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中。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為學生呈現了相關教學內容,使學生輕松地掌握了所學知識,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得特別扎實,一節課看起來滿滿當當,卻難以達成教學目標。其實,信息技術再好,它也只是教育教學的輔助工具,只是一種教育教學手段,一種教育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也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簡略談一下自己應用信息技術的一些策略。

一、教師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操作技能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備好教材外,還要提前做好課堂教學設計,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資源,根據教學內容采用恰當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進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腦、口等感官。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多參與信息技術方面的學習和培訓,并熟練應用信息技術課件,輔助教學任務的完成和目標的達成。

二、設計有效的課堂導入環節

有效的課堂導入就像開場鑼,是一節好課的導火索;是串起知識的鏈條,從舊知到新知,從已知到未知,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像磁石,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像潤滑劑,使課堂各個環節過渡得無痕且自然。

例如,在講授人音版四年級音樂下冊《小紙船的夢》一課時,我采用了幾張關于名人夢想的圖片導入新課,讓學生看一看,并說說自己的夢想,可能這種導入方式太常見,學生很不情愿說,說得也很隨意。課后,我和學生一起進行了探討,學生說好多教師都這樣問過,沒意思。經過反復思考,我決定用奧運會鉛球冠軍鞏立姣的獲獎感言視頻來導入,經過實踐,我發現這次比較成功,鞏立姣的感言使學生受到了感染,也激發了學生為夢想而奮斗的勁頭,學生的學習興趣立馬爆棚。所以說,教師只有選擇合適的新課導入手段,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圖片、文字、音頻、視頻要合理整合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將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要素根據課程內容和要求進行優化和整合。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有效地為學生傳遞音樂教學信息。例如,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圖片、視頻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中高段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圖片、文字、音頻的方式為學生呈現音樂理論知識、重難點知識等,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的重難點知識。教師在課前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理清教學重難點內容,還要合理篩選、整合,制作有效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貼合音樂學科特點的信息技術課件,這樣才能更深刻、更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此外,教師通過網絡獲取與音樂課程相關的音視頻后,要應用音樂教學軟件進行剪輯,并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應用于音樂教學中。

四、信息技術的運用要適時、巧妙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當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恰到好處地應用信息技術課件。不論是音頻還是視頻,或是圖片的出現一定要考慮是否適時、是否恰當、是否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定要有實用價值,不能追求形式,為用而用。例如,在人音版五年級音樂下冊《京調》一課中,我用視頻《蘇三離了洪桐縣》進行導課,學生不僅沒興趣,還很排斥。經過了解,我發現是因為學生初次接觸京劇,聽不懂也不喜歡。后來,我把這段視頻放在課后幾分鐘作為拓展,這時候由于一節課下來,學生已經學會了歌曲,對京劇也有了一些興趣,他們竟然跟著視頻唱了起來,個個成就感十足,這便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見,教師合理地選擇,適時、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既能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幫助學生攻破教學重難點,還能提升教學效果。

五、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方式要多樣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技術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但是,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不應只局限于圖片、文字之類的PPT,而應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講授人音版五年級音樂下冊《京調》一課,我初次實踐時,插入了大量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和文字,可是學生注意力不是很專注,對學生的幫助并不是很大,說明教學方式太單調、枯燥,沒有吸引到學生。經過實踐探索,我決定換一種形式,特意錄制了一節微課:京劇小知識。課中,我邊講述、邊表演、邊播放重新制作的PPT,還特意用了弧形圖片旋轉動畫、卡牌式展開動畫的方式,讓學生在微課中了解京劇小知識,結果學生看得很投入,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六、信息技術資源要與教學設計相匹配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同時也是教學資源的選擇者、開發者。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的校園、班級、家庭、生活中有很多與信息技術教學相關的素材,這些素材豐富而多元,通過加工,就能夠成為鮮活的、接地氣的教學素材,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因此,教師要從生活中挖掘貼近教學內容的信息技術資源,有意識地收集、處理、加工各種教學素材,讓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學習中去,真正使我們的課堂豐滿起來。

例如,講授《京調》一課,我在介紹京劇臉譜時,以謝津演唱的《說唱臉譜》為背景,給臉譜圖片配上了的音樂,這首京歌學生大多比較熟悉,可以說是學生接觸過的唯一一首京味歌曲,歌詞告訴我們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的是不同性格的人物。這首背景音樂的選用特別合適,非常契合本課的教學內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都跟著唱了起來,很快他們就掌握了京劇臉譜知識。

七、采取多樣的信息技術評價手段

課堂評價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對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評價效率,減輕教學的負擔,可以使用網絡在線評價、問卷評價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體驗學習的樂趣。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例如,在歌唱教學中,我給學生出示了一些歌星的頭像,學生發現我準備的是小游戲,頓時歡呼聲響徹了整個教室,就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連那幾個最不愛聽課、最容易開小差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通過反復實踐,我發現在設計和選用教學素材時,“有趣”是第一要素。當然,除了有趣,我們還要從有效教學的角度來考量,選用的素材還要符合以下一些特點:合理有針對性、具體有生活性、多樣且有拓展性,這樣就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演唱積極性了。

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及師生互評的方面進行教學評價,這些評價方式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來說,評價與被評價兩種身份的轉變,能使他們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教師可以制訂一些評價規則,引導學生進行自評,還可以以加星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能夠優化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音樂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西安市蓮湖區紅光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