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初中英語語法教學
作者:朱開蘭
發布時間:2022-09-09 11:11:13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總是習慣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抽象、枯燥的語法知識,導致語法教學效果較差。要想得到理想的語法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關注語法知識的梳理,開展多元化的活動創設教學語境,讓學生了解句式與語法的應用途徑,激發學生語法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形成勤于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英語語法教學質量。
一、注重語法知識梳理
1.理順語法知識,凸顯邏輯性與合理性
要得到理想的語法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關注語法知識的系統梳理,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疏而不漏上。從管理學的理論來分析,教師就是管理者的角色,其基本目標在于獲得最佳的管理效果。所以,管理的方式與“調度”梳理的語法知識在語法教學中有著核心作用。教師在梳理語法知識時應當遵循合理性和邏輯性。邏輯性主要指教師在梳理語法點時必須注重語法知識中潛在的客觀規律,可以使用判斷、推理等方法,在為學生講解時體現語法的實質。合理性是指教師在理順語法點時需要注意選擇的內容必須體現出難點與重點,可以體現出教學大綱的基本意圖。邏輯性與合理性二者的結合,可以讓梳理的語法知識更加清楚,形式更加科學。例如,“It takes somebody some time to do something”(某人做某事通常耗費多少時間),是重點的語法知識內容。在梳理這一類型的語法知識時,需要重點講解It(形式主語)、somebody(賓格) 、to do something(不定式)等核心內容。
2.提煉英語句型,熟練應用常見句式
在英語考試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是必考點,這要求學生不但要應用大量的詞匯,還應當有多種多樣句式的儲備。伴隨學習內容的增加,英語閱讀題與作文寫作的難度都會逐漸增加。因此,學生務必要學習充足的句式,防止在做閱讀題時由于特殊句式翻譯導致的錯誤。而在寫作時應用多樣的英語句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講解題型時必然會遇到語法題,教師可以將句型或公式套用作為教學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句式的用法與語法的用途。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觀察與分析舉例的句子,接下來羅列句型,為學生講解每個部分的語法功能和對應的作用。例如,下面的肯定句“ It is a football”。學生可以觀察到這一肯定句由人稱代詞、be動詞、量詞與名詞構成,其句型結構為“主語+am/is/are ...”。那么此時,必然會有學生提問:“已經有肯定句的結構了,那否定句呢?”否定句的句型結構是在肯定句之前加“not”,即“主語+am/is/are+not...”。之前的那個例句如果從肯定變成否定,即“It is not a football”。除此以外,比較多見的英語句型有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它們的句型并不復雜,一般疑問句是“Am/Is/Are+主語+其他+?”,特殊疑問句是“疑問代詞+am/is/are +主語+其他+?”。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句型的練習題,讓學生熟練地應用句型,繼而在腦海中深刻地記憶這些句型,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法能力大有裨益。
二、創設語法教學語境
1.豐富活動形式,聯系課文創設情境
初中英語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帶領學生開展多元對話與探究活動,給予學生大量的交流機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情境式語法教學,以多媒體教學軟件等作為輔助,針對英語課文中出現的語法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可以是情境小視頻,還可以是優美的英語歌曲等,讓課堂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擴充,為學生構建輕松并且愉悅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喜愛學習英語語法,體會到學習英語語法的樂趣。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到語法知識,從而靈活自如地進行口語表達與交流,有效地提升了語感。同時,經過教師的進一步引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形成勤于總結的學習習慣。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be good at(+doing)和be good for的區別進行教學時,在提前制作的課件中選擇出兩張圖片,第一張展示的是班級學生在籃球場打球的場景,第二張是班級學生早自習朗讀課文的場景,給出學生具體的要求:用be good at(+doing)和be good for來為這兩張圖片的內容造句。當學生看到自己與同學的照片后都感到興奮不已,躍躍欲試,有很多話想要表達。學生A站起來說:“×× is good at playing basketball.Reading aloud is good for Eglish learning .”教師繼續提出問題:“Who can tell what A is doing?”有學生回答道:“He is answering questions.”在此種聯系課文內容的語境式語法教學中,學生普遍比較專注,輕松地學會了be good at(+doing)和be good for的語法知識。
2.強調合作探究,理解、掌握語法規則
掌握語法規則需要經歷從感性認知到抽象理解的過程。在該過程中,情境是前提。對于初中生來說,如果通過死記硬背記憶語法規則,即便可以在短時間內記憶,但時間一長,又會遺忘。分析語法知識的學習規律能夠得知,僅僅是讓學生識記語法規則并不科學,這樣只是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點羅列,并不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建構。學生在應用語法知識時完全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在語法教學中,聯系語境介紹語法規則,帶領學生利用合作探究來提升對語法規則的理解和掌握效果更佳。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8A Unit 1 Past and present進行教學時,通過錄音導入問題:“Where was Hobo’s food an hour ago?Who has just eaten Hobo’s food?What does Hobo think of Eddie?”接下來,教師結合問題而引出“Have you seen my food?”現在完成時態相關知識。教師并沒有直接講解現在完成時態,而是首先就完成時態的句子展開講解,如“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No, I haven’t.Have you seen my chocolate?No,I haven’t[.]”,帶領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探究其一致性。學生探討之后發言,教師結合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通過精講的方式展現完成時的結構(即助動詞have/has+動詞的過去分詞)。最后,教師帶領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舉例,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領悟語法規則。
3.結合生活實際,提供真實應用場景
為了逐步提高學生對英語語法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理解程度,教師可以打造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場景中實踐學習過的語法知識。而且,教師還應當觀察學生在自主情境中的表現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在應用語法時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修正建議,在實踐應用中鞏固學生所學習的語法知識,提升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效果。
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英語歌曲的形式介紹語法知識,還可以為學生分析歌詞中應用的語法,讓學生在持續聆聽的過程中對英語語法知識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實現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僅可以利用音樂形式的感官情境,教師還可以把英語語法和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現象融合起來,構建生活氣息濃厚、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真切的語言環境中增強對英語語法知識的認知程度。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比較級”進行教學時,可以向學生提問:“Am I older than you?”學生會給予肯定回答,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應用“A is...than B”的形式造句,可以談一談身高、手的尺寸,如“I’m taller than you”“My Palm is smaller than yours”等。教師還可以繼續講解英語“最高級”的具體用法,通過客觀、真實的形式,讓學生輕而易舉地學習相關語法知識。通過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看出,和其他相對枯燥、乏味的方式相比,情境構建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初中英語語法學習是系統性的,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首先對語法有全面的感知,要在探究語法意義的前提下,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語法規則,通過不斷地應用,實現語法知識的內化。唯有如此,才可以迅速地提升語法教學效率。在語法教學過程中,語境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要利用語境讓學生感知并理解語法的意義,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語法知識,并把英語語法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大塢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