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習題對培育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
作者:張 梅
發布時間:2022-09-09 11:06:5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課后習題緊密貼合文本,簡練明晰,易于操作。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規定,教師應當重視習題的訓練,發揮習題的價值,借助課后習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課后習題的應用策略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為同仁提供幫助。
一、課后習題設置的用意
1.課后習題暗示了寫作方法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經典文章,在教學初始,筆者為學生設置了自學任務:“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其實,學生的自學效果并不理想,有學生直接讀了課文中描寫爬山虎的句子,筆者并不是特別認可這種學習方法,但又不能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希望學生能對相關信息進行整合、篩選。本課后有這樣一道題:“根據課文填一填,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 )—( )。”該習題給了學生一定的暗示,爬山虎爬的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可能對應的是文章的三個段落,也可能對應的是一段話中的三個短句。筆者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準確了解課文內容,找出爬山虎爬墻的部分,原文中是這樣描寫爬山虎的:“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但編者直接歸納出“莖上伸出六七根絲”。這就告訴學生在歸納文章段落大意或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要對文本信息進行整合,只留下關鍵信息即可。為了說明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編者只留下了它的動作和狀態:“伸出”“六七根細絲”。通過課后習題,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整合課文信息的技巧。
2.課后習題隱含了語文情境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走月亮》也是一篇值得深入探討和學習的文章。筆者認為,課后兩個習題都隱含了一定的語文情境。第1題:阿媽牽著“我”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課文中還有哪些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學交流。第2題:讀一讀,再從課文中找出其他優美生動的句子,抄寫下來。(1)呦,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2)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著頭,稻田像一塊月光鍍亮的銀毯。在這里,筆者要求學生把握“優美生動”的標準,精準分析文章,找出文章的精華部分,更重要的是積累優美的語言,擴大自己的詞匯量。筆者還為此設置了自由發揮環節,請學生根據習題要求在文章中找出具體的句子,并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愛的句子,描述一下自己讀句子時想象的畫面。筆者先打了頭陣:“我看到要成熟的稻田像一塊月光鍍亮的銀毯,我覺得‘低垂’一詞用得很好,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成熟飽滿的稻穗低下了頭,我滿心歡喜地走進秋天的世界,聞到了陣陣稻香。”筆者飽含深情地闡述了自己閱讀時的感受,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了,他們變得越來越“大膽”了,紛紛講述了自己的看法。
二、關注策略轉換的方式方法
1.統整關聯,落實語文要素
優質高效的課后習題是依托文本而存在的,它和文本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這個聯系可能就來源于編者給出的語文要素。因此,筆者將課后習題和文章進行了有機整合,以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
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編者給出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在講授《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前,筆者仔細研究了本文的導語和習題,這篇文章的導語是:“一位同學讀了這篇文章,在旁邊和文后提出了一些問題。你的問題是什么呢?把它們寫下來,和同學們交流。”課后有三個小題,第1題:分小組整理問題清單,想一想可以從哪些角度提問;第2題:要求學生分析問題清單并討論(無線電波跟超聲波是一樣的嗎?為什么課文沒有具體寫后兩次試驗?“蝙蝠探路”還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談一談自己的想法。第3題:閱讀一個新文段(馬鈴薯和藕),試著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和同學交流。第1題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提問技巧,讓學生了解應該從哪些角度提問,怎樣提問。第2題主要是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進一步掌握提問的技巧。第3題是對學生提問能力的考查。
2.進階推進,促進思維發展
進階推進是指進一步推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就像走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教材中的很多課后習題都有著強大的語言實踐功能。例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蟋蟀的住宅》一文,課后有這么一道習題:默讀文章,想想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用自己的話介紹蟋蟀住宅的修建過程。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盤古開天地》課后第2題是:從課文中找出你認為神奇的地方,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這些習題有著共同的特點,強調的是“說一說”“講一講”“讀一讀”“用自己的話”,這類習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說了,就算完成了這道題。學生說得越多,說得越好,習題完成的質量就越高。此外,筆者在這些習題的基礎上進行了對比教學,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自己與作者的表達究竟誰更勝一籌?對方的優點在哪里?今后自己要注意什么問題?從中學到了什么?這都是筆者在備課時思考的問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將問題直接拋給了學生,在這里,我們拒絕課堂上的無效表達,讓學生自由地說,大膽地說,而不是隨便說。學生第一次說的和第二次說的,以及第三次、第四次說的都不相同,在內容及表達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三、關注語文實踐教學開展的方式
1.創造性地改編課后習題形式
課后習題是對學生學習的有效補充,但筆者認為,課后習題作為補充材料還不能很好地助力語文教學,于是對課后習題進行了創造性的改編。例如,改編習題形式,增加習題內容等。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風箏》一文主要描寫的是作者童年時與伙伴一起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親切、溫馨、自然。文章童心童趣的特色非常鮮明,開門見山地點明了做風箏和放風箏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這些樂趣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及孩子們的一些動作、神態來體現:做風箏時,我們“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時,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線斷后,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課后有這樣一道習題:你做過風箏嗎?試著做一個風箏放一放,再用一段話把放風箏的過程寫下來。這道題主要是為了讓教師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完成小練筆。但筆者覺得習題開展的周期過長,于是創造性地改編了習題形式:“同學們,你們做過風箏嗎?你們想不想放風箏?現在請同學們畫出自己想要的風箏,并在旁邊為它題詩。”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都非常喜歡玩游戲。筆者創編后的習題深受學生喜歡。有的學生畫出了動物形狀的風箏,如貓頭鷹風箏、大象風箏等;有的學生給自己的風箏涂上了漂亮的顏色;還有的學生給自己的風箏提了一首詩:“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整個教學過程洋溢著滿滿的人文氣息,由此可見,筆者的改編是非常成功的。
2.創造性地深化課后習題
一般來說,課后習題的功能非常明顯,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某項或幾項學習能力。但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編者有意識地在課后設計了好幾道習題,但由于習題數量過多,學生對此產生了抵觸心理。筆者就在思考,我們能不能借助一個習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呢。于是,筆者對課后習題進行了創造性的深化。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牛和鵝》一文,課后有三道習題,第1題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第2題:結合課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作批注,和同學交流;(3)說說為什么“直到現在,我還記著金奎叔的話”。筆者在教學中對這三道習題進行了深化,將它們整合為一道題:“同學們,現在我們要給文章添加氣泡,請大家在文中空白處畫一個氣泡,并寫上想說的話,可以寫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也可以寫對‘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金奎叔的話’的理解;還可以給特定的句子寫上賞析。”這明明就是在教學生作批注,但筆者卻用了“畫氣泡”的方法,學生更容易接受。
在上述教學中,筆者從課文內容出發,認真研究了課后習題,充分發揮了課后習題的價值,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育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提升了語文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德州市建設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