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樂”教學主張
作者:費迎霞
發布時間:2022-09-09 11:18:0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學前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以及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等決定了學前兒童的教學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多種形式開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頗有心得。“四樂”教學主張即“樂趣、樂聽、樂問、樂動”,為幼兒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玩中求進步”,進而享受學習的樂趣。善于提問,是對幼兒的問題要積極應答,合理評價,同時也要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傾聽童心,走進內心,支持發展,培養幼兒的傾聽技能。教師要有教學智慧,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動手操作,主動建構知識。
一、樂趣
1.營造氛圍,自由愉悅
所謂樂趣就是“快樂、有趣”。活動中,教師應給幼兒創造寬松、愉悅的氛圍,讓幼兒有舒適感。角色的定位非常關鍵,幼兒是主體,教師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每次活動都要精神飽滿,用積極的情緒喚起幼兒的熱情,用和藹親切的語言和動作提升親和力,讓幼兒放松戒備,全身心地接受教師。
2.激發興趣,樂在其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在學習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把握有效的注意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活動設計要有趣,如此才有可能引發幼兒的深度學習。我們常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采用魔術表演、創設有趣情境、設置有趣游戲等,根據活動需要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夸張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吸引幼兒參與活動,不斷激發幼兒積極的學習情感和態度,寓教于樂,讓幼兒的學習充滿樂趣。
二、樂聽
1.傾聽童心——了解內心世界,支持幼兒成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要求教師應“善于傾聽,和藹可親,與幼兒進行有效溝通”。可見,傾聽是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
傾聽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與兒童心靈溝通的橋梁。真正的交流是一種特殊的傾聽,不僅需要打開你的耳朵和眼睛,更要融入你的內心和思想。教師常常聽到兒童的聲音,但他們僅僅聽到的是聲音, 并沒有深入理解兒童話語的含義,這是聽不是傾聽。瑞吉歐幼教提倡兒童要有“一百種語言”,那么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就有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幼兒的想法經常是通過多元表征的,教師不僅要“聽”聲音,還要通過觀察幼兒的繪畫作品、動作、表情、眼神等來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解讀幼兒的想法和需求,從而提供支持。如教師蹲下來與幼兒平視,耐心地等待幼兒表達自己的看法,并給予適當的目光接觸和積極的反饋等,這樣能讓教師有親和力,進而走進幼兒的內心。
2.想聽善聽——激發傾聽興趣,提高傾聽技能
傾聽是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幼兒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我一直致力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這對孩子的一生發展非常重要。我們常說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是一種無效傾聽。調動幼兒主動聽的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對幼兒進行感官刺激,用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如故弄玄虛、設置疑問等方法激發幼兒傾聽的興趣。
培養幼兒善于傾聽的技能,使其能聽懂并理解內容。培養幼兒辨析性傾聽的能力,重視傾聽習慣的培養,讓幼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能安靜地傾聽他人講話,能聽懂別人的談話內容,不插話、不搶話 。傾聽能力主要培養幼兒的三種能力:有意性傾聽,即集中注意的傾聽,幼兒跟隨成人的指令能做出回應;辨析性傾聽,即分辨不同內容的傾聽,對談話對象中的特定內容有區別,對言語中的聲調變化有意識;理解性傾聽,即掌握傾聽的主要內容,理解整段話或上下文意思的傾聽,對內容有評價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三、樂問
提問是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是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一個完整的提問由問題和應答組成。好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樂于回答,并能從中受到啟發,積累到新的經驗,教師也能在輕松互動的氛圍中圓滿完成預設目標。
1.精準提問——聚焦問題,引發幼兒思考
思維的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提問是教師慣用的一種教學手段,科學有效的提問往往能夠引發幼兒思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優化教學活動中的提問,切實提高教師提問的有效性是構建師生互動的必要策略。在活動中,教師提問要做到基于幼兒經驗、聚焦問題,直擊結果,語言精練,便于回答。切忌拐彎抹角、語言拖沓、范圍過大等讓幼兒不知所問,無法回答。
提問分為開放性提問和封閉性提問。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提倡多采用開放性提問。開放性的提問可以有效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拓展,能調動不同能力幼兒的積極性,體現兼顧個體差異的原則。通過觀察性提問、解釋性提問、假設性提問等一系列開放性提問,激發幼兒觀察探索的興趣,引發幼兒的深度思考,有效促進幼兒和教師積極進行交流互動,從而達到高質量的師生互動效果。
2.積極回應——理性評價回答,樹立幼兒自信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銳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在回答與應答不斷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構建起對話的平臺,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教師在應答時應智慧地采取評價性應答、重復性應答、總結提煉性應答等科學的應答方式。當幼兒回答問題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使用積極評價,要有的放矢,為幼兒提供具體的表揚信息,避免使用“你真棒!”等敷衍性無效回應。重復幼兒的回答,也是一種積極的應答方式,這種應答教師要處于傾聽者的立場。總結提煉性回應也是教師慣用的一種方法,幼兒回答后,教師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概括和提煉,運用完整豐富的語言示范,這種正確的語言示范使幼兒不僅知道教師重視自己所說的內容,而且明白這些內容可以用更好的詞句予以表達。
3.敢于提問——滿足好奇心,引發深度思考
王充在《論衡·實知篇》中提出: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好奇、好問是幼兒的天性和特點。讓幼兒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幼兒善思多問的習慣,使幼兒形成積極主動的問題意識,如此才會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當幼兒提出疑問或質疑,教師要欣然接受,對幼兒進行積極回應,不能置之不理,不然會挫傷幼兒的積極性,阻礙他們的思維發展。
四、樂動
1.動靜交替,相輔相成
在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單一地以一種方式做一件事情,容易讓幼兒產生厭倦情緒。一些教師怕幼兒“動”起來容易失控,造成混亂局面,就讓幼兒坐在椅子上觀看PPT、圖片、視頻等,或者傾聽自己的講述,讓幼兒做一個忠實的觀眾或聽眾,教師認為這樣很有序。他們片面地認為教學活動中幼兒安靜、聽話就是有序,幼兒興奮地大聲討論、盡情地表演、旁若無人地大笑等現象屬于無序的課堂。其實不然,“靜”有利于幼兒傾聽、思考,“動”有助于幼兒理解、保持新鮮感,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我們應該讓孩子在認真看、仔細聽、想一想之后,做一做、畫一畫、跳一跳、演一演、唱一唱,要積極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多渠道體驗,拓寬信息的接收途徑,變換不同的活動方式,讓幼兒對新的活動方式保持注意力和新鮮感,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2.動手操作,直接感知
蒙臺梭利說:“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陳鶴琴也提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教學原則。可見,動手操作對幼兒認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幼兒的學習方式是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操作活動有利于幼兒思維及記憶效果的提高,同時操作活動還促進著幼兒對有關知識的建構和內化。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摒棄滔滔不絕的講解和急于求成的錯誤做法,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創造動手操作和實驗的機會,讓幼兒在主動操作中建構知識。
作者單位 陜西省興平市機關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