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新高考之“難”?
作者:張康軍
發布時間:2022-09-09 11:26:5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誰最高興 韋榮景 作
2022年秋季開始,陜西省將開啟新一輪“新高考、新教材”改革。改革尚未啟動,今年的高考試題卻讓人們大呼“實在太難”。冷靜思考,今年高考到底難在哪里?我們今后該如何行動呢?
1.高考題難是情理之中,唯有保持一定的難度才能確保選拔的科學性。這是國家選拔需要、新課標要求和高中育人方式變革統一性的集中體現。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指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評價體系,要重點把握五項基本原則:突出方向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科學性,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確定考試內容;反映時代性,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現民族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精神,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突顯公共性,與高中課程改革的理念充分銜接契合,與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高考評價的內容用“一核四層四翼”表述,“一核”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這是回應為什么考的問題。
從命題技術來講,我們都知道“信度、效度、區分度”是確保考試公平的三大衡量指標,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唯有保持必要的難度,才能有較好的區分度,以此實現考試評價的效度和信度。如果沒有足夠的難度保障,選拔的可靠性必然大大降低。
2.分析高考題應該著眼于結構化分析和價值性研判。
從作文入手看,今年全國甲卷的作文以《紅樓夢》“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為素材,要求學生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作文。全國乙卷以“北京:雙奧之城”為素材,要求考生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作文,體現自己的感受與思考。全國新高考Ⅰ卷以圍棋中“本手、妙手、俗手”三個術語為素材,要求考生作文,體現自己的感悟與思考。全國新高考Ⅱ卷以“不同行業奮發有為的人物”為視角,要求考生作文,體現自己的認識與思考。看到此,我們已經明白了,今年作文之難難在考生本人的“體悟與思考”上。
從今年的命題素材來看,數學學科的生活化內容明顯增多。就運算量來看,即便是選擇題的運算量也很大,主觀題運算量更大,這是今年的難點所在。我們都知道數學運算素養建立的基本前提是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和直觀想象等思維方式,如果不能結合生活化認知對題目的邏輯關系進行基本解構,單純套用公式、定理是無法完成復雜計算的。考試題目準確又全面地反映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等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這是難點所在。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優化考試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教育部關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也要求,2022年高考命題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優化試題呈現方式,加強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以上可得,高考試題之難,難在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并在體驗中有感受有思考。聚焦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五育”并舉,著眼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
3.未來已來,唯變不變,面對高考新要求,我們必須以堅決態度做出積極改變。
第一,認真學習。學習是和他人對話,反思是和另一個自己對話。教師唯有通過學習、反思才能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方面有深刻認知和切實提升。按照《中學教師專業標準》的要求,教師至少需要儲備四類知識: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和通識性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隨時跟進對國家文件政策的學習,并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深刻體會文件政策的引領性價值。教師更應該學習《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綱領性文件,以及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近幾年在高考前公開發表在《中國考試》雜志上的文章,其對考試命題有指導意義。教師在學習時要相互交流,促進提升。學校會通過教研活動、讀書會等形式組織教師們學習,但是作為教師個體,學習更應該成為自覺的生活方式。
第二,科學實踐。教師要按照國家政策、課程標準等要求,科學、準確實施教育教學實踐工作。《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指出,夯實基礎,切實扭轉忽視實驗教學的傾向;拓展創新,不斷將科技前沿知識和最新技術成果融入實驗教學,豐富內容,改進方式;注重實效,強化學生實踐操作、情境體驗、探索求知、親身感悟和創新創造,著力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培育學生的興趣愛好、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和意志品質。理科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創造條件,努力讓學生動手做實驗,自己得出結論、驗證結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再比如,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特別重視,如何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有的課堂教學未必能讓學生提高勞動技能,但是可以通過情境問題的巧妙設置和深度追問互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情感和價值觀。還比如,在復習教學中,可以把學生發動起來,將單純做題變為“做題、研題、講題、賞題、命題”等系列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面對新高考,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學科素養、關鍵能力、核心價值等關鍵詞語對引領教育教學和考試的深刻意義,自覺在日常教學中堅持“教—考—評”,切實將教書與育人統一起來,真正瞄準“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抓住當前應試中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更加游刃有余地應對新高考。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