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語文教材中,三年級上冊杜牧《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一句,引起了社會上許多人的關注。因為在之前長期的教學中,“斜”一直讀作xiá,可是現在卻注音為xiě。編者為什么會修改注音,這樣的修改又能透露出當前教育界對中小學語文教學指導思想有著何種轉變呢?其實,此種古今詩文讀音的差異現象不是個案,我們在閱讀、學習古代詩文作品中,經常會遇到。那么,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古詩文讀音教學中應該遵循何種策略,成為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一、用古音教讀古詩文不可行

“斜”讀作xiá,最早據說是依據葉音法而來的,即為追求詩歌押韻而臨時改變字的讀音,人們根據押韻規律,推測出“斜”應讀作xi1。在學術界和一線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師中,有很多人認為,既然是古詩文,那就應該用古音來教讀。完全按照古音來讀,這種觀點雖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完全行不通。

試想一下,我們用先秦時代的讀音讀先秦時代的作品,用兩漢時代的讀音讀兩漢時代的作品,即用作品創作時代的讀音來誦讀。且不說我們已無法準確運用當時的讀音來誦讀,因為我國方言眾多,當時作者創作時是否受到自己方言的影響,不得而知。假使我們真能用古音誦讀,字有變革,音有轉移,現代人能不能聽懂都是問題,這條路顯然走不通。

二、用現代讀音教讀古詩文同樣不可行

目前學術界有很多學者認為,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標準讀音教讀即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顧之川博士說,在國家已規定普通話為規范用字的今天,用普通話教學即可。現在國家已規定普通話為規范用字,用現代讀音讀古詩,自然會出現讀古詩不押韻的情況,這是因為漢語讀音發展演變的結果,教師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即可。如果要求嚴格按照古音來讀,那么就讀李白、杜甫的詩,用唐代的讀音來讀,但即便是唐詩,由于每個詩人的籍貫不同,他所使用的方言讀音對他的詩歌創作肯定會有影響,學生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求之過深。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郭錫良先生在其主編的《古代漢語》中也有類似觀點:我們通過實踐已經體會到不掌握古代漢語的詞匯,不了解古代語法結構的特點,就很難讀懂先秦古書。但在讀音方面,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礙。因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今天我們讀古書,一般可以用“目治”(眼睛看),如果要讀出聲來,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習慣的現代漢語來讀。由于讀音的發展變化,今天用現代讀音讀古文自然不押韻、不和諧了。距離我們時代越遠的,不和諧的地方也就越多,這是自然的。清初的顧炎武在古音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研究古代讀音的目的是為了“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主張用古音誦讀古詩。這是一種復古主義的觀點,是不可能實現的,也是不足為法的。

不可否認,以上說法頗有合理之處。首先,以古音來誦讀古代作品,是不現實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漢語的讀音在幾千年的歲月中是有發展變化的。最后,漢字特有的表意兼表音的特點使我們可以通過“目治”(即用眼睛看),基本不會影響我們對作品內容的理解。但是此種觀點也是有問題的,一是用回避問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并不是最合適的辦法。二是完全用現代讀音來教讀古詩文,在某些特殊場景下,會影響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三、古音認讀的原則

首先,古詩文中有些專有名詞,特別是人名、地名、國名等,具有特殊的讀音,如果按照普通話的讀音來讀,會造成常識性錯誤,故對于千百年來已形成固有讀音的人名、地名、國名等,應按照傳統讀音去讀。否則會在閱讀中造成不可理解的誤會和歧義。如古西域國“龜茲”和古官名“仆射”應該分別讀為:qiū cī和pūyè。以上種種,如果仍按照現代普通話讀音來讀,則會讓人不知所云。

其次,在誦讀作品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古今讀音不同,其含義隨之變化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按照它的古音來讀,否則在對內容的理解方面也會發生變化。如《將進酒》的“將”如果讀作jiāng,讀者可能會理解為就要、快要的意思,而讀作qiāng,則表示請、希望的意思,結合作品全文,應讀作qiāng;《戰國策·燕策三》中的成語“圖窮匕見”,含義為事件發展到最后,其中潛藏的真實目的顯現了出來,所以“見”讀作xi3n,更能符合本來的意思。

最后,在某種藝術性演出或展示中,可以使用古詩文能夠追尋到的古音。如朗誦,其具有文學性、藝術性和表演性,這就要求藝術家們在朗誦過程中,要將他們對文學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在詩歌朗誦過程中,為了講究節奏,追求詩文作品朗朗上口,或者為了契合作品的情感基調,可以考慮用古音來誦讀,這樣既符合古詩文創作時的讀音情況,又能表現出古代作品在音韻方面的美感,從而賦予作品極強的表現力、感染力。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礎性的結論,即大多數漢字的古音已不可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現代普通話來閱讀、學習古詩文也沒有太大問題,但在一些特殊詞語或在某些特定場合中,我們應努力使用古音誦讀古詩文。

四、中小學古音教學的策略

任何課程的教學都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中小學語文教學既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同時也要遵循國家的教育要求,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守課程標準。我們就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讀音教學提出分層教學的策略,即在義務教育的低學段完全按照普通話讀音進行教學。隨著學生身心的成長與知識的積累,我們在義務教育的高學段逐步滲透古詩文讀音的有關知識。具體如下:

1.識字教學

在識字與拼讀方面,主要是要求學生學會漢語拼音,重在認識簡單的常用漢字,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編寫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以下簡稱為《標準解讀》)中對此有解釋,與之前相比下調了認字量,降低了寫字量,并且提出了多認少寫的要求,提倡將識字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識字。

一方面新課標降低了對學生的認字、識字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明顯可以看出此學段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是認字、識字。如果在教學中,為了押韻將“斜”字讀作xi1,可是生活中卻將“斜”讀作xi9,這樣教學會對學生造成困惑,不利于學生認字、識字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建議在義務教育的低學段僅使用普通話讀音進行識字教學。

2.讀音教學

在讀音方面新課標在低學段明確提出用普通話朗讀課文。而在《標準解讀》中,則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方面強調了普通話教學和學普通話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強調了利用拼音的正音功能。這方面《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有明文規定,我們必須遵照執行,使用普通話予以教學。

綜上所述,第一、第二學段正是學生學習規范普通話的關鍵時期,此時如果在低年級古詩文教學中,加入古音教學,會嚴重影響普通話教學和學生對普通話的學習。

3.閱讀教學

在課文的理解方面,新課標明顯降低了要求,低學段的學生能夠誦讀兒歌和淺近的古詩,領悟大意即可,主要是讓學生獲得簡單的情感體驗、感受漢語的語言美。《標準解讀》認為在低學段學習中主要傾向于體驗情感和想象情境,通過反復朗讀、自然成誦的方法欣賞文學作品。隨著學段的提升,可在高學段古詩文教學中對學生逐步提高要求,適當進行拓展與滲透。由此可見,古詩文作品的理解、欣賞,領悟大意和體驗情感是低學段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如在此時加入古音問題的講解與滲透,既不利于他們對古詩文的學習,又有喧賓奪主之嫌。

各個年級和年齡階段的學習任務是不同的,教師應當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順序。古詩文教學也應如此,在低學段側重于識字和普通話學習,即使誦讀古詩文作品也不要有太高要求,主要還是側重于領悟大意和情感體驗,此階段不宜講解、教授較復雜的知識,在后期隨著學生年齡和學識的增長,再增加古音教學,如此才會有利于學生學識的增長,讓其充分領略到中國古代優秀文學的美。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