓦臨時搭建的自行車棚以一種怪異的姿態“強撐”著,磚頭壘就的廁所滿是蚊蠅,臭氣熏天。這哪里有一點百年老校該有的模樣?更為嚴重的是,學校里僅剩下了69名學生,家長還在紛紛要求給孩子轉學,這所可憐的學校奄奄一息,仿佛下一刻便會消失……

20220909151115667-62-b3fa5.JPG_scale.jpg

山陰小學初印象

創辦維艱

山陰小學的前身是當地一所青龍寺,位于舊泉坊村東側,這是一座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已經存在的古老寺院,歷史悠久,香火鼎盛。高乾三先生1886年出生于原陜西戶縣舊泉坊村的一個書香家庭,從小聰慧好學。1913年,從當時的關中大學堂(現在西北大學前身)畢業,考入日本東京文學院,與同鄉楊明軒、劉東堂等一起公派留學。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高乾三與楊明軒、劉東堂等人義憤填膺,他們于1915年初憤然回國,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現在北京師范大學)國文??茖W習。畢業后,楊明軒留在北京開展地下革命工作,劉東堂返鄉,高乾三回西安從事教育工作,后因西安局勢動蕩,學校紛紛停課,高乾三不得已于1917年返回故里?;剜l后受附近富商邀請,在吳家堡私塾任教。

高乾三知識淵博,見識深遠,講課新穎靈動,能夠汲古潤今,深受學生喜愛。1918年,他受地方鄉紳、百姓邀請,決定回到家鄉在青龍寺舊址上辦學。為了建成學校,高乾三將自家房前地頭的樹木全部捐給學校,周圍鄉紳百姓也紛紛解囊捐資。附近的舊泉坊、后寨、新寨村民無償提供勞動力。眾人將青龍寺原來的三進九間大殿改為教室、教師休息室,又在中殿的東西兩側各建成一棟二層樓房,一層作為教室,二層作為邊遠學生宿舍。當年秋季,學校便建成開學,高乾三為學校取名為“戶縣私立山陰小學”。山陰小學也是戶縣(現西安市鄠邑區)歷史上繼“蒼溪小學”之后的第二所私立學校。之后還有明新、渭濱、競進、正化、大同、競新等六所私立小學先后創立。

據程宜生先生所撰《高乾三與山陰小學》一文記載:“學校無固定資金,開辦之初,經費開支全靠所收學費,入不敷出,因此教員中凡本地人均屬義務職或半義務職,高乾三亦不例外。為了接濟學校,高乾三讓學校將所需物品、器具從自己家中取用。教員的伙食由自家供給?!彪m然經費緊張,但學校也沒有增加學費。高乾三日記中有《為籌款上縣公稟》一文,寫道:因鄉間貧寒居多,若強使繳納,轉致輟學,故學費有貧寒酌量減免一條。為了解決學校經費問題,高乾三發動教師、學生開展勤工儉學,當時的教員楊干青,畢業于浙江省立蠶桑專科學校,他把自己家培育的桑樹移栽在學校附近,帶領學生養蠶,彌補學校經費。有老校友回憶,當時課桌下放著蠶籮,上課時還能聽見蠶兒“沙沙”地吃桑葉的聲音。為了解決教師工資,從1923年起,高乾三每周一至周三騎著自行車到西安中學等幾所學校任教,周四至周六再回到山陰學校工作,將每月掙取的鐘點費——三四十塊大洋作為教師工資,每月每人2至3塊不等。直到1926年,因當時的陜西省教育廳將鐘點費錯寄到鎮安,才被迫停止。

高乾三思想先進,愛國憂民意識極強。他在往返西安任教途中,經秦渡鎮時,利用晚上的時間在當地民眾中間宣傳新思想,至今當地仍保留有多塊關于他的文章碑刻。他參加戶縣天足會,編寫了《剪辮歌》《放足歌》,于1923年創辦山陰小學女子分校。抗日戰爭爆發以后,他多次在當地的羅什集、龐光集等農村集市上演講,以耳聞目睹之事實,揭露帝國主義罪行,動員民眾抗日救國。他所說的話“日本彈丸小國,竟然欺負我泱泱大國,我們四億人民團結起來,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們淹死”,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1926年,駐戶縣軍閥何經緯指派各校長下鄉催繳軍糧,高乾三再三推諉不成,無奈借病請假,免于下鄉。1927年關中農民反抗苛捐雜稅的“交農”運動爆發時,當地農民在山陰小學召開群眾大會,發起抗糧抗款斗爭。催糧款的軍閥何經緯下屬士兵企圖破壞集會,鎮壓農民運動。農會領導高德隆等人帶領農民自衛軍和群眾手持大刀、梭鏢,打跑何部士兵,繳槍4支,活捉士兵一人。受其影響,當地村民思想意識先進,積極支持革命。1949年5月26日,解放軍華北兵團一部一千多人由長安方向而來,進駐舊泉坊作臨時休整,村里組織農戶熱情接待,協助做飯,縫補衣物、被子。住宿的第二天,在山陰小學操場召開大會,宣傳政策,整肅紀律,并處決一名叛亂分子。

20220909151233079-75-bcba1.JPG_scale.jpg

1914年在日留學期(左起楊明軒,劉東堂,高乾三)

百年堅持

因經費拮據,山陰小學的辦學條件非常簡陋,民間一度曾用“爛山陰”一說形容山陰辦學之艱難。有校友回憶,他們上學時教室就在青龍寺的大殿內,兩邊是佛像,用泥坯墻在中間隔開,墻上留半人高的小洞,供村人祭祀。中間作為教室,沒有課桌,就用兩米多長、30厘米左右寬、3厘米厚的木板,兩頭用土坯架起來代替桌面。課凳是1.5米長、30厘米高的長木凳,5至6名同學擠在一起上課。黑板是一塊1.5米長、1米寬的刷了油漆的木板,掛在墻上,寫字時黑板與墻發出“哐哐”的撞擊聲。課間休息時,同學們經常由兩邊隔墻上的小洞鉆進鉆出,在佛像下面玩耍。

學校條件簡陋,學生更是貧寒子弟居多,到了冬天,孩子們衣衫單薄,有些學生沒有鞋穿,就把細黃土掃到腳下,堆成堆,上課時把腳埋進土中取暖。因為社會動蕩,土匪橫行,遠路的學生特別是女生經常被土匪搶劫,高乾三就安排學生住在學校。但即使這樣,土匪依然會闖入學校,無奈之下,高乾三向政府多次申請,把錯發往鎮安的鐘點費追回,在學校東南角建成碉樓一座,買了4桿快槍,成立了教師護校隊保護學校,學生這才得以安寧。

雖然環境如此,但當時的山陰小學辦學理念卻十分先進,管理嚴謹規范。學校分為初等四年,高等三年,共七年學制,分年級授課。開設國語、算數、自然、圖畫、手工、唱歌、體操等課程,各年級不等。一年級入學時,會為學生發放國語、算數課本和鉛筆三樣,逐年級增加。所用的課本和教具,均是派專人從上海采購的。學校管理嚴格,每班有日志,學校有周志,每周總結講評。每周一早飯后是固定的例會時間,由教師帶領學生在操場集中排隊,面向主席臺站立,表情莊重嚴肅。第一項唱國歌,升國旗;第二項由校長整衣肅容,先向國旗行鞠躬禮,然后領著全校師生背誦“孫中山總理遺訓”。這些做法曾被戶縣各學校廣泛推廣。

1940年5月,在山陰小學發展的關鍵時期,高乾三因常年奔波,廢寢忘食,終致積勞成疾,醫治無效,不幸病逝。為了緬懷和紀念他,當地社會賢達、山陰歷屆學子、父老鄉親及本家族人共同集資,并義務出工,在學校西南方向修建“高乾三先生紀念塔”一座,鑲嵌功德碑一通。時任陜西省主席蔣鼎文題“教澤長流”碑,時任陜西省教育廳廳長王捷三題“教澤不朽”碑,分別安置在塔身左右兩側。該塔毀于文革期間,1986年初,經校友提議,在學校大門內重修紀念塔一座,仍用原來塔上的題詞。

雖然條件簡陋,但山陰小學的教師非常敬業。他們在教學上一絲不茍,在管理上寬嚴有度,在作風上嚴以律己。全體教師周一至周六全部吃住在學校,桌凳壞了自己修,墻壁破了自己補,黑板不中用了自己刷,并用微薄的工資為學生購買演出的幕布、道具。山陰的學生也非常珍惜機會,學習非??炭啵群笥楷F出呂贊襄、曹西文、楊干青等優秀校友和弋輝、弋兆麟、劉印初等新中國的專業人才。截至2018年,山陰小學總共經歷了38任校長,為國家培養出近7000名學生。

20220909151432451-69-491f9.JPG_scale.jpg

20220909151432451-69-491f9.JPG_scale.jpg

山陰小學初印象

重煥新生

2018年,西安市實施“名校+”工程,山陰小學劃歸西安惠安小學管理,改名為西安惠安小學山陰分校。本著“以大帶小、特色發展”的工作思路,大力發掘其深遠的歷史文化,凝練不屈不撓的辦學精神,深入實施文化引領工程,使山陰小學的辦學品質和條件在短短三年多時間內得到徹底提升。學校面貌的改變和教育質量的提升,使生源逐漸回流,目前在校學生已達140余人,回流率超過100%,而且還在以每年20人左右的數量增加。

如今的山陰,遠遠看去,高高聳立的高乾三紀念塔被周圍的青松環抱,熠熠生輝。走進校門,由原青龍寺三座大殿改造而成的山陰書院修葺一新,典雅幽靜。古老建筑修葺如舊,并得以保護利用,在富有現代氣息的校園中顯得格外安靜。三座建筑被分別作為“高乾三辦學事跡紀念館”“學堂”“博閱閣”,供人們瞻仰和學生學習、讀書使用。東側的種植園是學生實踐勞動的教育場所;西側新鋪設的塑膠運動場是孩子們嬉戲玩樂、強體鍛煉的開心園;北邊的教學樓窗明幾凈,部室齊全,現代化教育設施一應俱全。一所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的學校,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新樂園。

在發掘山陰歷史的過程中,山陰的故事感動著一批又一批熱愛教育的人們。鄠邑區詩詞楹聯協會會長李景寧先后多次帶著他的團隊到山陰采風,為山陰撰聯、賦詩。鄠邑區書法協會的石侃之、張志遠、萬東慶等書法愛好者紛紛為山陰題匾、題聯。山陰校友和陳啟、王劍峰等文化友人寫了諸多回憶錄和文章。

山陰是一所幸運的學校,她的創始人高乾三先生和歷屆繼任者以及校友為她留下了豐厚的精神文化,雖然飽受艱辛,但卓然屹立,在她最艱難的時候,趕上了國家教育優質發展的好政策和“名校+”工程的好機會。在政策的支持下,她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攻堅克難,觸底重生,邁向新高地,成為偏遠農村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她的成功經驗也為農村偏遠地區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好路子。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惠安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