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學考考情 助力“減負提質”
作者:王學軍
發布時間:2022-09-08 09:56:4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教育“雙減”工作自此拉開帷幕。就學校教育而言,怎樣才能做到“減負不減質”甚至“減負提質”呢?即怎樣在減掉“死記硬背”“機械刷題”和“題海戰術”給學生帶來的學習負擔的同時,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不下降甚至還得到提升呢?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作為教師,我們要準確掌握考情學情,找到學生平時學習的問題所在,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筆者結合自己對2021年陜西省初中學業水平生物學考情的分析,給廣大初中生物學教師提出一些教學建議,希望能夠對同仁的教育教學提供幫助。
一、存在問題
通過對2021年陜西省初中學業水平生物學考試成績數據和閱卷反饋情況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不夠透徹
如第9題,題干中表述為“下圖表示馬鈴薯的無性生殖過程”,然后通過圖畫的形式表示了農業生產中用馬鈴薯塊莖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最后給學生提供了“桃樹嫁接”“玉米播種”“月季扦插”和“細菌分裂”四個選項,要求學生從中找出與馬鈴薯生殖方式不同的選項。該題旨在從本質上考查學生對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區別的理解。學生只有在理解這幾種生殖方式所蘊含的生物學原理的基礎上,才可能正確作答。該題在試卷結構中屬于容易題,但學生實際作答得分率僅為50%。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對植物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掌握不扎實、理解不透徹,找不到“是否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這個關鍵點,因而不能判定嫁接、扦插及細菌分裂是否屬于無性生殖,不知道種子是經過受精過程即有性生殖產生的,從而導致作答錯誤。
(二)對實驗的規范操作掌握不夠熟練
如第26題,該題以圖片展示了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時取鏡、對光、觀察、辨認細胞核四個環節,要求學生判斷哪個環節是符合要求的,也就是考查學生對顯微鏡操作的細節要求或者注意事項的掌握情況。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經對顯微鏡熟練使用,應該可以輕松正確作答。但是若在平時學習中不注意規范使用顯微鏡或者沒有使用過顯微鏡,僅靠“死記硬背”,則本題較難得分。本題得分率為67%,情況不是很好。可能是學生實驗的開展率不高或學生沒有熟練掌握實驗操作。總的來說,學生對實驗的規范操作掌握程度不夠。
(三)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科學探究作為一大主題滲透在其他主題中。2021年學考生物學試卷中很多題都有涉及。
如第28題,該題是在教材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基礎上設計的,以銀邊天竺葵作為實驗材料,有一定的創新性,既對課本實驗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考查,又對學生的實驗與探究能力進行了考查。在錯誤作答中,選C的比例最高。說明學生對在對照實驗中如何尋找變量、設置對照時必須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如何確定實驗組和對照組等的科學思維還沒有形成。
再如第36題第(1)小題,考查實驗設計的原則之一——設置對照實驗。學生需明確對照實驗有兩組,分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因此,學生答出“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同樣給分;若學生作答為“設置對照”則不給分,因為學生沒有理解對照實驗的內涵。
(四)不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分析情境中的問題
在2021年學考生物學試卷中,有很多題都有情境創設,要求學生結合情境中所給的資料,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并根據題干要求進行正確作答。這對學生的情境分析、審題和規范作答都有較高要求。
如第34題,試題以“第十四屆全運會”為背景,以“小秦同學吃過早餐后跑步上學”為情境,各小題分別考查了營養物質吸收、呼吸、血液循環、神經調節、排泄等生理活動的相關內容。該題在整套試卷的非選擇題中是得分率最低的,但其實問題難度并不大。從錯答情況來看,學生并非沒有掌握這些內容的基礎知識,但是結合情境審題作答的能力欠佳。因此可以看出,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情境問題的能力不足。
(五)從文字、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1.從文字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目前學考生物學試卷的考查形式是文字、符號和圖表等。2021年學考生物學試卷整卷的字數為4320個、學生書寫量為151個字左右。閱讀量和書寫量均適中,給學生留有較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答題時間。但是從作答的情況來看,學生從文字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如第21題,題干表述為“科學家在細胞核中發現了一種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結構”,讓學生在“染色體”“病原體”“線粒體”“葉綠體”四個選項中找出“這種結構”。該題解題關鍵就是要在題干文字表述中抓住“在細胞核中”這個詞,根據“在細胞核中”確定“這種結構是染色體”。本題屬于容易題,預設得分率是90%,但是學生的得分率為76%,且學生的錯誤作答中大多數選的是病原體,可以看出這部分學生并未在文字表述中注意到“在細胞核中”這個關鍵詞。
再如第31題第(1)小題,題干信息中明確指出“在清明節期間而不是冬季進行播種”,問“這是因為種子萌發需要什么”。通過課本內容學習,學生知道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濕度和充足的空氣。根據該題文字表述中“在清明節期間而不是冬季”,結合常識,清明節在春季,而春季與冬季氣候差別最大的因素應該是溫度,因此應作答“適宜的溫度”。而學生對題干信息提取不夠,常見錯誤作答為“一定的濕度”。
2.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2021年學考生物學試卷中,15個選擇題有圖表,占所有選擇題的50%;5個非選擇題有圖表,占所有非選擇題的83%。圖表包括概念圖、顯微鏡觀察視野圖、簡筆畫、結構示意圖、過程圖、模式圖、柱狀圖、折線圖、數字表格等形式,給學生帶來了很好的閱讀體驗,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發散性和全面性的發展。但是從整卷的得分情況來看,學生對圖表中信息的獲取能力不足。
如第10題,該題以小秦進行生物分類研究為情境,要求學生對圖中的生物進行分類。該題為較容易題,預設得分率為80%。由于部分學生無法正確識別圖中的各種生物,沒有掌握不同生物的結構特點及其之間的區別,導致該題的得分率僅為64%。
(六)對專業術語書寫不規范,書面表達能力欠佳
從非選擇題的整體作答情況來看,學生因為專業術語書寫不規范、書面表達不清楚不準確導致的失分很多。
如第34題中,第(4)小題考查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做反射,其中經過大腦的分析和判斷的反應稱為復雜反射。學生失分體現在:專業術語表述不規范,錯答為“條見”“調件”“本能反射”“先天反射”“后天反射”等。第(5)小題,考查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途徑。人體產生的尿素,可通過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學生表述不規范,將名詞“尿液”答為動詞“排尿”“噓噓”“上衛生間”等,或者將“尿液”答為名詞“尿素”“排泄物”等。
再如第36題中,第(3)小題考查對上述實驗結論的應用,并從預防傳染病的角度解釋倡導使用公筷的緣由。本空主要考查預防傳染病的方式,其中“使用公筷”屬于切斷傳播途徑,學生失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動詞表述不規范,如答為“阻斷”“減少”“控制”“砍斷”“阻止”等;二是專業術語記憶不深刻,如“切斷傳播路徑”“切斷傳染途徑”“切斷傳染源”等;三是錯別字較普遍。第(4)小題為開放性試題,著重考查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并嘗試書面表述問題的能力。該題失分率非常高,主要表現為以下問題:一是提的問題和生物學無關;二是提出的問題與本題無關;三是提出的問題與本題有關,但未結合本題表格中的數據;四是提出的問題結合了表格數據,但問題中沒有變量;五是提出的問題中有探究的變量,但沒有餐后或餐前的指向;六是提出的問題依然是探究公筷的使用對細菌的影響,和題干探究的問題一致。
二、應對措施
根據以上學生在試題作答中暴露出的問題,一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有目標、有側重地去設計和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相關知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從而避免盲目地讓學生反復低效學習,否則就會既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結合以上考情分析,筆者對廣大初中生物學教師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概念教學,促進生命觀念的形成
生物學重要概念是處于學科中心、對學生學習具有引領作用的基礎知識,是進一步建立生物學觀念的基礎。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要緊扣教材,依據重要概念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促進學生對教材中基本概念、知識原理、圖表等的理解和應用。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僅停留在零散的生物學事實的講述上,還應通過對事實的抽象概括,讓學生建立生物學重要概念,進而形成生命觀念。同時,教師還必須注意到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特別是一些現實生活中口口相傳的錯誤概念,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消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此外,重視概念教學,還應體現在關注概念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網絡上。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養成構建知識網絡的習慣,即讓學生學會把所學的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方法等知識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較為系統的學科知識概念體系,進而為學生能夠在新情境下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二)落實實驗教學,注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學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獲得的。落實實驗教學,不是教師講實驗或演示實驗,更不是讓學生看視頻學習實驗就行了,而是要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自動手去做實驗。教師應認真完成課標要求的學生實驗,不隨意取舍。學生通過親自做實驗,才能充分理解實驗過程中各步驟設計的理由;若不按規范操作,就可能得不到實驗結果或得到錯的實驗結果。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失敗中反思,在意外中收獲,在合作中分享與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實驗教學和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形成觀察、歸納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設計實驗、調查研究、動手實驗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數據、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可不是講實驗就可以得到的,一定是通過學生親自做每一個實驗積累形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探究自己在實驗中曾經遇到的問題,并且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可行的探究活動。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重視教材中的科學探究實驗,要利用這些實驗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還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體悟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領悟科學的本質,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加強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徑,也是初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是相輔相成、相互倚重的,科學探究是科學思維的外在表現,科學思維是科學探究內隱的過程。教材中的基礎實驗和探究活動都是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維的良好素材,“科學探究”作為初中生物學一級主題的重要內容,對其考查主要滲透在其他主題中。在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腳手架的作用,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生成和建構生物學概念,并嘗試將知識應用遷移,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四)關注“情境教學”,加強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聯系
“情境”是聯系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橋梁,也是檢驗知識能否靈活應用遷移的有效途徑。學考生物學試題非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和問題,試題素材背景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社會生產實際、生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等,重視學以致用,關注能力培養,凸顯能力立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與生物學應用有關的(如生產生活、醫療保健、體育運動、科研成果、科學發現、環境保護等方面)最新背景資料,并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事實、現象和問題,在真實情境中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推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和問題,體現“學以致用”。此外,還應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提升科學素養。
(五)重視培養學生從文字、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和識圖題做題方法的指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常見的結構圖、生理過程圖、流程圖等,使學生不僅能認圖識圖,還要能通過對圖形的識別、判斷、分析來聯系相關的知識點和知識塊,進行知識的系統化。教師還應特別注重對學生讀圖、讀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從圖表中獲取信息,利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并準確表達,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六)加強規范書寫,重視書面表達的科學性
針對學生書寫不規范、書面表達能力差的情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到:一是教師在平時板書時一定要做到規范書寫,不寫錯字、別字、草字,給學生作好示范;二是對學生在平時練習和書寫時常出現的錯字、別字,教師一定要及時進行糾正,不僅要指出錯誤,還可以讓學生歸根溯源弄清為什么這樣寫是正確的、規范的,讓學生因理解透徹而準確掌握;三是在平時習題講評時,對于簡答題的長空表述,教師不要急于給出標準答案,一定要慢慢引導學生嘗試用專業術語準確表達自己的理解,讓學生學會組織語言,準確、簡潔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久而久之,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筆者結合2021年陜西省初中學業水平生物學考試考情的分析給廣大初中生物學教師提出的幾點教學建議,希望能為大家“減負提質”的摸索過程提供一點幫助。
作者單位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