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不僅要吃透教材內容,還要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精髓,并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能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這樣才能真正將核心素養融入素質教育實踐中去,才能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在分析核心素養內涵的同時,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了初步研究。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雖然是一種新提法,但在我國已經有著較好的實踐基礎,其不僅與我國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基本理念有著內在的聯系,還非常符合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1.有利于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形成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因為這一時期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剛剛發展,學生對一些數學問題的敏感度還不夠,再加上數學內容本身比較抽象,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比較吃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從對知識的表層認識深入到對知識的本質認識,在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想。

2.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數學知識比較匱乏,再加上年齡小,認知面窄,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降低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積極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解決生活問題上去,這樣學生遇到不同的數學問題時,就能快速而正確地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案,從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充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具備一定數學意識。學生建立數學知識體系的前提是必須掌握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強化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本,嚴格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及方法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其次要遵循時代性原則,教學內容要能夠充分反映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確保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最后還要遵循民族性原則,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要立足國情,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和彰顯民族特色的新路子。根據以上原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優化教學模式,突出學生本位

小學階段學生,他們很難在較長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再加上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復雜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還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不改變教學模式,枯燥的教學內容會嚴重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只有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去。計算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也是學生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例如,講授連加連減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計算接力”的游戲融入課堂教學中。在組織游戲活動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并制訂明確的游戲規則——每組學生各出一套連加連減的題目,打亂順序后發給各個小組,各小組成員拿到題目完成計算接力比賽,用時最少、正確率最高的小組獲勝。這一游戲活動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鍛煉學生的交流合作意識。

再如,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學習心得體會及好的學習方法做成簡報,在班級內進行展示。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較好地實現資源共享,還能夠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從中快速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并根據教學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有著很大的作用。

2.強化動手能力,培養數學思維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單憑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對此,教師應該積極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將抽象的知識點內化為數學能力。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例如,在講授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和區分時,由于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差,他們很難通過概念學習對正方體與長方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課堂上或課外自己動手做一做長方體與正方體,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制作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長方體與正方體有哪些區別和相似之處,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學生了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特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長方體與正方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動手操作和觀察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知識,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再如,在講授軸對稱圖形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察不同的軸對稱圖形,說一說這類圖形有什么特點,并鼓勵學生動手驗證自己的猜想。有些學生說圖形兩面的花紋都是一樣的,有些學生將圖形對折后得出結論: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折疊,直線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在一起了。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很快就掌握了相關知識點。

3.增強創新意識,激發創造思維

一般情況下,數學題的答案有且只有一個,但是解決的方法卻有很多種。對此,要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用最簡便的方法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教師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尊重每個學生,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出的努力,還要挖掘學生的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拘泥于一種解決方法,最終能夠用最為簡便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講授簡便運算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出這道題:39×14+61×14=?讓學生計算。有些學生會按照順序計算,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算式,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后發現算式中39+61=100,且兩個數字都乘了14,最終他們列出的算式為:(39+61)×14。這種計算方法特別簡單,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應用題是學生最為頭疼的內容,一些學生做應用題時總會出錯。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講授雞兔同籠這類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未知數的應用題時,學生若直接使用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是很難解決問題的。此時,學生可以假設要求的兩個或幾個量相等,也可以假設要求的兩個量或同一種量相等,按照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推算結果必然與假設條件有差異或矛盾,再進一步尋找產生差異和矛盾的原因,這樣就能夠找出正確的答案。

總之,核心素養并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能力,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學習能力,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對此,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本位,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不斷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具備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王尹鎮革山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